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與手的魔術——彩陶繪畫
2024-10-04 04:47:47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中國的繪畫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那個時候的繪畫藝術主要體現在彩陶的裝飾圖案上。192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澠池村發掘仰韶文化遺址的時候,第一次發現了彩陶。此後,青海、陝西、四川、台灣等許多地方也相繼有彩陶被發掘出來。這些出土的彩陶雖然各有特色,不過最主要的還是仰韶文化彩陶和馬家窯文化彩陶。這兩種彩陶在圖案上具有質樸明快、絢麗多彩的特點。
仰韶文化遺址以關中、晉南和豫西一帶為中心,這一遺址的彩陶可分為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
半坡型彩陶發現於陝西西安的半坡、寶雞的北首嶺、臨潼的姜寨等地。出土的半坡型彩陶主要有圓底或平底缽、鼓腹罐、細頸瓶、平底盆等。上面的花紋除了簡單的幾何圖形,還有十分豐富的動物圖案。在那些動物圖案中,魚形紋算得上是數量較豐富的一種。例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廟底溝型彩陶發現於河南陝縣的廟底溝、洛陽的王灣和山西夏縣的西陰村等地。1978年,河南臨汝閻村出土了一件陶缸,上面畫的《鸛魚石斧圖》,是仰韶文化的傑出代表作。陶缸的左端畫著一隻圓眼、長喙的水鳥。它昂著頭,身軀稍微向後傾,顯得非常健美,嘴上還叼著一條大魚。在水鳥的面前畫著一把豎立的石斧。石斧上裝有木製的把手,把手上的孔洞、標識和緊纏的繩子,都用黑線條真實地勾勒了出來。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肅、青海地區的一個分支。馬家窯文化彩陶可分為馬家窯型彩陶、半山型彩陶和馬廠型彩陶。馬家窯型彩陶所繪的圖案以幾何形為主,所畫的弧線波瀾起伏,和器物形狀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半山型的彩陶所繪的圖案以弧線形、方格形、螺旋紋、鋸齒紋等紋飾為主。馬廠型的彩陶所繪的圖案,流行四大圓圈的布局,盛行網格、菱形、米字和變體人形等紋樣。
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了馬家窯類型的舞蹈紋彩陶盆,上面畫著三組手拉手跳舞的人物形象,五人一組,腰上繫著獸皮,這些人朝向一致、頭上的髮辮擺向相同,下腹的飾物似被風吹起,生動地展現了原始社會的人一起跳舞的情景。
新石器時代彩陶的紋飾所展現出來的形象大多簡單質樸,且色彩除了黑色、紅色,還有一種黑中帶紫的顏色。從顯露出來的筆鋒可以看出,當時的彩繪已經用上了毛筆,雖然這種毛筆非常簡單,差不多就是獸尾或羽毛。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河南三門峽地區的仰韶村而得名,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仰韶文化是已知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以農業為主,兼顧採集和狩獵,擁有發達的制陶業。
據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房屋通常是穴居式,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在較大的村落,房屋已經有了一定的布局,中心通常是一個用作公共場所的大房子,周圍分布著若干小房子,在小房子的周圍還有窯穴和圍欄。村落周圍通常挖有一條圍溝,用來抵擋野獸和敵人,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