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外國文學史> 音樂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

音樂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

2024-10-04 04:43:41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代表作,它通過主人公的一生反映了世紀之交時代的風雲變化,是一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現實主義作品。

  羅曼·羅蘭1866年出生於法國中部的克拉姆西,他從小喜愛文學,尤其熱愛雨果和莎士比亞。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後,十五六歲的羅蘭就對人生進行了深層的思考。他還給當時的大作家托爾斯泰寫過一封信尋求生活的答案。托爾斯泰給羅蘭回復了一封長達二三十頁的書信,信中托爾斯泰闡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藝術觀念及世界觀、價值觀。這封信影響了羅蘭的思想和日後的創作。

  羅蘭最初的創作方向是戲劇和名人傳記。他寫作了7部反映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劇和《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3部名人傳記。後來,這3部名人傳記合成了一本書,就是人們熟知的《名人傳》。這3部名人傳記以散文體寫成,開創了傳記文學的先河。羅蘭為名人寫傳的動機非常崇高,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讓世人「呼吸到英雄的氣息」。這一動機的形成跟托爾斯泰此前在回信中鼓勵他「為人類崇高的理想而奮鬥」有關。

  在進行劇本創作的時候,羅蘭已經開始構思寫作一部長篇。1904年,在完成《貝多芬傳》之後,他開始創作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1912年,羅蘭完成了這部作品。

  小說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是個德國人,出生於萊茵河沿岸的一個小城。他原以為經歷了大革命的法國會是一個清明、自由的幸福國度,沒想到它同樣是一個被金錢、權勢腐蝕的污濁社會,無論政治還是文藝都不堪入目。在法國,克利斯朵夫進步的思想意識不僅同樣得不到上流社會的理解和支持,還數次被迫逃亡,等後來回到法國時,他已經變成了一個失去了稜角的音樂家。克利斯朵夫晚年避居義大利,不問世事,只在音樂中尋找平靜。

  小說中對克利斯朵夫的塑造,多處可見羅蘭的人道主義精神。克利斯朵夫的家庭環境雖然優越,但同時具有封建的上下尊卑的傳統習俗,這促成了克利斯朵夫反抗壓迫、追求自由解放的個性。他甚至瞧不起在父親面前低三下四的母親,看不慣滿身銅臭味的伯父而朝他臉上啐了一口。當大公爵呵斥他的叛逆時,他毫不畏懼地反駁道:「我不是你的奴隸,我說什麼寫什麼你管不著。」描寫克利斯朵夫在法國看到麵包工人羅賽一家的慘死時,羅蘭用了「社會的災難」來形容,從中可見他對工人階級受壓迫命運的同情。羅蘭還在小說中諷刺了「進步」的資產階級文化和精神的腐朽墮落,他指出巴黎的藝術家、文人都不過是「為金錢而藝術」,他們的作品中「瀰漫著精神賣淫的腐臭」。

  

  《約翰·克利斯朵夫》最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於,它雖然龐大複雜,卻條理清晰、主次分明。從結構上看,它的各卷各章節安排得當,有序曲、發展、高潮和尾聲,猶如一首樂曲。這種寫作手法跟羅蘭具有的音樂才能有關。他自己就是個優秀的鋼琴家,有著精湛的音樂修養。在談到這本書的創作過程時,他就曾說過自己的精神狀態始終是音樂家。「我先設想整部作品的音樂效果像滿天星雲一樣璀璨,然後才考慮主要的旋律節奏。」他說,在描寫人物的相互交織時,他感覺到他們的關係組成了一曲交響樂,讓他「在心靈的天地中感受到節奏和旋律」。

  正是基於作者特有的音樂敏感和天賦,小說中多次出現「有聲有色」的環境描寫和人物心理描寫。這種描寫細膩唯美,極具藝術感染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描繪克利斯朵夫得知父親借用他的音樂來賺錢時表現出的反抗心理。當他被關在小屋子裡時,萊茵河在屋子底下奔騰,他卻覺得「沒有波浪,沒有水的皺紋」,然而當他閉上眼睛時,澎湃的水浪又擊打著他:

  其中有清脆的琵琶,有淒涼哀怨的提琴,也有纏綿婉轉的長笛……音樂在周圍迴旋打轉,美妙的節奏瘋狂似的來回擺動。最後,周遭的一切都捲入這強大的音樂旋渦中去了……自由的心靈神遊太空,猶如陶醉在自由中的飛燕,心中曠野的呼叫衝破雲霄……

  這段文字既表現出了主人公及作者的音樂天賦,又細緻地刻畫了人物的心理活動。自然環境和心理描寫以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兩者結合成一首首動聽的奏鳴曲。羅蘭運用這種獨特的寫法,使得《約翰·克利斯朵夫》成了獨特的「音樂小說」。

  《約翰·克利斯朵夫》通過講述音樂家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描繪了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士在內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圖景。憑藉這部小說,羅蘭獲得了1913年度法蘭西學院文學獎。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以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體現出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