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為劍的海涅和普希金
2024-10-04 04:43:15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亨利希·海涅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詩人、文藝批評家和政治家,他最大的成就是將德國文學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因此在德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海涅中學時代就開始寫詩,那時候德國文學還盛行浪漫主義,海涅的作品也都屬於浪漫風格。30歲之前,海涅完全被浪漫主義薰陶。他的寫作受拜倫的影響最深,以致他曾一度被稱作「德國的拜倫」。從他1825年發表的第一部詩集《歌集》中可以看出這個影響。這部作品收錄了海涅早期的抒情詩,大多抒寫他個人的經歷、感受、憧憬,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歌集》的出版使得海涅一舉成名,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
1829年,因身體健康需要,海涅去到了黑爾戈蘭島靜養。在他靜養期間,法國七月革命爆發。他不顧有病在身,毅然前往巴黎。在巴黎,他結識了許多大作家和大藝術家,如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喬治·桑、蕭邦等。此後,除了幾次短暫的回國旅行,海涅的人生幾乎都是在巴黎度過的。
豐富的人生經歷開闊了海涅的視野,而廣泛地與不同體系的文學家、藝術家的接觸,又使得他對文學、藝術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自1833年起,海涅不斷地發表文學評論類及講述德國哲學歷史發展的文章。這些作品一開始是發表在法國的報紙上,稿費低廉。而德國相關文學審查機構將海涅歸屬於「青年德意志派」作家,禁止他的作品出版。海涅沒有收入,只好接受法國政府的救濟,他因此被國內反對他的人說成是「法國的走狗」。
處在法國和德國之間,海涅感到一種沒有歸屬的尷尬。頂著這種尷尬,他曾在結婚兩年後即1843年重返祖國。當重新踏上祖國的領土時,他既有對祖國山河之美的感嘆,又有對醜惡的社會現實的憤慨。這次返程,使他在心裡產生了創作一部「新的詩歌」來激發祖國人民重建德國的念頭。從德國回到巴黎後,他便開始了創作。創作過程中,他結識了同樣流亡巴黎的馬克思。1844年,海涅的長篇政治諷刺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完成。經馬克思介紹,它發表在了由德國流亡者組織在巴黎辦的《前進》報上。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表現了海涅在19世紀40年代的激進思想,以及他文學創作中鮮明的轉變傾向。它以海涅1843年和1844年兩次回國的見聞為寫作題材,揭露了代表封建勢力的德國反動政府的種種醜陋行為,諷刺了他們的虛偽、腐朽。長詩中,處處可見作者對德國種種不合理制度的諷刺和批判。
雖然這部長詩仍具有些許的浪漫特徵——從題目中就可以看出來——但它的浪漫主義色彩更多是為了反襯現實。海涅將這兩個明顯不同的文學筆調結合起來,使得本來很枯燥的現實主義諷刺詩篇更具有了可讀性。另外,他在文中運用幽默的調侃,以及全詩採用帶有故事情節的遊記結構,也使得這部作品的藝術特色更加明顯。可以說,《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開創了德國新詩派即現實主義詩派,它被認為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佳作之一。
幾乎與海涅同時代出生的另一位偉大詩人,是俄國的普希金。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少年時進入當地的貴族學校學習,接受了進步教師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觀、文學觀及政治觀。學習期間,他加入學校的進步文學社團,結識了一批進步知識分子。畢業後,在外交部任職的他又接觸了一部分後來的十二月黨人。所謂「十二月黨人」,是指1825年12月領導武裝起義,反對農奴制度和沙皇專制制度的俄國貴族革命家。受這些人的影響,普希金創作了一系列以自由為主題的詩作,這些詩歌后來被人們稱為「政治抒情詩」。
此外,普希金還寫了許多影射沙皇及其寵臣的諷刺短詩。普希金創作的涉及政治的詩歌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認為他威脅社會穩定,於是以派遣為名將他流放到了南方。
在南方的4年期間,普希金沉醉於大自然的雄奇壯麗的美景,心中對自由的渴望與嚮往更加強烈。他滿懷深情,寫下了大量的抒情詩及多部長詩,這些作品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是俄羅斯浪漫主義詩歌的重要代表。
1824年,普希金的一封私人信件被沙皇秘密警察截獲。信件中某些涉及無神論的觀點再次惹怒了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於是對普希金處以更嚴厲的懲罰。普希金被撤去公職,流放到了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那裡,他依然拿起筆抗爭,寫下了著名的短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的部分章節及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只有短短8句,原本是普希金寫來贈給一位15歲女孩的。這位女孩的家人給普希金幽閉的生活帶來了些許樂趣,他借詩歌勉勵女孩在將來的人生中勇敢面對挫折,其實也代表了他對生活仍抱有憧憬,以及他具有的堅強樂觀的精神。這首詩打破了詩歌不宜說理的傳統,以平等隨和的語氣道出淺顯易懂卻又激勵人心的道理。它的詩句清新流暢,作者的感情熱烈深沉,猶如在真切地與讀者交流。因此,這首詩常被後人們當作座右銘。
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是最能代表普希金詩歌成就的作品,它塑造了奧涅金這一「多餘人」的形象。「多餘人」最突出的特點是他們出身優越,心懷崇高理想,對現實不滿,然而卻缺少行動,與世人格格不入。可以說,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這一形象是在屠格涅夫發表中篇小說《多餘人日記》之後才廣為流傳的,不過普希金在《葉甫蓋尼·奧涅金》中塑造的奧涅金才是這一類人的「始祖」。
普希金一生只活了38年,他經歷過兩次流放,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沙皇政府的監督中度過。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他越來越無法容忍黑暗的沙皇統治及他們對自己的迫害。1837年,在他與妻子被人誣陷後,普希金提出與追求自己妻子的法國軍官丹特士決鬥。他在決鬥中受重傷,兩天後就去世了。
縱觀普希金所有的詩歌,他創作的最大特點就是極其講究語言的簡潔和音韻美。他把俄羅斯的通俗語言運用到詩歌中,以精練、流暢的高要求創造出了可以作為典範的俄羅斯文學語句。
以《葉甫蓋尼·奧涅金》來說,它最大的藝術特色就在於結合了詩和散文的特點,將濃郁的抒情性和自由的敘事風格完美地呈現出來。普希金對人物個性的塑造、環境的描寫及心理的刻畫,都達到了當時俄羅斯文學的最高水平。最重要的是,這部作品沒有了普希金以往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而是以現實主義手法去寫。相比歐洲現實主義的奠基者巴爾扎克、狄更斯等,普希金創作中體現出的語言運用能力及講敘故事的手段,毫不遜色。普希金因此被認為是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高爾基則讚譽他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又有人稱他是「俄國文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