揚州八怪
2024-10-04 04:49:54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胸無成竹」鄭板橋
鄭燮,「揚州八怪」之一,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詩詞書畫樣樣精通,作畫善以蘭、竹、石、松、菊為題材,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他師法於徐渭、石濤、八大山人等古代名家,學古而不泥古,潛心研究與創新,終自成一家。
鄭板橋作畫講究獨創與多變,用書法之筆入畫,畫面有硬朗之感,被秦祖永稱讚為「筆情縱逸,隨意揮灑,蒼勁絕倫」。他的這種作畫特點與個人仕途生涯不無關係。他位居官場十年,目睹官場的種種黑暗與人情冷暖,他的「立功天地,字養生民」的心愿一直不得實現,後來產生隱退歸田之意。61歲時他終辭去官職,到揚州以賣畫為生。
他把這種對現實的不滿全部抒發於書畫創作中,「不仙不佛不賢聖,筆墨之外有主張」的思想也就愈發鮮明。他三日不動筆,心中的鬱悶之氣就無處宣洩,因此他的畫「橫塗豎抹,未免發越太盡,無含蓄之致」「畫格雖超,而畫律猶粗」,也就是說他的畫外在精美,而內在粗獷,與他「出淤泥而不染」的個性正好相符。
鄭板橋在畫竹上與文同的「胸有成竹」理論也有所不同。他認為「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眼先看到竹,胸中有了竹,再用手轉化為紙上之竹,就相當於經過一段從審美到成像再到輸出完成的過程,這一過程必將經歷一段時間,心中的竹的形象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或多或少存在遺漏,不可能完整如初地呈現在紙上。因此他強調「胸中無竹」,要根據時間、地點、心態等自動調節,隨機應變,才能創作出氣勢非凡的竹。
鄭板橋最有名的作品《竹石圖》就是用「胸無成竹」的理念創作而成的。尖峭直聳的山石前,幾枝細竹搖曳生風。竹子根根纖細,節節挺拔,枝葉茂盛,千姿百態。竹葉有粗有細,有長有短,有平行,有豎直,每片都呈現出不同姿態,表現出陰陽向背的不同顏色。這些竹葉相互交錯,別有一番意境。畫面上還有題詩一首,與巨石縱向平行,這種構圖顯得標新立異,把翠竹、巨石、題詩三者的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既各自分明,又相互襯托,工整中顯現出一種挺拔之美。
愛吃狗肉的鄭板橋
鄭板橋個性豪放率真,因此賣畫之時也發生過很多趣事。相傳他的畫在揚州備受追捧,找他求畫的人很多。板橋賣畫認人不認錢,看著合意的人動筆就畫,看到一些暴發戶或是商人,即使高價求畫,他也不賣,甚至還要罵人。很多人對他的做法不理解,認為他是脾氣怪異之人。有一次,一幫豪門官吏想請板橋作畫,他們都知道板橋不是靠金錢就能打動的,因此借其郊遊之際,在路上煮他最愛吃的狗肉作為款待。板橋看到狗肉極為開心,立刻開懷暢飲,大吃大喝。吃飽喝足,主人請其作畫留念。板橋絲毫沒起疑心,為表感謝,提筆揮墨即作畫一幅。後來在一次宴會上他發現自己的畫作,方知自己因嘴饞而上當受騙,懊惱不已。這表明他不願向趨炎附勢之人低頭的態度,可見其性情的與眾不同。
有「師徒緣」的金農與羅聘
金農與羅聘同為「揚州八怪」行列中人,金農為「八怪」之首,羅聘為「八怪」中最年輕的人物。羅聘曾拜金農為師,向其學習畫技,金農也對羅聘讚賞有加。他們這對師徒在繪畫藝術上雖為傳承關係,但各自都保留著自己的特點。
金農,字壽門、吉金,號冬心先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天資聰穎,早期在學者何焯家學習,結識了眾多有才之人,因此學識也與日俱增。一次入京應試未中,信心受挫,隨後便開始了雲遊四方的生活。
金農遊歷的腳步遍及全國各地,當他感受到了名山大川的美好,便再無仕途之心,而是潛心學習作畫。由於其才華橫溢,有書法功力,又因其游遍風景名跡,心胸和眼界都達到很高的水準,很快就在繪畫上顯山露水,開闢出了自己的一條道路。
金農善畫人物、山水、佛像、馬、竹、梅等。他畫馬得曹霸、韓幹之法,「蒼蒼涼涼,有顧影酸嘶自憐之態」。
金農畫梅最為出眾。他師法於葛長庚。所作梅花,花繁葉茂,團團緊簇在枝頭,散發出旺盛的活力,顯得古樸典雅。他稱自己畫的梅為「江路野梅」。
金農還善畫竹,沿襲了文同的畫竹筆鋒。他畫的山水、花果也別有新意,「非復塵世間所睹,蓋皆意為之」。他的傳世作品有《月華圖》《攜杖圖》《東萼吐華圖》《墨竹圖》等。
羅聘,字遯夫,號兩峰,別號花之寺僧,祖籍安徽歙縣,後遷居江蘇甘泉(今揚州)。
羅聘自幼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讀書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但因家境貧寒,他把讀書學畫看成一種養家餬口的方式,於是他在24歲時便向金農拜師求藝。
說起羅聘與金農的師徒淵源,還有一段小故事。相傳金農畫藝高超,經常指點羅聘作畫,羅聘早有拜其為師的念頭,但礙於家境貧寒,送不起拜師禮,就一直沒敢草率行事。在妻子方婉儀的鼓勵下,羅聘終於鼓起勇氣,他想到一個好辦法——自創一首詩贈予金農,金農看後十分高興,真的收下羅聘為徒。
羅聘作畫非常有天賦,既能畫人物、佛像,也能畫山水、花卉。畫作構思特別,意境清幽,筆鋒獨特,設色典雅,年紀輕輕畫名就傳遍揚州。據說金農在畫作供不應求時,就找羅聘來代筆,最後再署上「師生合作」幾個字。相傳金農的畫作中,越是上等之作,越有可能是羅聘代筆完成的。可見羅聘繪畫技術高超,與師傅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年時期,羅聘曾在京城賣畫。那時京城的文人墨客流行談論鬼怪故事。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羅聘也創作出十分有名的《鬼趣圖》。《鬼趣圖》共有8幅,每幅描繪了不同面目的鬼,有的道貌岸然,有的醜陋奇異,有的身形怪異,有的面目可憎。它們的行為也各不相同,有的匆匆前行,有的扶杖據地,有的追逐市民,有的捧缽倒酒,總之是非常陰森恐怖、詭異離奇的。
羅聘創作該圖時做法異於常人,據道光年間的學者吳修記載,他先把紙張潤濕,再揮筆施墨,水墨暈染效果被發揮得淋漓盡致,神秘陰暗的氣氛自然就呈現出來。而且畫面用線簡練,沒有粗細的變化,只是簡簡單單的勾畫,鬼怪輪廓就清晰可見。這種畫法也是其本人怪異行為的一種體現,正如吳錫麟說的,羅聘是「五分人才,五分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