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用筆」褚遂良
2024-10-04 04:45:52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褚遂良,子登善,錢塘人,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祖父褚蒙曾任兩朝太子中舍人,父親褚亮是當初秦府「十八學士」之一,深受唐太宗喜愛,死後陪葬昭陵。
因為褚遂良的父親與歐陽詢是好朋友,所以褚遂良一開始就拜歐陽詢為師學習書法,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褚遂良的父親跟虞世南也是好朋友,後來褚遂良又跟虞世南學習書法,算是得到了「二王」的真傳。虞世南去世後,魏徵向唐太宗推薦褚遂良,說他擅長「二王」書法。唐太宗當即將褚遂良任命為侍書學士。原本不過是在秦府供職的褚遂良一下子平步青雲,很快便被升為黃門侍郎,參與朝政。褚遂良的性格受老師歐陽詢影響很大,當初歐陽詢便是以敢於進諫有名,他也同樣如此。唐高宗想要廢除太后,立武則天為後,褚遂良堅決反對,結果一再遭貶,最後死在愛州刺史的位子上,享年63歲。
褚遂良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同被稱為「初唐四大家」。他不但吸收了歐陽詢、虞世南兩位書法大師的精華,還追溯到「二王」、魏碑、漢隸中去汲取養分,最後融會貫通,推陳出新,自成一家,被人們稱為「神仙用筆」。褚遂良的作品以楷書和行書見長,代表作有楷書《雁塔聖教序》《孟法師碑》等。
《雁塔聖教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記》,也被稱為《慈恩寺聖教序》,是褚遂良最負盛名的楷書作品。這件作品分別刻在兩塊石碑上,位於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底層南門的兩側龕內。刻在東側的是唐太宗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而刻在西側的則是唐高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撰寫的《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都出自褚遂良的筆下。
寫《雁塔聖教序》的時候,褚遂良已經五十多歲,書風成熟老到,這件作品同時是唐楷進入成熟期的代表作。
用筆上看,方筆和圓筆並用,又不乏隸書和行書的筆法,下筆瘦勁,流暢多變,渾厚中不乏圓潤,靜穆中又有靈氣,姿態各異,和諧自然。筆畫間還相互呼應,顧盼多姿。筆尖的運用非常老到,看似筆畫瘦弱,但透露出一股決斷力,清代書論家王澍評論道:「筆力瘦勁,如百歲古藤,而空明飛動,渣滓盡而清虛來。」
結體上看,字形偏方,中宮收緊,同時外圍筆畫散開,十分舒展,筆畫有些錯落,但不失秩序,均勻得當,字與字之間在筆勢上前後關聯,上下呼應,婀娜多姿,顧盼生情,別有一番韻味。
章法上看,布局疏朗,字裡行間氣韻貫通。此碑之所以能在布局上展現出如此高的造詣,也與當時刻工的精湛技藝有很大關係。唐代的刻工技術已經比之前有很大的進步,尤其體現在轉筆等細節上。再者,此碑是由兩位皇帝撰文,褚遂良書寫,刻工也肯定差不了,是當時的名家萬文韶。
《孟法師碑》全稱《京師至德觀主孟法師碑》,於642年,即唐貞觀十六年刻立。此碑起初在陝西西安,後來失傳,不知去向,僅留拓本傳世。據說原拓本已經流傳到日本。《孟法師碑》雖然不是褚遂良成熟時期的作品,影響力也不及《雁塔聖教序》,但作為早年的代表作,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其體現出褚遂良在書法上的變革。
筆法上講,《孟法師碑》方圓兼施,瘦勁有力,筆畫起伏停頓,有很強的律動感,下筆輕重結合,虛虛實實,誇張又不失均衡。筆法中有隸書的特點,又有歐陽詢和「二王」的影子,看得出作者在努力探索自己的風格。結體上看,字形偏方,嚴謹但不呆滯,端正而又靈活,寄巧於拙。在書法界,《孟法師碑》獲得的評價很高,蘇軾在《東坡集》中稱讚此碑:「清遠蕭散。」王世貞評價此碑:「真墨池中至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