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偉的悲劇《靜靜的頓河》
2024-10-04 04:43:47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是蘇聯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出生在頓河岸邊的一個哥薩克農莊,以寫作頓河哥薩克的生活和歷史而聞名於世。
哥薩克原意為「自由的人」「勇敢的人」,他們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民族內部具有獨特歷史和文化的一個遊牧人群。這個遊牧人群形成於15世紀至17世紀,指不堪忍受地主和沙皇壓迫,從俄羅斯內地逃到頓河草原落戶的農奴及其後代。哥薩克生活在東歐大草原,驍勇善戰,尤其以騎術著稱。
肖洛霍夫的父親喜愛讀書,並收藏了許多文藝書籍,這培養了肖洛霍夫對文學的興趣。從童年起,肖洛霍夫就受到頓河人民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影響。他的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頓河,對頓河的熟悉和熱愛,使得他日後創作了許多以頓河為背景的故事。
18歲時,肖洛霍夫開始在地方報刊上發表短篇小說,寫的都是他所見所聞或親身經歷的難忘之事。1926年,他將發表的短篇小說結成兩個集子出版:《頓河故事》和《淺藍的原野》。《頓河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它以或悲或喜的基調,描寫了俄國激烈的階級鬥爭。從中除了可見肖洛霍夫的現實主義創作傾向,還可見他善於運用幽默手法,同時具備寫作悲劇和喜劇的文學才華。後來,他正是以這種多樣化的風格,寫作了宏偉的悲劇《靜靜的頓河》。
《靜靜的頓河》起筆於1926年,完成於1940年,共4卷。小說以主人公葛利高里曲折的生活道路和他一家在動盪年代的巨大變遷為中心線索,反映了1912年至1922年間哥薩克經歷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戰前哥薩克的和平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二月資產階級革命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頓河地區的國內戰爭和戰後生活。
主人公葛利高里是個地地道道的哥薩克,他英勇豪放,秉性正直善良,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同時,他又是性格極其複雜的人物。十月革命時,葛利高里因為政治上的幼稚思想,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從支持資產階級政治派轉向支持無產階級革命黨人的思想動搖。而後,當蘇維埃政權槍殺敵軍俘虜,即將取得最終勝利時,他又看到了階級鬥爭中的醜惡。他覺得眼前的世界是「沸騰著仇恨的」「難以理解的」,他一心只想逃離,最終「在頓河建立蘇維埃政權鬥爭的最高潮里離開了所在的隊伍」。之後,他又經歷了從反革命到進入紅軍隊伍,被判反革命罪,為逃避懲罰而墮入佛明匪幫,脫離匪幫回歸蘇維埃政權的一系列坎坷。
葛利高里的曲折命運使他的形象豐富而具有內涵。他複雜、豪爽、英勇的個性乃至他成長過程中所有錯與對的選擇,以及他探尋真理的堅定,最後痛苦、絕望地回歸,綜合起來形成了強大的征服讀者的人格魅力。正是通過這麼一個小人物,肖洛霍夫將《靜靜的頓河》的表達意義擴大了。與此前同樣描寫過哥薩克生活的普希金(《上尉的女兒》《普加喬夫起義史》)和托爾斯泰(《哥薩克》)相比,這部作品最廣泛、最深刻、最感人地表現了哥薩克的歷史命運。它寫了歷代頓河哥薩克人的生活和鬥爭,時間跨度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國內戰爭結束,堪稱哥薩克社會歷史上的一面鏡子。小說中表現出的對真理的尋求精神、對人的命運與選擇的關係的剖析,更具有世界文學的風範。
《靜靜的頓河》以哥薩克古歌開篇——這首哥薩克古歌以渾濁的水和跳躍的魚兒分別暗示頓河的過往和曾經,它是整部小說的內容概括,也是葛利高里不幸命運的預示。這種詩意的基調始終貫穿著全書,使得這部現實主義小說既具有歷史的宏大特性,又具有史詩般的藝術美。肖洛霍夫以獨特的史詩性與現實性相結合的藝術角度,開創了蘇聯敘事悲劇的藝術先河,他因此在1965年獲得瑞典文學院授予的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