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誕生:甲骨文
2024-10-04 04:44:59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清代末期,在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經常可以從地里挖到「龍骨」。龍骨是中醫術語,指古代動物骨骼化石,可以入藥。安陽挖到的龍骨,大部分是牛胛骨和龜殼,也有牛肋骨和鹿頭骨,上面往往留有刀刻的痕跡。這些骨片被以低廉的價格賣給中藥鋪,刻有刀痕的價格更低,甚至賣不出去,只能扔掉,或者刮掉刻痕後再賣。
1899年,清廷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生病了,他無意中發現,從藥鋪買來的龍骨上或隱或現地刻有線條,整齊而有規律。經過仔細研究,王懿榮確定,這是一種古文字,而且已經相當成熟。於是王懿榮將藥鋪中的龍骨全部買下,並追根溯源,找到安陽小屯村,開始對其進行保護性發掘。
一年後,被譽為「甲骨文之父」的王懿榮去世。他收藏的千餘片甲骨留給了門生劉鶚,也就是小說《老殘遊記》的作者。1903年,劉鶚已收集了超過5000片甲骨,他將其中字跡清晰的編輯成《鐵雲藏龜》一書。《鐵雲藏龜》是世界上第一部甲骨文拓片集。
龜甲和獸骨質地堅韌,用刀在上面刻畫,直線更為方便。所以甲骨文的筆畫,以直線為主,曲線則往往由短直線連接而成。有的甲骨文作品在刀刻之前,先用紅色或黑色筆墨做底稿;個別的只用筆墨書寫,不用刀刻。總體來說,甲骨文的藝術風格是「以刀為筆」。
從甲骨文開始,中國有了真正的書法。此前雖然也有文字,但還談不上書法。書法必須具備三個基本因素:用筆、結體和章法。用筆,是指一筆一畫有講究;結體,是指字的構造有講究;章法,是指字與字之間的布局有講究。
甲骨文的藝術特徵,也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最初簡樸而渾厚,隨著應用越來越頻繁、越來越講究,甲骨文逐漸變得更為工整、雅致、秀美。
甲骨文給後世的書法和篆刻留下很多可資借鑑的經驗。比如穩健、勻稱、平衡的結體方式,章法的錯落避讓,刀砍斧剁般的力度感,細筆如刀鋒、粗筆如虬龍,等等。可以說,後世書法的所有藝術特徵,在甲骨文中都已經初露端倪。
倉頡造字
傳說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倉頡有四隻眼睛,是黃帝的左史官。他看到鳥獸的足跡受到啟發,對其進行搜集、整理,創造了象形文字,這些文字就是漢字的雛形,所以倉頡被尊為「造字聖人」。據說倉頡造字成功的那天發生了怪事:「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天上下起了如雨一般的粟,夜裡鬼怪像狼一樣號叫。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類掌握了文字這個工具後,就能自由交流、記錄事物、傳承智慧,所以上天用粟來表示祝賀,而鬼怪因為再也無法愚弄人類而痛哭號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