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胖美人到小蠻腰
2024-10-04 04:48:18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張萱的宮廷仕女畫
唐代有許多詩句都與「搗練」有關,張繼在《九日巴丘楊公台上宴集》中有一句詩「誰家搗練孤城暮,何處題衣遠信回」,表現的是孤城日落下,人們在家搗衣的情景。「搗練」即搗洗、縫衣之意,是古代女性常見的一種勞作。儘管詩中的「搗練」已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要說從直觀上把「搗練」渲染得淋漓盡致的,要數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張萱,京兆(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年間的畫官,善畫山水風景、花鳥樓閣,尤其以人物最為精妙。無論貴族、仕女還是嬰孩,只要從他筆下一出,立刻變得神采奕奕,形象逼真。但遺憾的是,張萱的很多作品早已失傳,唯有《搗練圖》和《虢國夫人遊春圖》保存至今。
《搗練圖》是張萱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繪了貴族婦女搗練、縫製的勞動情景。「練」是一種絲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必須經過沸煮、漂白,再用杵搗,才能變得柔軟潔白。畫面分為三組,分別描繪了搗練、織線、熨燙這三種工序的勞動場面。整個畫面構圖疏密有致,每個人物的動作、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挽袖,有的縫衣,有的扯線,有的遮面,通過一些細小神情的流露,顯示出古代婦女在勞動時的認真態度以及充滿情趣的日常生活。
《虢國夫人遊春圖》記錄了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與韓國夫人共同出遊的情景。圖中前後三騎均為僕人、婢女,中間並排的兩騎為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她們騎馬前行,觀賞風景,整個畫面輕鬆愉悅。作者構圖疏密有致,前三騎稀疏,後五騎緊湊,層次分明。該圖以「遊春」命題,但並未實寫春天的景象,旨在突出虢國夫人的氣勢,這是作品的獨到之處。
作者用線細膩流暢,衣紋勾畫輕薄飄逸,加上鮮艷明亮的色彩,把貴婦們優雅的體態與富麗典雅的著裝表現得恰到好處。該圖並沒有對虢國夫人的神情著重刻畫,而是通過眾人對她謙卑順從的態度,反映出她的威儀氣勢。
作為宮廷畫家的張萱,人物多以帝王、后妃為題材,除了《虢國夫人遊春圖》,還有描繪楊玉環姐妹的《虢國夫人夜遊圖》《虢國夫人踏青圖》,描繪唐玄宗李隆基的《明皇納涼圖》《明皇擊梧桐圖》《明皇鬥雞射鳥圖》,以及《貴公子夜遊圖》《宮中七夕乞巧圖》《望月圖》等。
虢國夫人
張萱能一口氣為虢國夫人畫三幅畫,是因為虢國夫人在唐玄宗時代具有非常顯赫的地位。張祜在《集靈台》中記錄了虢國夫人日常出行的盛況:「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可見其氣勢無與倫比,這歸根結底與楊貴妃的受寵有關。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不但封她的哥哥楊國忠為宰相,還賜她的幾個姐姐以秦國夫人、虢國夫人和韓國夫人的稱號。其中以虢國夫人風頭最盛,因此成為眾多文人、畫家描繪的題材。
周昉的濃妝仕女
周昉出身於官僚家庭,曾任越州長史、宣州長史別駕等職。由於經常出入皇宮,與宮中官員來往頻繁,所以經常見到貴而美的婦人。他的作品也大多以體態豐腴、濃妝艷抹的貴婦為題材。據史料記載,僅宋徽宗收藏的周昉的72幅作品中,仕女圖就占了一半之多。
《揮扇仕女圖》是周昉描繪仕女的代表作品之一。該圖記錄了宮廷貴婦在炎炎夏日,揮扇、納涼、端琴、觀繡、梳妝等一系列日常生活場景。畫面共有十三人,其中九人為貴婦,兩人為奴婢,還有兩名內監。這些人物呈現出各種姿態,有的稍作休息,有的對視交談,有的繡花,還有的扇扇子。儘管宮中生活形式多種多樣,但她們個個都眉頭緊鎖。這些仕女體態豐腴,衣著華麗,與內心的憂傷形成鮮明對比,充分暴露宮中生活的沉悶無聊與寂寞難耐。
周昉畫的仕女取法於張萱,二人畫風頗為類似。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周昉「初效張萱,後則小異」,因為他們倆的繪畫手法太過相似,以至於別人要根據仕女耳根處的不同來判斷到底是誰的作品。如果耳根沒有點朱色,則代表這是周昉的作品。
如果說周昉的仕女圖與張萱的相似,那麼他畫的「水月觀音」絕對屬於個人首創。「水月觀音」描繪了一尊觀音在水畔月下的端莊體態。這件作品一經問世,廣受各界好評,很多畫工紛紛效仿,就連雕塑工匠也視「水月觀音」為參照物,至今在敦煌莫高窟五代畫像中仍可見到「水月觀音」的壁畫。
周昉還擅畫肖像。據說他與韓幹同為郭子儀的女婿趙縱畫肖像,眾人觀看後皆難區分二人高低,直到郭子儀的女兒來到,親自觀賞一番後便說:「二者皆似,後畫者為佳。」她認為韓幹僅真實記錄了趙縱的外貌,而周昉卻能「兼移其神氣,得趙郎情性笑言之姿爾」,水平較高。
周昉一生因畫收穫很多讚譽,正如詩人杜牧《屏風絕句》中描繪的:「屏風周昉畫纖腰,歲久丹青色半銷。」而他的畫也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
周文矩的清瘦仕女
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人。他活動於南唐元宗、後主時期,任畫院待詔,善畫人物、車馬、禮服、仕女等。他畫的仕女風格與周昉接近,所畫仕女面部造型都能體現出「閨閣之態」,但周文矩下筆纖細、瘦挺,設色無濃艷,「鏤金佩玉以飾為工」,衣紋處多用「戰筆」,這些描法都是異於周昉的。
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說,周文矩「行筆瘦硬戰掣」,是從後主李煜「瘦弱而風神有餘」的畫風中得來的。周作畫善於創新,畫的人物生動有趣。他曾嘗試在兜率宮(坐落於仙岩極頂之上)內作《慈氏像》。圖畫中的原型為印度男像,周文矩認為那只是國外的畫法。於是他結合了中國人的審美眼光,以現實人物為依據,把男像改為「豐肌秀骨」「明眸善睞」的中國女性。他還曾繪製了《高僧試筆圖》,據元代湯垕記載:「一僧攘臂揮筆,旁觀數士人咨嗟嘖嘖之態,如聞有聲」,可見周文矩的妙筆極具傳神。周還善畫宮廷生活,現存作品有《宮中圖》和《重屏會棋圖》等。
《宮中圖》傳為宋代摹本。該圖共分12段,描寫了宮廷婦女的日常生活,內容包括彈琴奏樂、梳妝打扮、梳洗照鏡、孩童嬉戲、觀畫弄鳥等。圖中共描繪了80位人物,她們的神情或平靜安詳,或悶悶不樂,或驚慌,或恭敬。作者駕馭大場面的能力相當強,人物被安排得錯落有致,三人一群,五人一組,井然有序。圖中有一宮女側身站立,腰間插一支玉笛,眼睛望向手指,表現出演奏之後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這些細緻入微的神態刻畫,充分顯示出宮廷女性的情感狀態。周文矩若不曾細緻地觀察宮中生活,怎能把人物的造型之柔美、心態之複雜一一呈現出來?這確實令人讚嘆。
周文矩作畫還善於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以達到神形兼備的效果。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重屏會棋圖》即是這種特點的具體體現。《重屏會棋圖》共描繪五人,「一人並榻坐稍偏左向者,太北晉王景遂」,「二人別榻隅坐對弈者,齊王景達,江王景逿」,坐在中間稍右者為中主李璟,他凝神觀看兄弟下圍棋時,顯示出一種思考的神態,十分生動形象。作者用線遒勁曲折,有顫抖之勢,與「戰筆」法極為一致。該圖之所以用「重屏」二字命名,是因為畫面里,中主背後樹立一個屏風,屏風上面除畫有五人外,還有一個山水屏風,可謂屏風之中又見屏風。
周文矩還擅長畫嬰兒,是中國最早以描繪兒童為主的畫家。他把日常生活中的兒童描繪得生動有趣,其作品《嬰戲圖》留下了許多嬰兒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面容。蘇漢臣、李嵩等畫家都樂於揣摩周文矩的嬰兒畫風,從而創作出了《嬰戲圖》和《貨郎圖》。
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
顧閎中,江南人,五代南唐著名畫家,南唐畫院待詔,他的特點是筆鋒圓勁,設色艷麗,刻畫人物神情細緻。這些特點在其唯一傳世的作品《韓熙載夜宴圖》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據《南唐書》記載,《韓熙載夜宴圖》中的主人公韓熙載原為北方貴族,因戰事來到南唐,起初滿懷抱負,因為沒受到重用而失望沮喪,後來後主李煜想冊封他為宰相,但韓熙載看到南唐令人悲觀的局勢,早已沒有為官之意。他說:中原早想收復南唐,「一旦真主出,江南棄甲不暇」,我不想被千古恥笑。為避免「國家入相之命」,韓熙載常常在家設宴,歡歌起舞,遠離政治上的紛爭。
如果以此畫中韓熙載的作為就判斷他是個耽於玩樂的不學無術之人,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韓熙載是五代時有名的文學家,他高才博學,又精音律,善書畫。其所作制誥典雅,人稱「有元和之風」,與徐鉉並稱「韓徐」。
據《宣和畫譜》卷七記載,此畫是顧閎中奉李煜之命,與周文矩、高太沖潛入韓熙載的府第,窺其放浪的夜生活,僅憑目識心記所繪。《韓熙載夜宴圖》共分為五個段落,每個段落描繪一個夜宴場景,主角均為韓熙載。第一段描繪一個女子坐在旁邊手握琵琶彈奏,韓熙載坐在床榻上,與到場賓客一同欣賞美妙樂曲。在座之人除韓熙載外,還有三位客人。大家的目光都投向琵琶彈奏女,姿勢、神情各異。第二段描繪韓熙載身穿便服手拿鼓槌,站立在一大鼓前敲打。前方有女子跳舞,四周賓客隨著打拍子附和。有個和尚很安靜地站在一邊,面部表情凝重,也許他為出入此場合而感到尷尬。第三段描繪賓客散去,韓熙載坐回到床榻上,一侍女為他端盆洗手,四周女眷端坐,有說有笑,韓熙載動作遲緩,深入表現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第四段描繪韓熙載盤坐在椅上,聽五名女子吹奏笛子,天氣似乎很熱,韓袒露胸襟,除有女侍侍奉周圍外,還要親手扇扇。第五段描繪了韓熙載拿鼓槌走出來,其他賓客早已流露出喜悅的神情,這似乎又是一場夜宴的開始。
《韓熙載夜宴圖》用線細膩,色彩華麗,結構處理別致,設色濃淡變化自然,在細節描寫上,如服飾、燈燭、樂器、帳幔等,更是精密細緻,整幅畫面均顯示出顧閎中的高超畫藝,也是後人了解中國古代生活細節的經典之作。
仕女畫
仕女畫是人物畫的一個門類。早在戰國時仕女畫就已經出現,魏晉南北朝時,仕女畫有了一定的發展,畫中的女性主要是古代賢婦或神話傳說中的仙女,其形象往往是飄逸、清瘦的,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到了唐代,仕女畫進入了繁榮發展的階段,描繪的對象變成了貴族婦女。在以胖為美的唐代,仕女畫中的美女也胖了起來——臉型圓潤飽滿、體態豐腴健壯、氣質雍容高貴,顯示出貴族女性的華貴之美。而到了五代,因為戰亂頻繁、社會凋敝,女性清瘦的形象再次多了起來,且從此以後直到清代,美人們再也沒有「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