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藏器,以虞為優
2024-10-04 04:45:48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虞世南是與歐陽詢同時代的另外一位大書法家,兩人的經歷也頗為相似,都是三朝為官,最後得到唐太宗賞識,也都擅長楷書。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餘姚人。他一生經歷了三個朝代,起初在南北朝的陳代為官,後來隋煬帝愛慕人才,將他招至幕中,但因為他性格太直,僅授予他秘書郎一職。入唐後,起初為李世民的秦王府參軍,等李世民即位之後,被升為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後官至秘書監(唐代掌管機要文書的官員),封永興縣,所以世稱「虞永興」。
虞世南從小便勤奮好學,十分刻苦,常常因為太過專心,十幾天不洗臉梳頭。他自幼跟隨王羲之第七代孫、著名書法家智永學習,得其親傳,算得上是「二王」的嫡派傳人,少年時就有了名聲。唐太宗曾命他在屏風上寫《烈女傳》,不給他底本,讓他背誦默寫,結果一字不差。虞世南還是唐太宗的書法老師,對唐太宗影響相當大。唐太宗特別崇尚「二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虞世南,虞世南使唐太宗深入了解到了「二王」書法的真諦。唐太宗重視虞世南的才學,曾稱虞世南有五絕,即德行、忠直、博學、辭藻、書翰,並說:這五種美德中只要占了一項,就足以為名臣,而虞世南五項都有,何等難得。虞世南以81歲高齡亡故之後,「太宗舉哀於別次,哭之甚慟,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
縱觀虞世南的書法,外柔內剛、圓融遒逸。他精通楷書、行書、草書,尤其以楷書見長。
「二王」時代的楷書以小楷最為有名,虞世南便是繼承了「二王」的小楷書風,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創立了「唐楷」。「唐楷」更接近晉人的楷書,也被稱為「虞體楷書」,是唐代書法風格的代表。縱觀虞體楷書,剛柔並濟,方圓互用,有如玉樹臨風,纖塵不染,點畫結體,無絲毫火躁之氣。虞世南是東南人,其溫和婉柔的性格必然影響書作,這就使作品顯得雖具右軍之美韻而失其俊邁。虞體楷書精神內守,以韻取勝,初看似溫和有餘,再看則筋骨內含。這種筆意由外露走向內含,實為大楷書法藝術歷程上的大進步。《晴人書評》稱虞體楷書「舉止不凡,能中更能,妙有更妙」。《述書賦》更讚嘆「永興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
雖然虞世南一生所傳真跡不多,不過對後世的影響都很大。虞體楷書作品中,最能反映虞世南高超技藝的當推《夫子廟堂碑》及《破邪論序》。
《夫子廟堂碑》又名《孔子廟堂碑》,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九年(626年)立孔子三十三代孫孔德倫為褒聖侯,並重修孔廟,《夫子廟堂碑》記述的便是這件事。
據《庚子消夏記》記載,此碑刻立後,車馬聚集碑下,觀摩拓印的人絡繹不絕。只可惜,不久之後此碑便毀於大火。長安三年(703年),武則天命相王李旦重刻此碑,但後來又毀於大火。現在此碑有兩個版本存世,一是元代重刻於山東城武縣的,俗稱「城武本」,也稱「東廟堂碑」;二是宋代王彥超摹刻於陝西西安的,俗稱「陝西本」,也稱「西廟堂碑」。西廟堂碑現存放在西安碑林。存世的拓本中以唐拓本最精,但也不全。
《孔子廟堂碑》有「天下第一楷書」的美稱。用筆圓潤勁朗,外柔內剛,筆畫橫豎平直,規矩又不失灑脫,舒展中有平和之美;從結體上看,字形狹長俊美,秀麗嫵媚,用筆圓而結體方,內斂大氣;布局疏朗,溫文爾雅,氣韻貫穿其間,自然流動。當初唐太宗讚賞這幅作品,特將王羲之佩戴過的,有「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字樣的銀印賞賜給虞世南。
除《孔子廟堂碑》之外,虞世南楷書的另一代表作是《破邪論序》。該作在體勢上,雖為魏晉體,卻有嫵媚秀麗之態;在用筆上,能吸收魏晉、六朝名帖之長;在結體上,每字之結構安排得既疏朗又緊湊,和諧雅致,繼承了晉、唐小楷的正統;在布局上,有橫行,亦有直行,字寫得自然靈活,氣勢也頗為流暢,頗得天巧。
《破邪論序》在歷代書法論著中都有收錄,傳世刻本中有的署名「太子中書舍人虞世南撰並書」,還有一種署名「太子中書舍人吳郡虞世南撰並書」。歷代以來,翻刻此帖的人不少,但是其中最佳的版本應該是越州石氏本。不過,也有人懷疑《破邪論序》並非出自虞世南之手,而另有他人。清代學者姚鼎便是持這種觀點的人之一,他指出:《破邪論序》中有「餌松茶於溪漳,披薜荔於山阿」這樣的句子,而虞世南的父親名荔,按理說應該避諱,否則便有違倫理,但實際並沒有避開。
楷書
楷書也被稱為正楷、正書、真書。「正」表示端正,「楷」表示楷模,可見其特點就是端莊、規範、橫平豎直。楷書源自隸書,故楷書也被稱為「隸書」「正隸」。
楷體是最晚形成的字體,所以它吸收了所有字體的精華。比如楷體的典型筆法三折筆,就吸收了甲骨文、金文的文字描法和刻法,吸收了篆書、隸書的節奏感,也吸收了草書、行書的二折筆。
楷書按時代可分為魏晉楷書、南北朝楷書、唐代楷書等;按書寫載體,可分為筆寫楷書和石刻楷書;按字體大小,可分為小楷、中楷、大楷、榜書楷和摩崖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