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3 22:06:44 作者: 何香久

  紀家是崔爾莊的大戶門,有九套九進院落,號稱「九門九關廂」。九扇朱紅大門朝北,面向后街,門口有石獅子、上馬石。南邊中街還有九扇中門,門內各有一條小巷直通后街,小巷裡又有六扇朝東的小門通向每套院子。整個建築群落青磚碧瓦,長檐斗拱,院內古槐參天,很有氣勢。當地民謠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數了北京數崔爾莊。崔爾莊喲崔爾莊,九門九洞九關廂。十字街頭跑開馬,南花園子立沙場。」大戶門人多規矩也多,格外熱鬧。光是過年的鞭炮,都得用馬車拉。

  明永樂二年(1404),「遷江南大姓實畿輔」,紀氏家族從江南應天府(今南京)遷到獻縣,到了紀曉嵐這一代,已歷十四世。

  獻縣隸屬河間府,地處京畿,列國時期(前475—前221)築城池,名為河間。先後屬燕、趙、秦三國所轄。西漢初年設樂城縣,明洪武元年(1368)並樂壽為獻州,洪武八年(1375)降獻州為獻縣。紀曉嵐《灤陽消夏錄》曾記:「余家距海,僅百里,故河間古謂之瀛州。地勢趨東以而高,故海岸陡,潮不能出,水亦不能入。九河皆在河間,而大禹導河,不直使入海,引自北行數百里,自碣石乃入。」河間因九河在其間而得名,「九河」說法不一,據《爾雅》,當是鬲津、胡蘇、覆釜、鉤盤、絜、簡、馬頰、太史、徒駭這九條河。這九條河除馬頰河、徒駭河外,都已不復存在於今。當然九河也不一定指這九條河,是一個泛指,形容河流之多。獻縣又是九河下梢,是清代的「欽定泛區」——皇帝親自劃定的水災區域。

  紀曉嵐為日華書院所撰寫的《碑記》中又說:「獻縣於河間為大邑,土地沃衍而人多敦本重農,故其民無甚富,亦無甚貧,皆力足以自給。又風氣質樸,小民多謹愿畏法,富貴之家尤不敢逾尺寸,或遇雀鼠之訟,惴惴焉如臨戰陣。」同時,獻縣又是京畿人文淵藪,西漢初年,漢景帝劉啟之子劉德封邑於此,稱為河間王。從西漢到北朝時代,獻縣一直是王封之地,在這裡封王的有十多人。至今,獻縣有著中國最為集中的漢墓群落。

  劉德是一位一直被紀曉嵐崇敬的人物。史稱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被服儒術,六藝俱舉。平生致力搜求古書,網羅儒生。劉德所在的時代,中國學術文化剛剛經歷了秦始皇文化禁毀的掃蕩,劉德有感於三代之書焚於秦火,他從民間得到先秦舊書,必精心謄寫,留下原本,而以抄本歸原主,並加金帛酬謝。消息傳開,有祖傳舊書者便不遠千里競相獻書,因此劉德得書最多,幾乎與漢朝廷相等。他多方招致儒生,在封國內築「日華宮」,用來安置學士,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由毛公、貫公等講授先秦典籍,毛傳《詩經》由此從河間傳出。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儒學復興運動,就是從紀曉嵐家鄉這塊土地上興起。

  當地民間盛傳,紀曉嵐的高祖紀椒坡當年從應天府上元縣北遷時,中途曾遇到一個算卦先生告訴他們走到了牛上房、車上樹的地方就是安身立命之地了。他們走到獻縣東九十里的景城村,這地方的屋子依河坡而建,都是平頂房,牛上了河坡,也就輕而易舉上了房頂。紀椒坡果然看見有小牛在房頂上吃青草,又見一個農婦把紡車掛在樹上,他眼前一亮,紡車也是車呀,於是就在這裡安家了。這個故事其實說明獻縣早就是泛區了,它的民居風格和生活習俗,也全跟水災有關係。

  紀氏在當地落籍時,剛剛經歷過近四年「靖難之役」的河間、滄州一帶已經十分荒涼。那場皇權爭奪戰,「縱橫河北數千里,殺戮幾無孑遺,為前所未有之奇劫[1]。」滄州河間一帶庶幾變為無人區,十室九空,郊原廢耕,狐兔出沒,大片土地荊棘叢生。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就在這塊戰爭的廢墟上建起自己新的家園,開始了篳路藍縷的拓荒。

  紀曉嵐家族,本族人自稱「景城紀氏」。紀曉嵐修的《景城紀氏家譜》載:「明永樂二年(1404),自應天府上元縣遷獻縣,入安民里四甲籍,始居縣東九十里之景城。」又載:「椒坡公卜居景城,籍則隸諸安民里。然景城是宣化一里,安民屯乃留福莊地也。《獻縣誌》曰,邑有里有屯,民屯亦里也,以處客戶。然則始為客戶,故注籍於安民屯,厥後定居景城,而已注之籍不復改,雖子孫沿至今也。」

  

  景城原本是一座縣城,漢高帝五年(前202)時所置,那一年置渤海郡,渤海郡的治所叫浮陽,領二十六縣,景城是二十六縣之一。當時稱為「景成」,隋時改「成」為「城」。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封河間獻王劉德之子劉雍為景城侯,景城從此成為侯國,存四世七十八年。侯國廢除後,併入成平縣。到了北魏延昌二年(513),成平縣治移景城,四年後,即北魏熙平二年(517),分瀛、冀二州之地置滄州。隋開皇十八年(598),成平縣又改為景城縣,歸河間郡所轄。唐貞觀元年(627),景城歸屬滄州。大曆七年(772),再歸瀛州,瀛州即河間。到了宋熙寧六年(1073)景城降縣為鎮,併入樂壽,即今獻縣,舊城址仍在。紀曉嵐《灤陽消夏錄》卷六記:「余族所居曰景城,宋故縣也。城址尚依稀可辨。或偶於昧爽時,遙望煙霧中,現一城影,樓堞宛然,類乎蜃氣。」今天景城之地仍沿舊名,只不過已成為隸屬於滄州市滄縣崔爾莊鎮的一個行政村了。

  張鵬翮曾撰紀曉嵐曾祖紀鈺墓誌,紀其家世,略謂:

  前明永樂間,遷大姓實畿輔,椒坡公自應天府遷河間之獻縣,是為紀氏之始祖。歷七世而為庠生廷相,生廩生堯卿,生庠生坤,娶董氏,繼娶宋氏。有丈夫子五,鈺最少,娶河間增生王雲鶚女,為王安人。生男二,長天澄,次天申。女三。孫男六:長策,次容舒,次符,次容雅,次容恂,次容端。

  (張鵬翮《太學生紀公潤生墓志銘》)

  紀氏在景城注籍後以農為務,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生齒日繁。到了紀曉嵐這一代,已歷十四世。明崇禎十五年(1642)河間兵燹,譜牒失傳,二世至七世皆無考。八世以下可考者,定著四房。自紀曉嵐的八世祖紀廷相(字柱石,明正德、嘉靖時人)後別為東門,紀曉嵐十一世祖紀灝(字光吉)、紀鈺(字潤生)始遷居景城東三里之崔爾莊。紀曉嵐曾說:「今士人以宦科第皆在崔莊,故皆稱崔莊紀,舉其盛也。而余族則自稱景城紀,不忘本也[2]。」

  紀氏家族中第一個讀書人就是紀曉嵐的八世祖紀廷相,為諸生,著有《友於小傳》二卷。該書所記述,皆為普通人家之家庭瑣事,從細務瑣事中闡述做人的道理和親朋間的友情。成書於明萬曆十二年(1594)。

  九世祖堯卿,是明廩膳生,亦有著述,惜已失傳。

  十世祖紀坤(字厚齋)為明廩膳生,「少有經世之志,談兵說劍,恆從諸家俠游,然不欲以他途進[3]。」曾一生立志科考,屢試不中,直到六十四歲還奔波於科場。他一生參加了多少次科舉考試,已無從考證,萬曆二十八年(1600)第四次科考落第時,他已經年滿三十歲了。終究青雲無份,以一介書生,息意逃禪,歸隱田野。晚年隱居時,自傷文章無用,如同牡丹花一樣華而不實,遂將所居取名「花王閣」。紀坤平生感遇,托之於詩。曾親手編定六卷詩稿,後毀於兵燹之中。順治年間,其妻翻檢什物,在自家地窖的一口破箱子裡檢出紀坤手寫草稿一束,字跡潦草,難以辨認。紀坤之子紀鈺訪到當時獻縣擅長草書的五公山人王余佑,經王余佑仔細辨認,整理經年,才梳理出一百多首詩,取名《花王閣剩稿》,藏於家中。或許是他的精神對紀氏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之後,紀氏家族科第蟬聯,成為望族。

  紀曉嵐的曾祖紀鈺,字潤生,附監生,考授州同。紀坤第五子,生於明崇禎五年(1632),卒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享年八十五歲。紀鈺幼時即才智過人,有「神童」之稱。「於順治壬辰(1652)歲貢入比監,斯時也,先帝臨雍,嚴天威於咫尺,譽髦進講,刻性命之精微,四庫之旁,橫經者十九,六館之側,負笈者三千,莫不聽臣,對之如流。知天顏之有喜,固已名高珠樹,望重瑤林矣[4]。」順治皇帝定都北京,立國子監,設太學,紀鈺以才學出眾,被選送到京師國子監深造。一日順治皇帝到國子監講學,以《四書》《中庸》中相關問題提問,紀鈺對答如流,頗受天語嘉賞,紀鈺因此在國子監聲名鵲起。《獻縣誌》載,「鈺即卒業,可推遷得仕進,以母老決計歸養。母卒,事季兄終身翕好無間,從兄子破產,罄其田千畝鬻諸人,鈺歸自外,為贖歸之,由是兄之子孫賴以存濟。」

  紀曉嵐的祖父紀天申,字寵予,景城紀氏十二世祖,康熙四年(1665)生,卒於雍正十年(1732),享年六十八歲。以監生考職縣丞。

  紀家的家業,在紀天申這一代達到了極盛,紀家在周邊村莊擁有大量土地,在淮鎮有當鋪,滄州運河畔上河涯有別墅,在銀子旺(現屬滄縣的一個行政村)一帶也有很多田產。

  紀鈺和紀天申,都是鄉間樂善好施的士紳,《獻縣誌》中多處記載他們的善舉。康熙三十五年(1696)獻縣大飢,紀鈺出谷二百斛為粥食,全活甚眾。有負貲百餘家,貧不能償,「鈺檢券凡千四百金,召諸負戶悉免之,因焚其卷,眾泣謝去。」康熙四十二年(1703),獻縣一帶遭受嚴重水災,人民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紀天申和從兄紀天植開倉放糧,又在獻縣設粥廠,救活了很多百姓。康熙六十年(1721)、雍正元年(1723),先後捐糧一萬數千石賑饑;雍正四年(1726),獻縣又連續發生水災,紀天申一次捐出糧食六千石,開設粥廠,賑濟災民,救活災民達三萬之眾。時任直隸巡撫的沈朝聘和布政使德明親自為之懸匾表彰。紀天申還在淮鎮創辦義學,使窮苦百姓子女有書讀,每年都要拿出一筆可觀資金對學堂進行維護,深受百姓讚譽。

  紀曉嵐的父親紀容舒,字遲叟,號竹崖,生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是紀氏家族第一個踏入官場的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舉人,歷任戶部四川、山東二司員外郎、刑部江蘇司郎中、雲南姚安府知府,加三級紀錄,後來回京做官,任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禮部尚書。他又是一位精於考訂、博聞強記的學者,著《唐韻考》五卷、《玉台新詠考異》十卷,俱錄入《四庫全書》。又有《杜律疏》八卷,載入《四庫全書總目》。紀容舒一生三娶,元配安氏,生子紀晫;繼配張氏,是滄州候選州同張棻(字雪峰)第二女,沒有生育,年紀很輕就因病去世;又繼配張棻第三女。他的第三任太太張氏生紀曉嵐。

  紀曉嵐的伯父紀策、二叔紀符、三叔容雅、四叔容端也全是監生或廩膳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