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迪和他的《薔薇園》
2024-10-04 04:44:25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薩迪是波斯文學鼎盛時期(13世紀中葉—15世紀末)湧現出的文學巨匠,他與菲爾多西、沙姆思·哈菲茲被稱為中古波斯的三大詩人。
波斯是現在的伊朗。波斯文明是到了3世紀才開始興盛起來的,是伊朗歷史的一部分。
薩迪1208年生于波斯南部的文化名城設拉子,其父親是一個下層傳教士。由於社會的動亂,薩迪的前半生顛沛流離,漂泊幾十年,其中有十多年的時間是在外國度過的。他到過敘利亞、埃及、摩洛哥、衣索比亞、印度、阿富汗和中國新疆等地。作為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信徒,他在流浪中仍堅守信仰,先後14次赴麥加朝覲。深且廣的生活遊歷幫他積累了豐富的寫作材料,為他的創作奠定了基礎。1256年,48歲的薩迪回到波斯時,社會相對安定。他閉門隱居,將自己幾十年的見聞和感悟化為文字。
1258年,薩迪完成了深具文學藝術價值的代表作《薔薇園》。《薔薇園》是以詩文相間的形式來展開故事,分為8章、171個故事,分別論述帝王智慧、僧侶智慧、感恩的智慧、說話的智慧等。《薔薇園》力圖通過結合大量故事和言論的形式來教育人,同時也大量描寫了現實生活中的事情,而不是以虛構的故事來闡明道理。它既寫帝王和上層人物的故事,也描寫社會其他階層的現實生活。
唯一帶標題的故事《薩迪和一個詭辯之徒論富人和窮人的優劣》,是全詩中篇幅最長的一篇。它以底層人物為主角,講述兩個人的論戰。在詩中,薩迪和另一個人針對富人和窮人的優劣唇槍舌劍,不得結果,於是到法官那裡請求裁決。法官說:「那些像窮人一樣謙恭的富人,和像富人一樣高尚的窮人,是真主所喜歡的人。最好的富人,憐憫窮人。最聰明的窮人,迴避富人。」這段話表明了薩迪不以財富判定優劣,而是以品德為做人標尺的思想。從這句話還可以看出薩迪主張窮人寬恕富人,不以暴制暴的人道主義思想。他的這一思想,契合了蘇菲思想的觀點希望以宗教和道德來解決社會矛盾。
《薔薇園》再次強調了其一貫堅持的仁慈行善這一主題,其中一句「亞當子孫皆兄弟,猶如手足親。造物之初本一體,一肢罹病染全身。為人不恤他人苦,不配世上妄為人」,被聯合國用來作為主張世界和平的語錄,銘刻在聯合國總部大樓里。由此可見薩迪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之深遠。
除了《薔薇園》,薩迪還創作了其他作品,包括抒情詩、短詩和散文著述,如《論文五篇》《帝王的規勸》《論理智與愛情》等,但成就都沒有超越《薔薇園》。1958年,《薔薇園》創作700周年時,世界各國還相繼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細密畫
波斯細密畫是流行於13至17世紀之間的波斯抄本插圖。它常常被畫於羊皮紙、書籍封面的象牙板或木板上,多採用石榴皮、核桃殼、木樨草、鉀礬、綠松石等粉末作顏料。波斯細密畫用線工整細密,用色富麗堂皇,與中國傳統繪畫「工筆重彩」的畫法十分接近。波斯細密畫的題材多為人物肖像、圖案或風景,也有風俗故事。
波斯細密畫風格對印度畫家影響頗深,後來葡萄牙人耶穌會傳教使團把西方的寫實主義繪畫傳入莫臥兒王朝,印度細密畫在波斯重裝飾畫風與傳統印度畫風相結合的基礎上,又把西方的寫實手法融入其中,形成了獨特風格的印度細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