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繪畫史> 牆壁上的塗鴉——壁畫

牆壁上的塗鴉——壁畫

2024-10-04 04:47:50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廟堂上的宣傳畫——先秦壁畫

  中國壁畫歷史悠久,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壁畫遺蹟是紅山文化女神廟壁畫殘塊,出土於建平、凌源交界處,距今約有5000年的歷史。殘塊上多是用赭紅、黃、白等顏色描繪的幾何形圖案,這正是我國早期壁畫的基本特徵。第二古老的壁畫遺蹟,發現於寧夏固原店河村齊家文化遺址,在一座房屋殘垣的白灰牆面上,有用紅彩描繪的幾何紋飾壁畫。這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年代最久遠的兩處壁畫遺蹟。

  

  商朝:《說苑·反質篇》中曾引用過《墨子》中的一句話,說是殷紂時期「宮牆文畫」「錦繡被牆」。可見殷紂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壁畫。1975年,考古學家曾在商朝小屯廢墟的建築殘骸上發現壁畫殘塊:白灰色的牆皮上用黑色和紅色畫著對稱的幾何圖案。這些圖案由紅色的曲線和黑色的圓點組成,線條比較粗糙,看起來應該是起襯托作用的花紋。

  周朝:《孔子家語·觀周》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到雒邑(今天的河南洛陽)欣賞過西周的建築遺蹟。上面說「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謂從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從《孔子家語》的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壁畫在內容上可能既有歷代帝王肖像畫,又有講述歷史的故事畫。另外,按照郭沫若對江蘇丹徒出土的宜侯夨簋銘文的考釋,西周初年應該曾經有過一幅名為《武王、成王伐商圖及巡省東國圖》的壁畫創作。

  春秋戰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曾經寫過一首著名的詩篇《天問》。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為《天問》所作的序言中說:「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譎詭,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又說屈原「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遂成《天問》。戰國時期楚國廟堂壁畫在題材上十分豐富,自然生物、社會歷史、神話傳說應有盡有。當然,我們不能說《天問》的內容就是某座楚廟壁畫的內容,這顯然缺乏證據,但兩者的關係十分緊密卻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先秦壁畫有以下特點:一、除了觀賞裝飾作用,也有宣傳教育的作用;二、南方的壁畫側重想像,北方的壁畫側重寫實。

  黃泉下的藝術——漢代壁畫

  壁畫在漢代的應用非常廣泛,宮殿、衙門、私宅、府衙、墓室都會用到。可惜壁畫不宜保存,因為時間以及戰亂的影響,現在留存下來的漢代壁畫,基本都是墓室壁畫了。

  西漢前期的墓室壁畫,以1988年在河南永城柿園發現的梁王墓室壁畫為代表。梁王墓為「鑿山為室」的山崖石室墓。主室頂部與西、南兩壁,繪著青龍、白虎、朱雀等方位神。形象生動、技法嫻熟。其中龍神長5米,矯健張揚,色彩絢麗。除了這些神獸,還有靈芝、雲朵、菱形等圖案。

  西漢後期的墓室壁畫,以洛陽發現的四座漢墓的墓室壁畫為代表。這四個墓室壁畫分別為:卜千秋夫婦墓壁畫、洛陽燒溝61號墓壁畫、八里台墓室壁畫和淺井頭墓壁畫。其中,洛陽燒溝61號墓壁畫,以保存著精美的歷史故事畫著稱。這幅壁畫中畫著神話傳說、墓主人乘龍升天和歷史故事等內容。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歷史故事畫,例如《二桃殺三士》,畫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齊景公的威嚴、晏嬰的機智,以及三壯士的勇猛無謀和捨生取義。畫中筆法簡練豪放,線條粗獷勁利,對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情緒都刻畫得十分細緻。

  新莽時期的墓室壁畫逐漸開始注意對現實生活的描畫。例如偃師辛村新莽壁畫中,有描繪庖廚、宴飲等場面的壁畫,其中描繪墓主夫婦酒後嘔吐、踉蹌的畫面令人一見難忘。

  東漢時期的墓室壁畫,題材非常廣泛,不過或許是因為當時舉薦的制度、奢侈的生活、厚葬的風氣,日月天象及神禽瑞獸慢慢不再處於主要地位,而變成了標榜墓主人生前的地位的圖像,例如出行的車馬儀仗、幕府官邸、墓主夫婦並坐宴飲、觀賞樂府節目等。除此之外,還有聖賢、孝子、義士等歷史故事畫。

  比較知名的東漢壁畫要數內蒙古和林格爾墓壁畫,出自1972年發掘的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主要內容是描繪死者的仕途經歷及其生前的享樂生活。現存畫面50多組,面積超過100平方米。墓壁繪有城池、府邸、莊園、樓閣等各種建築。畫中有宏偉壯麗的城池幕府,有各種展現技能的歌舞百戲,有農人耕種、放牧的田園風光,有繁忙豐盛的酒席宴飲,還有從「舉孝廉」一直到「使持節護烏桓校尉」的車馬儀仗,可以看出墓主人的官宦生涯。

  漢代墓室壁畫的主要繪畫工具是毛筆,使用的色調多為朱、綠、黃、橙、紫等,因為是礦物質顏料,所以壁畫的顏色經久不褪,一般直至發掘出來還都非常鮮艷。漢代的墓室壁畫,在構圖上,擺脫了春秋晚期以來生硬的橫向排列的方式,開始注意比例、透視;在造型上,繼承了春秋晚期以來在寫實的基礎上加以誇張的手法;在繪畫技巧上,發展了戰國至西漢早期的先用墨線勾勒輪廓,再平塗上色的手法;在人物塑造上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有的灑脫,有的細膩,描繪得十分傳神。漢代壁畫在幅面上比以往大,說明漢畫講究氣勢的抒發。

  菩薩的微笑——石窟壁畫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壁畫以洞窟壁畫見長,主要分布於新疆地區和甘肅地區。

  新疆在古代一直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地。吐魯番——古代的高昌國,庫車——古代的龜茲國,都曾是佛教中心,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必經之路。隨著佛教的發展,佛教美術也傳入了中國,並在新疆形成了獨特的美術風格。

  據統計,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現存的有600窟以上,其中拜城的克孜爾千佛洞石窟具有較高的地位。克孜爾千佛洞石窟開鑿於3世紀,在8到9世紀逐漸停建,是我國最具異域風情的石窟群。克孜爾千佛洞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漢魏、西晉南北朝和隋唐。現存的壁畫有1萬多平方米,題材以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大型連續的佛傳故事為主。其中保存最好的是第17窟,其四壁、窟頂、甬道、龕楣,到處是色彩艷麗的壁畫,有「故事畫之冠」的說法。窟頂繪有菱形方格,菱格中畫著各種各樣的故事。

  克孜爾千佛洞壁畫,在線條的勾勒和細節的著色上用了烘染法;起稿的時候,用的不是黑色的墨,而是褐色的顏料;山的表現手法和皴法很像。第69窟還用了風格獨特的「濕畫法」,用這種方法作畫的時候,畫者不會先在泥壁上塗一層白粉,而是直接畫,既用起到覆蓋作用的礦物顏料,又用透明顏料。這樣的畫作,能看到水分在底壁上的暈染。

  從新疆地區殘存的早期壁畫中,明顯能看到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佛教的影子,但在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到中國畫家對外來藝術的吸收,以及在吸收過程中與本地民俗的融合。

  敦煌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的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的坡地上,是我國古代美術的重要寶藏之一。根據《李懷讓重修莫高窟碑》的記載,莫高窟始建於苻秦建元二年(366),初創者是樂僔和尚。之後莫高窟在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歷代都有修建,為現今保留了一千多年的繪畫資料。莫高窟從北到南長約1.5千米。其中北朝時期開鑿的洞窟共有36個,年代最早的是第268窟、第272窟。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指因為信奉某種宗教而為宗教提供金錢、物品以及勞動的虔誠的信徒)等。

  莫高窟前期壁畫帶著明顯的西域佛教的特色,壁畫底色多為土紅色,上面敷著青、綠、褚、白等顏色,色調濃重熱烈,線條渾厚,人物形象挺拔。西魏以後壁畫開始呈現出中原的風貌,多以白色為底色,色調雅致,給人一種灑脫的感覺。

  北魏、西魏時期的莫高窟壁畫在題材上以佛、菩薩為主,多是一些本生故事。本生故事以表現捨己為人為題材,在北魏佛教壁畫和浮雕中十分流行,例如《屍毗王本生故事圖》《鹿王本生故事圖》等。

  在《屍毗王本生故事圖》中,屍毗王垂著一條腿坐著,邊上的侍從用刀在他腿上割肉;另一個侍從拿著天平,天平的一端,一隻鴿子安靜地趴在那兒。從這幅畫中我們只能看到故事的一部分內容。

  和《屍毗王本生故事圖》不同,《鹿王本生故事圖》是一個情節連續的故事圖。故事中,一隻美麗的九色鹿王(還有一種說法是佛的前身)在江邊遊戲時救了一個將要溺死的人。被救的溺水者說願意做鹿王的僕人,以報答鹿王的恩德。鹿王說:「以後別人抓捕我時,你不要說見過我,就是對我的報答了。」這時,一個國王的王后恰巧夢見鹿王,想要鹿王的皮做衣裳,鹿王的角做耳環。國王在王后的苦苦哀求下,下旨懸賞求鹿。那個被救的落水者聽說有好處,便帶人去抓鹿王。他的忘恩負義的行為立刻得了報應:身上開始長癩,口中出現惡臭。鹿王把自己救助落水者的經過告訴了國王,國王深受感動,放了鹿王。王后聽說後,心碎而死。整個故事體現了善惡報應的思想。

  早期佛教畫中的人物形象,有著各種各樣的動態。因為人物形象大多為裸體,所以使古代畫家能夠進一步掌握人體構造以及人在不同的動作中衣褶的變化。另外,繪畫中表現立體感的暈染畫法,也有助於古代畫家對體積的認識,從而提高畫家運用線描的能力以及著色的能力。

  本生故事

  本生故事又叫「本生圖」,是以繪畫或浮雕形式表現佛本生,即佛家所說的釋迦牟尼成佛前在前世中無數次修行轉世的故事。依據佛教靈魂不滅、因果報應、輪迴轉世的教義,像釋迦牟尼這樣的聖人在修道成佛之前一定經過無數次的善行轉世,無私奉獻,歷經磨難,最後才能修行成佛。本生故事大多是以古代印度、東南亞諸國優美的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為底本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