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莊子這個人
2024-10-08 12:45:10
作者: 何香久
莊子(前369——前286),姓莊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在他的家鄉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這個小官叫「漆園吏」,也就是一個林場的場長。還有一個說法認為「漆園」不是漆樹園子,而是一個基層行政單位的名字,大概相當於一個鄉鎮。那麼莊子這個「漆園吏」也許就是個鄉鎮長的角色。這個「漆園吏」莊子不知當了多久,史料上沒有記載。後來莊子一直過著貧困的隱居生活,有時甚至要靠打草鞋為生。他雖與當時一些上層統治人物有交往,但在政治上不與他們合作,更鄙求仕取祿。當時諸侯之間戰爭不斷,而莊子所在的宋國,正值暴君宋王偃在位。《戰國策.宋策》用很多筆墨記載過這位暴君的行經,他先後滅絕了滕、薛諸國,敗齊、楚等地,惡行比紂王有過而無不及。所以,莊子寧可過貧困潦倒的生活,也不願與這樣的人為伍。當時楚威王聽說莊子的賢名,專門派使者以重金迎請莊子為相。讓他出任楚國的國務院總理。莊子以輕蔑的口吻回答使者說:「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時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行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任,以快吾志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也是一個從舊貴族沒落下來的平民知識分子,他過著貧困隱遁的生活,從事著述、講學,但他的門徒並不多,史書上沒有留下關於他門徒的記載。
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曾說:「中國人是最早進入精神成年時期的人……而道家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個人類的命運」。莊子正是代表了中國進入精神成年期的哲學家,他繼承和發揮了《老子》的思想,形成了一個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富有獨創性的龐大學術思想體系,成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所以後世以老、莊並稱。
莊子的思想,體現在他所著的《莊子》一書中。該書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據歷代學者考證,「內篇」是莊周所著,「外篇」、「雜篇」則為後學之作,還混入了其他學派的文章。但也有人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認為「外篇」、「雜篇」才代表莊子的思想,內篇則屬於莊子後學的著作。《莊子》內、外、雜三篇中,其中思想傾向不盡一致,這反映了莊子學派內部思想上的分化。
解讀莊子的思想、解讀《莊子》這部書,有一把鑰匙,這把鑰匙藏在哪裡?就藏在這部書的最後一篇《天下》篇中。莊子說:「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莊子認為,這個天下是這樣的無道、無奈,天下人又是這樣的沉迷混濁,我還能認認真真地跟他說話嗎?還能跟他們講正而八經的道理嗎?所以對這個不莊重的世界,「不可與莊語」。什麼叫莊語?有一個博士生論文答辯中說:「莊語就是莊子說的話。」這真是鬧了個天大的笑話。「莊語」很好解釋,就是莊重的語言,正而八經的話。莊子說,我的思想不能用正而八經的語言表述出來,只能以隨機應變的話來引申,以借重別人的話來證明可信,並且以寓言的形式來推廣自己的想法。這段話是打開他這部書的鑰匙。這把鑰匙就是「卮言」「重言」「寓言。」
什麼叫「卮言?」卮,就是漏斗,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話。怎麼才是漏斗式的話呢?漏斗這種器物,虛空無底,多少水注進去都會漏下來。莊子用漏斗來比喻,意思是說他說的每一句話都無成見,就好像從一隻漏斗里漏下的水一樣。他只是替大自然渲泄聲音。只是把大自然想要表述的東西通過他這隻「漏斗」給漏下去。大自然往我這隻「漏斗」里傾倒多少,我就漏下去多少。他不往裡倒了,我也就不漏了。有的先生講莊子,把「卮言」解釋為酒後之言,因為「卮」同時又是一種酒具。北大王博老師就認為:「所以卮言就是無心之言,任何一句話你只要有心,經過琢磨之後說出來,就不是真話。無心之言才是真話。」這也是一種觀點。
什麼叫「重言?」重言就是借重古代先賢或當世名人的話,來論證要講的道理。「重言」的關鍵是這個「重」字,這個字有兩重意思,一是重量級的人物,二是重量級的語言,當然更多的時候這兩者是合而為一的。我們看《莊子》這部書里,他有時把黃帝抬出來,有時把老子抬出來,有時借重他不太瞧得起的孔子,這些古人不夠用了,自己再造一批「烏有先生」。讓他們當「託兒,」思想的「託兒。」莊子和他們演雙簧,讓他們說出的話來驗證自己的思想。
什麼叫「寓言?」言在此處而意在彼處,就叫做寓言。在《莊子》這部書中,「寓言」的比重占得最大,所以說「寓言十九」,十篇裡面有九篇是用寓言的手法寫出來的。莊子筆下的河伯海若、山靈水怪、渾沌魍魎、鴟鴉狸牲,林林總總,構成了一個異彩紛呈的寓言世界,看起來是「滿紙荒唐言,」都成為他思想的一種載體。
為什麼要用寓言和重言?莊子很了解世俗人心,同樣的道理,你講出來可能沒人聽,但如果是聖賢講的,那就不一樣了。莊子舉過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他說,父親一般不給自己的兒子作媒介紹對象,為什麼呢?「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兒子是自己的好嘛,我的兒子再笨、長得再丒,在當爹的眼裡也是最好的,對不對?當爹的對女方誇耀自己的兒子怎麼出色,總不如讓媒人誇耀更能讓女方相信。莊子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世俗的罪過。世俗人心就是如此。
所以莊子在他的書里搬出來許多聖賢,堯、舜、禹、文王、周公等等,不過你千萬別當真,在他書里的文王不是真文王,周公也不是真周公,甚至孔子、顏回也都是用真名來假託其事。莊子有時甚至會「惡搞聖賢」,莊子說的你不信,孔子說的你就信了,殊不知,在《莊子》這本書里,孔子說的就是莊子說的。不但孔子說的就是莊子說的,所有的聖賢都是莊子的木偶,都是莊子的代言人。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這「三言」的比例,莊子自己說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占了十分之九,重言占了十分之七。至於卮言嘛,每天都會出現,什麼叫「和以天倪?」意思是我說出的話都是上天借我的嘴說的,大自然借我的嘴說的,體現得是老天和大自然的意志。所有我說的每一句話里都有「卮言」在其中。我們可能會說莊子這個人是一筆糊塗帳,寓言占了十分之九,剩下的只有十分之一,而他又說重言占十分之七,這筆帳是怎麼算的?十分之九加十分之七,那是十分之十六啊,這個比例不對。我們不能較這個勁兒。莊子的意思是說,他的寓言中可能包含著重言,而重言中又有可能滲透著寓言。兩者之間往往互相交叉。
那麼我們怎樣讀《莊子》這部書呢?
首先我們讀這部書時,不一定非從開頭往後讀,因為現在我們讀到的《莊子》,是由郭象本傳下來的,郭象本的次序,歷代爭議紛紜。而且先秦人作書,是用竹簡,一根竹簡就是一行,若干竹簡串起來就是一編,也就是一篇。篇與篇之間不一定要有連屬關係。很多學者都指出,《莊子》中三十三篇,實際上都是可以獨立成篇的。北大哲學教授王博先生講《莊子》,從來不從第一篇《逍遙遊》開始,而是從《人間世》開始,中心開花,然後左右兩路突破,這也算是一個方法。我認為,讀書無定法,至於讀莊子,你可以從頭讀到尾,也可以中間開花,但無論怎麼讀,最關鍵的還是要能夠體悟。
這種體悟,就是禪家講的「活參,」不能把莊子讀死了,不要把《莊子》這部書僅僅看作一部哲學著作來讀,也不要僅僅把它當作思想來讀,而應該把它當作莊子本人的一部生命史來讀。從書里真正讀出莊子的生活,讀出一個活脫脫的莊子。這樣讀了,可以把我們的生命融入其中,用我們的心,去和莊子的心溝通,用我們的生命體驗,去體會莊子的生命。雖然莊子在與我們相隔了兩千多年的時光隧道的另一端,但我們生命中和生活中的某一個部分,是肯定能與他打通的。
讀《莊子》首先要抓住莊子哲學的兩個基本點,這兩個基本點,一是莊子的「本體論」,也就是他所說的「道;」二是莊子的「人生論」,也就是「因。」莊子這一部書,說到家就講了這兩個字。把握住這個總綱,才能讀出境界。
另外就涉及到讀哪些書的具體問題,從古到今,注釋《莊子》、解析《莊子》的書很多很多,我們選擇起來會有些眼花瞭亂。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做好選擇。我建議大家選三本書,一是王先謙的《莊子集解》,這本書的特點,是收錄了不少清代考據家對《莊子》文句的校改和字義解釋,信息量較大。二是郭慶藩的《莊子集釋》,這本書應該以中華書局1961年7月版和之後的復版本為準。這本書的優點,是把郭象和他之後十餘家的注釋都收在書里,同時還收了成玄英的疏和陸德明的音義。另外就是讀一些當代人解釋《莊子》的著作,比如曹礎基先生的《莊子淺注》,中華書局1982年10月第1版,2007年3月第3版。這本書以郭象本為底本,注釋很精審,且篇篇有導讀、有點評,每段之後有段意說明。這些對我們理解本文,都會起到引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