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外國文學史> 俄國革命的「鏡子」——列夫·托爾斯泰

俄國革命的「鏡子」——列夫·托爾斯泰

2024-10-04 04:43:18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列夫·托爾斯泰是19世紀後期俄國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也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列寧稱他為「俄國革命的鏡子」。他從24歲開始創作,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還在寫作。他的創作生涯長達60年,是俄國創作時間最長、作品數量最多、影響最深遠的作家。他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及《復活》為他贏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聲譽,這三部作品至今仍然是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名作。

  托爾斯泰出生於俄國一個貴族莊園,父親是一個伯爵。1844年,他進入大學。由於對學校教育不滿,他重返故鄉,因此他的大半生都是在自家莊園裡度過的。他最初發表的作品以帶有自傳性質的居多,處女作《童年》及後來的《少年》和《青年》構成了他的自傳三部曲。1862年,托爾斯泰與18歲的沙皇御醫的女兒索菲亞·安德烈耶夫娜·托爾斯塔婭結婚。得益於妻子對莊園的有效打理,托爾斯泰有了更多的時間投入創作。第二年,他開始寫作《戰爭與和平》。1869年,他完成了整部作品。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長篇小說,它以俄國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以包爾康斯基、別竺豪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家庭的紀事為線索,描寫了1805年至1820年間的俄國重大歷史事件。這部作品的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它宏大的結構和嚴整的布局。它描繪了559個人物,人物身份上自皇帝大臣,下至商人農民,場面浩大,事物繁多。作者還不吝筆墨,將他們塑造成性格迥異而又有血有肉的形象,全面反映了時代風貌。此外,他又通過描寫戰爭中前方與後方、國內與國外、軍隊與百姓、上層與底層的關聯,將「戰爭與和平」這一關係主體深刻地表現了出來。

  這部小說不僅規模宏大,而且以創新的對比方法來刻畫人物,超越了歐洲長篇小說的傳統規範,因此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在《戰爭與和平》問世之時,俄國社會正處於急劇變化中。托爾斯泰目睹了社會中存在的種種恐怖現象,思想也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在他之後創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體現了出來。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於1873到1877年間創作的作品,它是一部以家庭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通過描寫兩對戀人的感情發展,將俄國變革時期彼得堡上流社會的醜陋、沙皇政府官僚階級的腐朽展現了出來。安娜所處的時代是俄國封建貴族階級與新興的資產階級處於激烈鬥爭中的時代,這時,國家的政權及社會輿論仍受貴族階級掌控。安娜作為一個身份地位本就低下的女性,卻有著追求個性解放的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她的格格不入註定了她的愛情追求只能是個悲劇。同時,作者又以列文與吉提的結局,表達了他保留宗法制農村社會,以期避開資本主義道路,使得革命不必「流血」的這一主張。小說體現出的矛盾思想,是托爾斯泰現實中存在的思想鬥爭的反映。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它是一部以懺悔為主題的道德教誨小說。它對沙俄的法律、政府、監獄、貴族階級,以及整個國家機器和官方教會,都進行了無情的抨擊。瑪絲洛娃蒙冤被告,只因為身份地位低下就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權利。她向樞密院上訴,樞密院不問是非曲直就駁回了她的上訴。通過這樣的描寫,托爾斯泰表達了自己對遭受不幸的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時暴露了沙皇專制政府的黑暗。

  小說中多次出現這樣的控訴和主張:「革命,不應該摧毀整棟大廈。」「不以暴力抗惡。」「愛仇敵,幫助敵人,為仇敵效勞。」……這種極具激情的批判,一方面反映了托爾斯泰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然而,這並不妨礙托爾斯泰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或許可以說,正是這一思想主張,使得托爾斯泰在創作中更加細膩地去刻畫人物,通過描寫出他們的內心矛盾和感情變化來傳達自己的心聲。也因此,托爾斯泰的小說總是以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最有特色。他深入每個人物的內心,抓住他們感情變化的每個瞬間來展開故事,藉此披露上流社會、統治階級的無恥,喊出下層人民反抗的心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