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裡的千尊佛
2024-10-08 17:04:21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莫高窟又叫千佛洞,位於甘肅的敦煌,在河西走廊最西端。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據記載,一位叫樂尊的僧人路過這裡,突然發現有萬道金光,仿佛佛尊降臨,於是虔誠的樂尊便在這裡開鑿了第一個洞窟。之後,人們不斷開鑿,洞窟規模不斷擴大,歷經北朝、隋、唐、西夏、元等多個朝代的興建,形成了現有的規模。最初開鑿的時候,人們將這裡稱為「漠高窟」,意思是「沙漠的高處」,後來因為「漠」和「莫」通用,便逐漸改成了「莫高窟」。
莫高窟現有洞窟735個,泥質彩塑2415尊,壁畫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在世界現存的石窟藝術中,莫高窟是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被尊為佛教藝術聖地。
莫高窟的735個洞窟,分為南北兩區。南區共有487個洞窟,是莫高窟的主體部分,僧侶們主要在這裡進行宗教活動,洞窟內有壁畫和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有壁畫和塑像,其他均為僧侶修行、居住和瘞埋地。
按石窟的建築形式和功用,這些洞窟可分為中心柱窟、殿堂窟、覆斗頂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禪窟、僧房窟、影窟等形制,另外還有少量佛塔。窟型最大的高几十米,最小的連人都進不去。石窟保留下來很多藝術作品,除了大量的壁畫和泥質彩塑,還有一些較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製結構窟檐,以及幾千塊蓮花柱石和鋪地石。這些都是很珍貴的古建築實物資料。在這些作品中有很多外來的藝術形式,這反映了古人兼容並蓄的藝術態度。
莫高窟的壁畫之博大精美,堪稱絕世。所有的壁畫若連起來橫向排列,可綿延45千米,如一道規模宏大的畫廊,因此人們也把莫高窟稱作「牆壁上的圖書館」。這些壁畫繪製在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多半的洞窟中都有分布。壁畫的內容也十分廣泛,有佛教故事,有佛教的歷史,還有神怪的故事。此外還有很多壁畫描繪的是當時的民間生活,比如耕作、狩獵、紡織、戰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華麗動人,是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的體現。
在莫高窟的壁畫上,飛天可算是一個重要角色,在多數的壁畫中,都可看到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是最能表現優美姿態的人物形象。牆壁之上,婀娜多姿的飛天在浩渺的宇宙中隨風飄舞,有的手捧蓮蕾,一飛沖天,有的從空中扶搖而下,仿佛一個仙女墜落人間,有的穿過萬水千山,宛如游龍嬉戲於人間,為人們打造了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
由於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比較鬆軟,不太適合製作雕塑,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依山而建的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的雕像。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有的是獨立佛像,有的是組合佛像,組合佛像的中間通常都是佛陀,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這些塑像都很精緻,與壁畫共為石窟中的藝術珍品。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莫高窟第96窟是所有石窟中最高的一座,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外附岩建有一座「九層樓」,這九層樓也成了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九層樓就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遠遠望去巍峨壯觀。九層樓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在檐角的位置系有風鈴,聲音十分悅耳。窟內有彌勒佛坐像,是由泥塑彩繪而成,這尊佛像是中國國內僅次於四川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寬闊而上部狹窄,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人們就近觀賞大佛,又可透進光線照亮大佛的頭部和腰部。
莫高窟的第17窟是著名的藏經洞。藏經洞內有中國幾個世紀以來的文書、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幾萬件,「藏經洞」也因此而聞名。藏經洞內塑有高僧洪辯的坐相,牆壁上繪有菩提樹、比丘尼等圖像。還有一通石碑,似乎還未完工,是洪辯的告身碑。洞中出土的文書中,最晚的寫於北宋年間,其中多半是寫本,還有一些刻本,大部分用漢文書寫,其他的則為古代藏文、梵文、回鶻文、龜茲文等。文書內容主要是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家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曆本、契據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這些都是很珍貴的歷史及科學研究資料,並由此衍生出了專門研究這些文獻的「敦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