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莊子對人的發現
2024-10-08 12:45:17
作者: 何香久
莊子生逢亂世,對人生命運的思考自然會比老子更深一層,他更深刻地體察到人類隨著文明的發展,除了使自己充實發展外,同時也不斷受到某些「文明」的「遮蔽」,從而使人的真正自我不得顯彰,乃至於喪失。針對這種人的本質的異化,莊子進一步提出恢復人的真正自我的要求,並為此建立了反異化的超越思想體系。
神人、至人、真人在《逍遙遊》中,莊子如此描繪他心目中的「神人」,貌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冰雪,淖約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在《齊物論》中,他如此描述「至人」的形象:
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傷,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在《大宗師》中,他描述的「真人」是:
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若此。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什麼叫作「不逆寡?」所謂「逆」,是「違逆」之意,「寡」即「失」。「不逆寡」就是不以失敗為不順利。那麼「不雄成」又是什麼意思呢?很直接的意思就是不以成功逞雄。「不漠士,」即是不把任何事情放在心上。
從上述關於「神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到,雖然表面上是在寫一個玉潔冰清、不食人間煙火,能自由遨遊於四海之外的女神,但是,只要透過這種表面描寫,就不難領悟到,莊子不過是藉此比喻一種他矢志追求的精神——即超越於亂世之中不為物蔽物累的自我之精神,其中,「其神凝,使物不疵癘」,畫龍點晴地道出了這種追求的真諦和對於使人受物蔽物累的亂世的抗議。
在關於「至人」的描述中,也使我們看到了一個具有神力的人物形象,巍然屹立於天寒地凍、山崩海嘯之中。但是,透過這種形象,莊子所描繪的,也正是一種任何力量也壓不垮的精神——「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這種對於自我的超越,就使精神得到了巨大的解脫和自由。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同樣,在關於「真人」的描述中,莊子也在借一位不懼孤立、不為事功誘惑的人物形象,也就是一位經過知識修養得道的人物形象,喻指他所追求的即使在水深火熱中也要保持自我本性的理想境界。
莊子是追求人生的大境界的。
他在著名的篇章《逍遙遊》中說,在遠之又遠的地方,有一個遼闊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裡面有一種魚,寬度足有幾千里,而那長度就沒有人知道了。這種魚名叫「鯤」,在那裡還有一種鳥,名字叫「鵬」,脊背如同高大的泰山,羽翼像遮天的烏雲,搏擊長空,盤旋而上,高達九萬里。駕著雲氣,背負著青天,而後向南飛,它是要到南海去。小雀看到了便嘲笑它:我騰地一下就飛起來了,大不了飛上幾丈高就下來,在蒿草之間飛來飛去,這也就算是飛翔的極限了,它這是要飛到哪裡去?
小雀無論如何也不理解大鵬的志向,因為它與大鵬處在根本不同的兩個境界。
莊子告訴人們,懂得小道理的人不懂得大道理,處在小境界的人不能理解人生的大境界,因為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體驗,知了到了中秋就死了,所以它不知道一年中還有冬天,朝生暮死的朝菌永遠也不知道三旬為一個月的事情。
《莊子.外物》篇還講過一個「任公子釣大魚」的故事:
任公子做了大大的魚鉤和一根又粗又長的魚繩,魚鉤有多大?——用五十頭犍牛做魚餌。任公子蹲在會稽山上,把魚竿甩到東海之中,一天又一天在那裡等著,可是一年過去了,並沒有魚來上鉤。後來終於有一天有一條魚遊了過來,吞下了他的魚餌,將魚鉤深深卡在了咽喉之處。它急忙向海底竄去,把海水攪成了一個山谷一樣的大漩渦,它奮鰭上揚,掀起山一樣的波浪,海水震盪,驚動鬼神。任公子釣得這條大魚,做成臘肉,自製河(即今淅江)以東到蒼梧(九嶷山)以北,沒有未曾吃過他這條魚的人。莊子由此發表議論說:平時用小魚竿到小河溝里去釣那些小魚,要想釣到大魚自然是不可能的。那些把沒有價值的小計謀去向當政獻計獻策的人,距離通達的大道實在是差得太遠太遠呢。
任公子期待了一年沒釣上魚來,不是他釣魚的技術不過硬,而是他的志向在於釣到震動乾坤的「大魚」,所以他用的魚鉤很大、很大,他用的魚繩又粗又長,腳蹲浙江的會稽山就能把魚竿甩到東海之中,僅魚餌就有五十頭犍牛。這樣的志向,不成則已,一旦成功,就會驚天動地,惠及天下。這就是最大的價值。
莊子講這個寓言的用意很明顯,他號召人們做「大人」而不要做「小人」,做一個將自己與他人的界限完全泯除、物我兩忘,甚至連小人也可認包容的「大人」。這就是最核心的人格自尊。這個問題我們接下來會拓展開來講。
關於人格的自尊中國的傳統人格自尊源於老莊。
老莊意境提供的思維方向,也就是人格自尊的方向。它告訴人們,人生在世要追求物質,因為沒有特質,人就不能生存,但除了物質追求外,還要有精神,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他高於萬物,貴於萬物,與天地同大。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是人生之必須。莊子倡導一種「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天下》)的人生大境界,把「利他」作為第一追求,從超時代性的角度看,這對現代人樹立人格自尊,具有深刻的影響。
莊子把道的追求當作人生的終極追求,把修養精神的境界視為人生的終極價值,他提出修養精神的一套程序,即「坐忘」——「心齋」——「懸解」——「見獨」。
剛才我們說了,莊子推崇真人,真人就是能體悟大道,駕御大道的人,是莊子心目中最高尚的人格代表。
什麼是「坐忘」——即坐在那裡,靜下心來,把一切都忘掉。把一切都忘掉了,那在自己心中就什麼東西都沒有了。包括身外之物和自己的身體,還包括自己的聰明和自己的心智。把一切都忘掉了,那在自己心中就剩下了一片朦朧,形成了一團渾沌,莊子把它叫做「大道」。認為這就是大道的狀態,就與大道融為了一體。
在《大宗師》中,他講了一個「顏回坐忘」的故事,說顏回向他的老師孔子說自己精神修養有了長進,但每次孔子都認為他還有差距。最後顏回說到了自己的「坐忘」,並由此通過二人的對話,解釋了什麼是坐忘——「隋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謂坐忘」,意思是把自己的四肢身體都拋掉,把自己的耳聰目明都除掉,離開自己的形體,泯滅自己的智慧,與渾沌的大道融為一體。
「心齋」是什麼,從字意上講,就是將心境打掃乾淨。在《人間世》中,莊子講了「顏回將赴衛」的故事,顏回要去衛國,特來向老師孔子辭行,孔子問他去衛國幹什麼,顏回說要去勸說衛國國君改邪歸正。孔子認為顏回的自我修養還沒有達到勸說衛君的水平,但他願意聽一聽顏回勸說衛君的辦法,顏回講了許多辦法,孔子都說不行,最後顏回請教老師,孔子要他先去「心齋」,然後再告訴他,顏回不知「心齋」是什麼,孔子就告訴他說,就是要把心境打掃乾淨,使之像大氣那樣虛空,以虛空的心境與外界相感應。
為什麼要把心境打掃乾淨?因為只有把心境打掃乾淨,大道才能進入心中,就像虛懷若谷,萬物都自然向大地歸附一樣。
大道進入了人的心境,人也就與大道融為一體了。人與大道融為一體,心中也就沒有了外物,沒有了自我。
何謂「懸解」,懸解就是從外物的糾纏中解脫出來。莊子將心境潔淨稱為心齋,將心中無物稱為坐忘。他認為人的心思陷入物慾之中,讓外物充滿心境,那就像是把自己捆在了物上,頭朝下似懸起來,一切聽從外物的支配,沒有了自己的主動和自由,這才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
莊子的意思是說,人被繩懸在空中而不能自己解開,是因為繩子捆著腳,人們心中有煩惱而能自己解開,那是因為有物慾捆著心。只要將外物從自己的心中排除出去,不受外物左右,一切都順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
「見獨」為何物,見獨即是體悟大道,因為大道是混然一體獨立不一的,所以莊子將心中體悟大道,稱為見獨。
——既然心中只有「獨」而無他物,他就沒有了古今和生死的區別。「見獨」是排除外物的最後結果。當人們不但將天下的得失排除到心外,而且把世間事物排除到心外,把自己的生死排除到心外,最後達到心中無一物的境界,才能進入那虛空且光明的境地。
莊子的「坐忘」——「心齋」——「懸解」——「見獨」的涵義,是一種內心修養,一種精神活力。用這種崇尚精神的學說解讀現實人生,可以激勵我們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而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