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及時」的《母親》
2024-10-04 04:43:44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長篇小說《母親》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代表作之一。高爾基1868年3月28日生於伏爾加河流域的下諾夫哥羅德城,他幼年喪父,10歲便流落「人間」,嘗盡了世俗社會的艱辛。高爾基沒受過多少教育,他是作為生活真理的尋求者走進俄國文壇的。1892年,他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時用了筆名「馬克西姆·高爾基」。「高爾基」意為「最大的痛苦、不幸」。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20世紀初,俄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社會民主工黨,投入革命運動。此時,他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他的作品也都謳歌革命理想。《母親》是他在入黨一年後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它的內容同樣是通過講述革命,描寫人的覺醒,探索人性的完美。
小說取材於現實事件:1902年,在高爾基的家鄉諾夫哥羅德附近的索爾莫沃工業區,工人革命鬥爭十分活躍。在5月1日的遊行中,領導人扎洛莫夫等被捕。他的母親扎洛莫娃不顧危險,繼續兒子的事業。高爾基在遊行前就聽說過扎洛莫夫其人,10月扎洛莫夫被判流放後,高爾基與他母親有了接觸。之後,他以扎洛莫娃母子二人的事跡為現實依據,創作出了《母親》。
《母親》深刻地反映了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核心的工人階級的革命鬥爭,具有現實主義的歷史性、具體性和逼真性,同時它又是這類題材的第一部作品。雖是講述現實革命,但它又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這表現在高爾基對政治的描寫極少,而是從更高的角度,通過刻畫人物來講述政治和革命。巴維爾參加革命之後的改變,以及他母親對革命的態度的前後對比,使得人物形象不再單薄,變得立體起來,增強了人物和作品的感染力。
此外,小說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高爾基以巴維爾為主角,卻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把視點突出在他母親尼洛芙娜的身上。他以尼洛芙娜的視覺角度來表現巴維爾的變化,描繪一系列事件的場面,又通過描寫尼洛芙娜細膩的心理變化來反映革命對她自己及對眾人的影響,從而使得尼洛芙娜成為敘事的中心。
《母親》是高爾基的革命思想意識成熟的標誌,也是他在反映現實的文學創作中達到一個新境界的標誌。然而,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根植於現實的同時,處處充滿著作者浪漫的人道主義思想情懷。他以巴維爾及其母親為代表,塑造了眾多成長起來的無產階級英雄。這些英雄,他們原本在世界上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是從來不會跟「英雄」一詞沾邊的。《母親》卻超越傳統,也突破人性的桎梏,塑造了一個個「漸變式」的英雄人物。在小說中,千千萬萬個無產階級革命者亦如同「母親」尼洛芙娜一樣,都是從不自覺地實現自己的個人理想,「進化」到自覺地為自己的歷史使命而奮鬥,乃至獻出生命。
高爾基在《母親》中體現出的對人的成長力量的讚美,以及對無產階級革命力量的肯定,使得其中的英雄人物及他們的理想獲得了文學藝術上的生命。同時,這部書的出版也推進了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列寧因此稱讚《母親》是「一部非常及時的書」。
高爾基自傳三部曲
高爾基之所以能夠成為大作家,不是因為受過良好的教育,而是他即使處在艱難的境地也不忘記讀書。在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中,高爾基通過主人公阿廖沙展示了自己3歲到10歲、11歲到16歲及16歲到20歲的生活經歷。讀者不僅為阿廖沙的悲慘生活所震撼,更為他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所感動。他走到哪兒,就把書帶到哪兒。為了能多讀書,又不費燈油,他曾借著聖像前的長明燈,或是拿銅鍋映著月光讀書。有一次他看書入了神,不小心燒壞了茶炊,被老闆娘毒打了一頓,但他並沒有把這放在心上,他甚至說:「只要允許我讀書,哪怕每個星期把我拉到廣場上打一頓,我也心甘情願!」因為傷勢很重,老闆娘嚇壞了,從此同意阿廖沙自由讀書。16歲以後,阿廖沙來到社會這所大學,在碼頭干苦力的同時,也不忘了讀書,甚至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