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鼎文字:金文
2024-10-04 04:45:02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橫空出世:商代金文
商代的文字除了有甲骨文,還有金文。
金文是指鑄或者刻在青銅器具上的文字,因為當時人們稱銅為金,所以這些文字被稱為「金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商代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取得了飛速發展。青銅器在當時屬於國之重器,非常珍貴,為了說明鑄造的原因和記載當時的國家大事,人們常常會在上面鑄或者刻上數目不等的文字。因為當時的青銅器主要分為鍾和鼎兩大類,所以金文也被稱為鐘鼎文。金文從式樣上看主要分為兩類,線條凹進去的被稱為「款」,線條凸出來的被稱為「識」。青銅器中的禮器通稱為「彝器」,所以青銅器上的文字還有個稱呼叫「彝器款識」。
對金屬銅的使用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傳說中夏禹曾經鑄造了9口大鼎,可惜沒有流傳下來,上面有沒有金文也就不得知了。商代之後傳世的青銅器較多。早期的青銅器上銘文字數很少,通常只有一兩個字,不會多於10個字,如當時著名的青銅器「后母戊」青銅方鼎上,只有「後母」二字。隨著時代的推移,青銅器上的字數開始越來越多,周朝和戰國時期的金文,字數動輒就是上百。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從字體的演變來看,很多金文都保留著甲骨文的形態,象形意味濃重。但是由於書寫的技術和載體不同,金文相比甲骨文又有自己明顯的特點。
金文極少直接刻在青銅器上,而是在做泥坯的時候刻在泥模子上。泥坯比甲骨要軟得多,所以刻出來的字要更為粗壯,曲筆大量使用,字變得圓潤起來。
結構布局方面,金文講究統一的豎式排列。長篇幅的金文往往會布局成長方形,一列列文字整齊排列,看上去緊湊、大氣。
在功用上,金文除了記載,還有另外一大用途,就是裝飾。青銅禮器在當時非常珍貴,從樣式到紋飾,再到上面的銘文,都要求美觀,具有觀賞性。所以金文的布局更加規範,更加整齊。
「后母戊」青銅方鼎
「后母戊」青銅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重832.84千克,是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出土於河南安陽,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又因為它是世界迄今出土的最重青銅器,所以被譽為「鎮國之寶」。
發展巔峰:周代金文
商朝的金文以一種成熟的文字出現可謂橫空出世,但是金文真正的成熟期是在周朝,這一時期出現了大批金文經典作品,讓人嘆為觀止。周朝的金文代表作很多,如被稱為「晚清四大國寶」的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和「虢季子白」青銅盤。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鑄造的,清代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現在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共有銘文19行,219字。大盂鼎銘文布局完整,字體勻稱嚴謹,能夠看出作者是在有意識地追求統一和諧的效果,這一點與甲骨文有明顯不同,也為後來的書法發展奠定了方向:用筆含蓄內斂,沒有過分誇張的地方;線條蒼勁有力,飽滿渾厚,更顯質樸和大氣。作為西周初期的作品,大盂鼎銘文已經體現出了相當高的書法藝術水準,其中體現出的樸厚、圓潤、中和之美,不僅是當時王朝強盛的體現,更為日後中國書法確定了發展方向,立下了精神標杆。
毛公鼎是周宣王時期的作品,於清代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共有銘文32行,497字,是周代出土的青銅器中銘文最多的一件。
毛公鼎是西周后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筆法嚴謹凝練,起筆多用圓筆,收筆時則多用尖筆,剛柔並濟,章法有度;字的結構上,圓中有方,方中有圓,轉換自如,融會貫通;布局上,整篇銘文將近五百字,環鼎鑄造,洋洋灑灑,氣勢壯觀。無論從整體布局,還是每個字的處理上,毛公鼎銘文都能讓人感受到製作者的嚴謹和用心,這也契合了文章內容所要表現的那種皇恩浩蕩和大氣傳承,達到了筆意和文意相通的效果,這在當時非常難得。歷代文人和書法家對毛公鼎銘文讚賞有加,近代書畫家李瑞清曾說:「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談《尚書》也。」郭沫若則讚美毛公鼎銘文說:「全體氣勢頗為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
散氏盤也被稱為散盤、矢人盤,西周厲王時期鑄造,清代乾隆初年出土於陝西鳳翔,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散氏盤銘文的內容是一份關於散、矢兩國之間交割土地的契約,除了書法上的價值,還是研究當時土地制度的重要文獻。
散氏盤銘文是周代金文作品中的另類,它在兼具其他同時代青銅器銘文質樸、大氣的特點的同時,在筆法、字體結構和布局上又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在用筆上,散氏盤銘文粗而不俗,古樸自然;在字體上,散氏盤銘文中的金文比其他金文要略扁,字態是橫向的,這個特點後來被隸書汲取;在布局上,這篇銘文很多字形都是偏的,但是從整體效果上看偏中有正,形散神不散,表面笨拙,實則巧妙,表現出一種散漫肆意的豪放風氣。散氏盤銘文在周代金文已經比較成熟的時期返璞歸真,一反常態,具有極大的美學和藝術價值,被後世歷代書法家推崇。
同樣作為周宣王時期的作品,虢季子白盤銘文則是另外一種風格。虢季子白盤是虢季子白受到周宣王賞賜之後鑄造的,以示紀念。在周宣王時期,金文已經比較成熟,並且出現了不同的風格,毛公鼎銘文以渾厚磅礴知名,而虢季子白盤銘文則以瘦挺精巧出名。
虢季子白盤銘文中字體修長瘦美,方筆和圓筆的運用切換自然,字形中間收緊,上下左右則比較開,字與字之間距離較大,布局上有大片留白,看上去疏朗大方。這篇銘文是當時金文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收放自如,章法自然,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周代作為青銅器和金文的鼎盛時期,佳作自然不只有上面提到的幾件,其他作品如天亡簋銘文、九年衛鼎銘文、牆盤銘文、小克鼎銘文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隨意天成:春秋戰國金文
隨著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金文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又發生了新的變化。這段時期的金文更加注重修飾性,注重同青銅器造型和紋飾的協調搭配,所以字體修長、線條婉轉,亭亭玉立,高雅端莊。
春秋戰國時期金文代表作集中體現在秦國的作品上,如秦公簋銘文、秦公鍾銘文等。秦國作為春秋時期的大國、強國,這一點也體現在了青銅器的銘文上,周朝金文的雍容莊嚴,到了此時,變得肆意又不失勁健,文字中涌動著一股強硬向上的力量。
秦公簋是春秋時秦國鑄造的青銅器,由底盤和蓋兩部分組成,上面分別鑄有銘文,共百餘字。秦公簋是當時青銅器的代表作,上面的銘文有很明顯的對周朝金文的繼承,但又有自己的特色。這篇銘文中,文字筆畫很細,其中力道十足,尤其是在轉筆的時候,能感覺到一股狠勁;字體結構勻稱,看似嚴謹但並不死板,筆畫間常有活變,表現出一股矜持中的自信。秦公簋銘文在書法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很多人將其視為秦朝文字的源頭,後來的篆體源頭便是這裡,其他字體的產生和發展也深受影響。
秦公鍾也被稱為秦武公鍾,春秋秦武公在位時期鑄造,出土自陝西寶雞。當時一共出土了5件編鐘,組合起來是一套,每件編鐘大小不一,上面各有銘文,共計135字。秦公鍾銘文中體現出了典型的先秦文字風氣,柔中帶剛。這篇銘文中的金文有周朝金文的遺風,文字筆畫細膩,但是用筆中處處藏著力道,無論是圓筆的時候將力道藏在其中,還是直筆的時候直接顯露出來,總能讓人感覺到婀娜中蘊含的剛勁。這篇銘文中不僅每個字線條流暢優美,整篇文字的布局也稱得上和諧自然,字與字之間距離要比別的作品大,打造出一種疏朗的美感,讓人賞心悅目,越看越覺得有滋味。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進一步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頗具趣味的秦二十六年詔版金文。板上的金文字體為篆體,共計40字,內容是皇帝頒布的關於統一度量單位的詔書。
這樣的銅板和上面的金文在當初製作時,唯一的出發點是實用,並非觀賞,並且因為大批量製作,所以有些粗糙;但正是因為製作者當初的不刻意講究,無拘無束,才讓上面的金文看上去自然天真,有一種別樣的美。
雖然秦詔版上面金文的作者不為人所知,但是通過這些金文我們能感受到他嫻熟的技藝和高超的書法水平。這些文字中方筆用得多,圓筆用得少,只是偶爾用一下起點綴作用;字體規矩,呈長方形或者正方形,但是字形大小不一;並且字與字之間的疏密程度也不一樣,開始的時候疏鬆一些,越到後來越緊緻;這樣的大小不一和疏密不勻,一方面確實表明當初的製作是隨意而為,另一方面營造出一種別樣的樸素和天真的效果,讓人看了不禁喜愛。秦詔版金文的風格對後來的篆書影響極大,可以說奠定了篆書發展的基礎。
鳥蟲書
在金文當中,還有一種特殊的字體——鳥蟲書。此書字如其名:鳥書的筆畫如鳥形,或在字旁與字的上下附加鳥形;蟲書的筆畫蜿蜒盤曲,中間鼓起,首尾尖利,長腳下垂。鳥蟲書盛行於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時代的吳、越、楚等南方諸國。鳥蟲書常刻於兵器之上,最著名的是越王勾踐劍。此外楚王子午鼎、中山王厝方壺上的銘文也極具代表性。成語「雕蟲小技」的「蟲」指的就是鳥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