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山水:水與墨
2024-10-04 04:48:53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李唐與《採薇圖》
李唐,河陽三城(今河南孟州)人,字晞古。宋徽宗趙佶在位時期,進入畫院。金兵攻陷汴京,高宗趙構南渡後,李唐逃往臨安,以賣畫度日。南宋恢復畫院後,李唐再次進入畫院,任成忠郎一職,當時已年近八十。
李唐最著名的作品為《採薇圖》,該圖以殷朝末期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展開描述,表現了兩位古人寧願餓死,不願淪為亡國奴的高尚氣節。
李唐創作《採薇圖》時與他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很大關係。當時金兵攻入都城,高宗已逃亡到南部,很多北宋文人被俘。而金人對北宋文人非常和氣,他們雖性情粗狂,但很注重文化修養,因此非常珍惜才華橫溢之人,尤其是宮廷畫家。
作為宋代有名的畫家,李唐顯然受到金國禮待。金國不僅給予他更高的社會地位,也為其提供了創作上的便利。然而李唐忠心愛國,絲毫不被利益誘惑,並於去往金國的途中逃跑。他認為自己是大宋的子民,決不能效忠他國。李唐創作《採薇圖》,一方面藉以抒發大宋臣民不畏強權的愛國立場,另一方面警醒那些已為金國效命的大宋人士,帶有很深的譏諷與蔑視之意。
《採薇圖》著重對叔齊、伯夷進行了描繪。圖畫居中的位置畫有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伯夷與叔齊相對坐在坡地的大石頭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堅定,顯得沉著穩重。叔齊似乎在對伯夷談論著什麼,他的身體向前斜傾,右手撐地,表示出願跟隨其兄之意。他們面容乾癟,身體瘦弱,但他們的精神卻絲毫沒有動搖,堅定而執著。
除《採薇圖》外,李唐還有很多作品。高宗趙構曾評論李唐畫山水「可比唐李思訓」。顯然李唐繼承了李思訓「青綠山水」之風格。他用濃重的石青、石綠設色,筆鋒厚重,盡顯堅毅挺拔。其實,李唐在畫法上受荊浩與范寬的影響更多,他用「斧劈皴」畫山石,用濃墨暈染,整幅畫面顯示出一種古樸的質感。
李唐作畫善於布局構思,山林、峰巒、板橋、茅舍都能錯落有致地呈現於畫面,盡顯遠近迂迴、連綿起伏的氣勢。《萬壑松風圖》《清溪漁隱圖》就是他這一風格的代表作。莫世龍說李唐的畫:「人物、樹石,筆勢蒼古,沖寒涉險之態,曲盡其妙。」
《萬壑松風圖》採用高遠形式構圖,松林屹立不動,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肅穆凝重的氣氛。畫中岩石肌理用「小斧皴」刻畫,再在側峰處快速擦出幾筆,更能顯出石塊的堅硬粗糙。作者從正面描繪山岩,山體雖無層疊,但有了立體感,更能真實再現其自身的形象。
李唐入筆簡練,構圖巧妙,意境優美,開闢了南宋山水的新畫風。馬遠、夏圭等畫家不但繼承其畫風,還發展出自己的藝術特色。
伯夷和叔齊
伯夷和叔齊一直被奉為中國古代社會賢者的典範。他們本是商朝孤竹君的兒子。孤竹君死前讓叔齊繼位,但等父親死後,叔齊想把君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願,不肯接受,之後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也逃走了。他們聽說西伯姬昌敬養老人,便打算投奔姬昌。不巧姬昌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他的靈牌,正向東進發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戰馬勸阻道:「父親死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干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殺害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本想殺死他們,但太公姜尚說:「這是兩位義士啊!」扶起他們,將其送走。武王建立周朝後,伯夷、叔齊堅持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靠採集薇蕨充飢,最後餓死了。
劉松年、夏圭、馬遠
宋代有劉松年、馬遠、夏圭三人,他們畫山水師法於李唐,畫技十分出眾,與李唐合稱為「南宋四大家」。
劉松年師承張訓禮,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被授予「絕品」的美名。他善畫山水、人物,畫風學李唐,風格似董、巨(董源、巨然),筆墨俱妙,富麗典雅。
劉松年早年為畫院學生,宋光宗紹熙年間升為待詔,宋寧宗時因進獻《耕織圖》得到獎賞。他作畫多以小景為題材,常畫西湖、茂林。在紋理勾畫上,變李唐的「斧劈皴」為小筆觸「刮鐵皴」。李唐的皴法如刀砍斧劈,頓挫曲折,而劉松年的「刮鐵皴」則有另一番韻味,似用銳器在鐵板上刮,力度十足。
劉松年作畫題材廣泛,他畫山水風光秀麗,畫人物形神兼備,畫台閣工整微妙。他的作品題材多樣,既有反映社會不平現象的《風雪運糧圖》,也有抗金愛國、反對投降的《便橋會盟圖》,還有表彰岳飛、韓世忠盡忠報國的《中興四將圖》。
夏圭,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寧宗時為畫院待詔,至理宗時為畫院祗候。早年善畫人物,後以畫山水長卷著稱,如《江山清遠圖》,長達33米,還有其他長卷作品,如《長江萬里圖》《山水十二景圖》《西湖柳艇圖》《溪山清遠圖》《江山佳勝圖》等。
《溪山清遠圖》為橫向長捲圖,長8米。打開畫卷,江浙一帶的秀美風光即映入眼帘。畫面以江水為界,江面霧氣籠罩,船隻停泊,還有漁船在遠處作業。岸邊為溪山,越過溪山直見叢林,叢林間還有村莊。江的另一邊為懸崖險峰,巨石幽谷。山邊有一座板橋,兩個行人在橋上悠閒地說著什麼。順著橋再向後看,還有茅舍、村落,之後又是青煙繚繞。這種煙霧迷茫的感覺頗具江南特色。夏圭在該畫中多用「斧劈皴」,只是把線拉長,便能表現岩石的厚重巨大。這種畫法源自李唐的影響。夏圭還作有《西湖柳艇圖》,描繪了西湖秀麗絕美的風光,西湖岸邊柳枝輕揚,水榭畫舫,再以遊客為點綴,更加突顯出西湖景色的美不勝收。
夏圭善以「趣」取勝,馬遠畫作則意味深遠。二人除畫山水都顯蒼老挺拔外,較之馬遠的渾厚畫風,夏圭的畫則更顯清淡。二人齊名,時稱「馬夏」。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原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後移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出身於繪畫世家的他,於光宗、寧宗兩朝任畫院待詔。馬遠畫的山水不以全景構圖,邊角之作頗多,遂有「馬一角」之稱。
馬遠筆鋒開闊有力,在皴法上沿用李唐的斧劈皴法,並將此法加以發展,更顯山巒妙石的峻峭堅實。他畫樹幹多用濃墨,有橫向傾斜之勢。畫樓閣界畫工整,人物描繪自然,形神兼備。馬遠作畫注重水墨濃淡的變化,自然突顯出景物的遠近。他的傳世作品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等。
《踏歌圖》以陡峭筆直的山峰為背景,山間煙霧繚繞,遠處青松挺拔,這是中國古代農村的優美風光。畫面下方為村中的一條鄉間小路,許多村民正在這兒一邊踏步,一邊唱歌。作者以山村里一種名叫「踏歌」的娛樂活動為主題,用簡練的線條、濃淡相宜的水墨變化,以及景物遠近的巧妙構圖,充分展示出南宋的秀麗山水,以及農民們在這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中充滿歡樂與趣味的生活。
《山徑春行圖》則是一幅富有詩意的畫,描繪了春天來到,春意盎然,一位詩人走在鄉間的田野上,他身後的山花開滿枝頭,輕觸著他的衣袖,柳條隨風輕輕擺動,處處洋溢著春的氣息。有兩隻鳥雀被詩人驚擾,它們已無心欣賞這春的美景,只顧獨自啼叫。畫的右上角還有兩行詩句「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正是對畫中意境的總結。
《林泉高致》
宋代是中國山水畫繼隋唐五代以後的第二個高峰,郭熙的《林泉高致》正是論述、總結北宋時期山水畫的重要專著。《林泉高致》涉及山水畫創作的方方面面,如繪畫創作的起源、功能、構思、構圖、形象塑造、筆墨運用和觀察方法等。書中有不少地方都有其獨特的觀點,如山水畫應注重以詩意入畫,而書法中的筆法也被借用到繪畫當中。他還在書中總結了北宋山水畫「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