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山水:皴與點
2024-10-04 04:48:49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李成的平遠寒林
李成,字咸熙,五代宋初畫家。他的祖先為唐宗室,祖父於五代時避亂山東營丘,因此他又被稱為「李營丘」。
李成擅長畫山水,雖師承荊浩、關仝,但經過研習創新,後自成一家。他多畫平遠寒林,以顯示郊野樹林的平遠開闊著稱,並獨創寒林「蟹爪」畫法。他還有「惜墨如金」一稱,這緣於他畫法簡練,常用淡墨,真可謂視墨如金子般珍貴。
李成的山水畫有「古今第一」的美譽。他善用淡墨突顯空間的層次感,使畫面看起來虛曠而廣闊。米芾形容李成的畫「淡墨如夢霧中,石如雲動」。其畫中山多為北方的挺拔壯觀之山,下筆勾勒甚少,骨幹挺拔,峰巒層疊,給人一種「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的美感。
《晴巒蕭寺圖》現收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該圖未見李成的落款,但仍被視為李成之作,因其畫山有「峰巒重疊,間露祠墅」的特點。打開畫卷,近、中景為落葉凋零、盡顯枯枝的寒林,一看便知這是北方寒冬的山谷景象。畫面以群峰聳立為背景,山石壯麗而秀美,皴染用筆富於變化。中景有樓閣坐立山間,旁邊瀑布飛流直下,直接把觀賞者的目光吸引到山腳下的茅舍、板橋以及人物的活動中來。李成在這幅作品中運用了范寬的手法,描繪出山岩的輪廓以及皴筆的短直細膩;還兼併關仝畫法的雄渾特色,再融入自己的清潤畫風,使景色顯得清遠而幽寂。
《寒林平野圖》是李成又一幅以寒林為主題的作品,也是其傳世精品,顯示出其在畫寒林上的獨特創造力。這幅畫把北方的山川地勢與季節變化成功地表現出來,並把作者心中一種淡淡的情感寄託其中。該圖繪有兩棵長松,松樹枝如蟹爪般伸展,在寒冬的平野中屹立不倒。兩邊枯枝寒樹疊雜,老根盤結。土坡岩石的輪廓清晰,線條硬朗,有平遠之感。一條河道曲折,似乎為這冬日的寒冷所凝固。這種場景是李成最擅長的,他只用淡墨作少量暈染,便把這深冬的清冷淡雅表現出來。該圖為絹本水墨畫,被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李成在山水畫創作上標新立異,很多畫家師法於他,如翟院深、郭熙、許道寧、李宗成、王詵、燕文貴等,其中較為突出的是王詵和許道寧。王詵善從李成畫技中吸取長處,作出「浮空積翠如雲煙」的畫作。許道寧也受李成畫風影響較大,因此被孫士遜評論為「李成謝世范寬死,唯有長安許道寧」。
惜墨如金
「惜墨如金」這個成語的本意是愛惜墨就像愛惜金子一樣。它本是一種中國畫術語,意即用墨要恰如其分,不可任意揮霍,儘可能做到用墨不多而表現豐富。後來也引申為寫字、作畫、作文要態度嚴謹,力求精練。出自明代陶宗儀《輟耕錄》卷八「李成惜墨如金,是也」一句。
范寬的渾厚山林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范寬,字仲立,華原(今陝西銅川)人,北宋初期著名的山水畫大師。他早年師法於荊浩、李成,隨後感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因而移居大山,長期觀摩寫生,將山川之壯麗氣勢銘記於心,終於成為繪畫界大師級人物。
范寬雖師承李成,但由於所處地域不同,所畫景物和畫家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也就迥然不同。北宋人說范寬所畫山水「如面前真列,峰巒渾厚,氣壯雄逸,筆力老健」,而李成山水則「煙嵐輕動,如對面千里,秀氣可掬」。二人在技法上可謂「文武雙全」。范寬的畫不同於李成的「近視如千里之遠」,他更善於表達「遠望不離坐外」的意境。
范寬的這種意境源於他長期居於中南、大華山中「寫山真骨」。他早晚觀察雲淡風輕、日出日落的景色,風吹雨打不曾停止。他的作品用筆渾厚有力,堅韌挺拔,多顯磅礴大氣之美。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評論其山水「峰巒渾厚,勢狀雄強,搶筆俱勻,人屋皆質」。
范寬的傳世作品,據《宣和畫譜》著錄的有58件,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溪山行旅圖》和《雪山蕭寺圖》。
《溪山行旅圖》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絹本淺設色,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圖中高山巍峨聳立,占整個畫幅的三分之二,作者從俯瞰的角度把山頂的密林展現出來,予人山峰渾厚的印象。畫幅下方為橫向構圖,把巨石、溪谷、山間馱隊真實呈現,給人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其中,作者用筆頓挫轉折,蒼勁有力,勾畫出山岩清晰的稜角,再用直短的線條,時而拖拽,時而點綴,由淺至深地刻畫出岩壁的肌理。作者還為不同樹木描繪出不同的外形,足以看出其對待作品一絲不苟的精神。范寬是中國山水畫中最早表現雪景的畫家。《雪山蕭寺圖》是雪中山水的代表作,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幅畫在構圖上不同於其他作品。畫中白雪皚皚的山石樹木直接呈現在人們眼前,讓觀賞者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到寒氣逼人。在這些雄壯巍峨的群山密林中,隱藏著一座蕭寺。山巒由近而遠地堆疊,有「折落有勢」之意。山下寒樹蒼勁挺拔,顯示出作者「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畫上還有王鐸的題詞「畫之博大奇奧,氣骨玄邈,用荊關董巨運之一機,而靈韻雄邁,尤為古今第一」。
范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自成一家,得到世人的高度評價。據文獻所載,宋代畫家高洵、黃懷玉、劉翼、紀真、商訓、寧濤等人都師法於范寬,南宋的李唐在山水繪畫上也吸取了范寬的優點。後人將范寬與李成、董源合稱為「宋三家」。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稱讚范寬的畫「真古今絕筆也」。
千變萬化的郭熙
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屬河南)人。他出身於平民,喜愛遊山玩水。其作畫亦如暢遊山水,能抒發情懷。他用筆雄健有力,墨跡清晰,變化萬千,有「獨步一時」的美譽。
郭熙畫山水本無師法,後向李成學習技巧,因此在畫藝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郭熙雖師承李成,但能吸取眾名家之長處,描繪出雲煙環繞、山峰若隱若現之狀態。他重視畫面意境,把高山峻岭和平遠小景這一大一小、一遠一近的景物安排得富有新意。因此,他的作品受到很多名流大家的讚賞。其傳世作品有《窠石平遠圖》《幽谷圖》《溪山訪友圖》《樹色平遠圖》《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等。
《早春圖》描繪了寒冬過去,早春來到,萬物復甦的季節變化。作者通過層次安排,把高深平遠的山水意境表現出來,觀賞者雖不能直觀地看到鮮花綠柳,但也能感受到春回大地的暖意。該圖為絹本水墨畫,縱158.3厘米,橫108.6厘米,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郭熙善於觀察自然景物,並把山體的外觀結構、變化規律,以及山水在四季中的變化銘記於心,他強調「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能畫出「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窠石平遠圖》則是他細心觀察的最好體現。該圖描繪的是北方深秋田野清遠遼闊的景象。作者用平遠法描繪遠處的山巒,看似若隱若現,近處則為寒林、松樹、窠石,中間有流淌的溪水,整幅畫縱深有度,空間感強烈,能把人引入秋高氣爽的風景之中。
郭熙的著名作品還有《樹色平遠圖》。該圖以河流為界,展示出兩岸樹色平遠的景象。畫面分為兩個部分。河流前方有數株古樹,在平地坡石上生長,它們的枝幹曲折,枝頭有枯藤盤繞,還有一根垂下的藤條,伸展到水面上。作者在構圖上簡單明了,盡顯景色開闊縱深之感。畫面用墨濃淡相宜,樹枝猶如蟹爪,營造出一種真實具體的境界。顯然,郭熙在創作此畫時頗受李成畫派的影響,但其獨特的風格還是能夠顯露出來的。
郭熙在神宗趙頊在位時期,受命整理秘閣收藏的名畫,他借為畫作修訂品目的機會將歷代名畫「盡收眼底」。郭熙在繪畫鑑賞方面的閱歷不斷增長,終於成為北宋後期山水畫界的一代名家,與李成並稱為「李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