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因人傳《平復帖》
2024-10-04 04:45:28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陸機,字士衡,吳郡華亭人,出生於官宦世家。他的祖父陸遜曾任三國時東吳的丞相,他的父親陸抗曾任大司馬,而他也曾官至平原內史,後人稱他為「陸平原」。東吳滅亡之後,陸機回到老家,閉門苦讀十年,成為著名的文學家和文藝理論家,被同弟弟陸雲合稱為文壇「二陸」。他的文藝理論著作《文賦》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地位顯著。陸機還是位大書法家,擅長行書、章草和今草,代表作是《平復帖》。
《平復帖》高23.7厘米,寬20.6厘米,全帖共9行,86字。此帖是陸機寫給朋友的一封信札,因為裡面有「恐難平復」一句,因此得名。此帖卷前題有一行小字:「原內史吳郡陸機士衡書」,表明了此帖的作者身份。根據帖上的題跋,我們可以得知它的流傳史。宋代入宣和內府,明代萬曆年間被韓世能、韓逢禧父子珍藏,後來又到了張丑手中。清代初期,先後經過葛君常、王濟、馮銓、梁清標、安岐等人之手,被乾隆收入皇宮,之後又賜給了皇十一子成親王。光緒年間,此帖歸恭親王所有,並傳給了他的孫子溥偉、溥儒。溥儒為籌集親喪費用,將此帖出售,被張伯駒重金購得。《平復帖》被張氏夫婦於1956年捐獻給國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平復帖》因為年代久遠,一些字已經模糊不清,無從辨別,但我們仍舊能窺見這幅書法作品的風采。墨色的濃淡變換,像是用禿筆在粗糙的麻紙上所為,圓渾的筆畫間,夾雜著一股古樸滄桑的氣韻,整體上看像是章草,但又有今草的痕跡,別有一番韻味。
筆法上講,橫向的筆畫平直、短粗,向右上方傾斜;縱向的筆畫偏長,多有背向右邊的弧形;撇沒有固定的角度,變化多端;捺多橫出;筆畫之間的連續比之前的草書作品筆法高超,筆畫間的連接、過渡、轉折揮灑自如。
結體上講,《平復帖》結構多變,有的字偏長,有的字偏方,有的字偏扁,還有的字呈三角形等,但是整體上看,字體稍微向左傾斜,右高左低;雖然看似不端正,但是整體上卻營造出了一種穩定的效果,非常有趣。
布局上講,《平復帖》字間距偏大,而行間距比字間距還要大,字帖上端平齊,而每一行長短不一。布局留白較多,看似疏朗,又別有一番靈氣流淌在其間。字與字之間並不相連,但提筆和收筆的時候相互照應,顧盼生姿,有一股含蓄美。
《平復帖》是章草向今草過渡時期的作品,無論從用筆、結體還是布局上,都表現出了這一點。比如章草有個明顯的特點,一個字最後一筆往往會尾端上挑,而在《平復帖》中已經基本見不到這種筆法。從《敦煌漢簡》中所見的西漢章草,以及《居延漢簡》中所見的東漢章草中,我們都可以發現章草向今草發展的痕跡,其中一些在筆勢上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到了魏晉時期,民間的文書手札中,介於章草和今草的用法更是常見,這一點從樓蘭出土的魏晉時期的木簡中便可得知。所以說,陸機的《平復帖》是當時草書潮流的代表作,並非偶然天成,而是有著充分的時代條件和社會背景的。
《平復帖》因為字跡難辨,所以臨摹者少,欣賞者多,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對這幅作品的點評,以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明代詹景鳳評價:「陸士衡《平復帖》以禿筆作稿草,筆精而法古雅。」明代張丑評價:「然筆法圓渾,正如太羹玄酒,斷非中古人所能下手。」清代楊守敬評價《平復帖》:「系禿穎勁毫所書,無一筆姿媚氣,亦無一筆粗獷氣,所以為高。」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稱讚《平復帖》:「翠墨黟然發古光,金題錦帙照琳琅。十年校遍流沙簡,平復無慚署墨皇。」
《平復帖》除了書法上的欣賞價值,本身還有另外一層歷史意義,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價值無與倫比,被稱為「法帖之祖」。
草書
「草書」一詞最早見於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敘》,所謂「漢興有草書」。草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為的是書寫簡便、高效。所以在漢晉時期,草書既是書寫尺牘的書體,也是官員批答文書的常用書體,但正式文書不用草書,而用隸書。
草書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即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的省筆和連筆都已經具備,但連筆僅限於一個字的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並不相連,是草書中最「端莊」的一種。今草由章草演化而來。今草下筆流暢,不拘章法,筆畫和字體更加簡化,注重行筆和氣韻的貫通,連筆擴大到字與字之間。到了唐代,草書大家張旭和懷素開創了另外一種新型的草書——狂草,筆勢放縱,不拘一格,基本上不具備實用性,完全是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