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人文九課> 六、孔子怎麼當老師

六、孔子怎麼當老師

2024-10-08 12:44:32 作者: 何香久

  孔子這一輩子,從事過很多職業。年輕時當過倉庫保管、會計、牧場管理人(牛倌、驢倌)、吹鼓手、相(婚禮、喪儀主持人)等等,三十歲左右從事儒業,當老師;五十歲出仕當官,五十六歲後周遊列國,六十九歲後回到魯國,仍然教書育人,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後的歲月。大概他一生最為輝煌的事業,就是當老師了。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老師,之所以這麼說,首先是因為孔子前無古人地創造了一種新的辦學模式,開創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同時依靠他卓越的教育智慧,培養了大批人才。他是把當老師看作他實現生命終極價值的職業的。

  孔子那個時代,學校有官學,有鄉校,孔子則自己開創了一種新的辦學模式,那就是自主招生,開門辦學。「有教無類」,只要願意來學習,不管你出身是貧賤的平民還是貴族,也不問你是從魯國來還是從齊國來,也不管你年齡大小,只要想學你就來。孔子辦學的大門向民眾敞開,不分高低貴賤,一視同仁。讓平民與貴族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力,孔子開創了先河,孔子是中國私學第一人。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很偉大的創舉。

  孔子到底有多少學生?我們通常說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這實際上也是《史記。孔子世家》的記錄「蓋子弟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又說「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登堂入室而且得到真傳的有七十七個人。有一部重要的資料是《孔子弟子籍》,那上面也記錄孔子入室弟子是七十七人。

  

  孔子的學生,有魯國人,也有來自齊、燕、宋、蔡、衛、鄭、卞、陳、秦、吳、楚等國人。年紀最小的,有總角童子;年紀大的,有隻比他小六歲的顏季路。這個人就是他最喜愛的學生顏回的父親。

  這些學生,有「先進」「後進」之分,所謂「先進」,就是早一批的學生,「後進」則是晚一撥的學生。

  第一批學生,是他從事平民教育的第一階段,也就是他三十歲開辦私學到五十歲出來做官這個時期招收的學生,比較出名的有以下幾位:顏無繇(也就是顏回的父親),他比孔子小六歲,在孔門弟子中是年紀最長的一位。冉耕,也就是冉伯牛,伯牛是他的字,他比孔子小七歲,是得麻風病死的。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歲。他是一直追隨孔子周遊列國的弟子,以勇武著稱,性子很暴烈,因此常挨老師的批評。漆雕啟,字子開,比孔子小十一歲,受過刑,是個殘疾人。閔損,字子騫,比孔子小十五歲,是有名的大孝子。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歲,以政事稱。宰予,字子我,以言語稱,在「四科十哲」中名列言語科。顏回,字子淵,比孔子小三十歲,以德行稱,在「四科十哲」中名列德行科。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端木賜,字子貢,比孔子小三十一歲,以言語稱。在「四科十哲」中列言語科。子貢的口才在孔門弟子中是數得著的,他長於外交,又善於經商,這些都得益於他的口才。孔子死後,他守墓六年,在孔門弟子中威望極高,差不多就成了掌門人。

  第二批學生,是孔子從事平民教育的第二階段,也就是他仕魯四年、周遊列國十四年乃至於生命的最後五年即五十一歲到七十二歲這個時期招收的學生。比較出名的有以下諸位:原憲,字子恩,比孔子小三十六歲。澹臺滅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據說他面相很醜,但很有才幹,他後來在楚國辦教育,也有很多弟子。公西赤,字子華,比孔子小四十二歲,以好禮著稱。有若,字子有,比孔子小三十三歲。他最大的特點是長相酷似孔子,簡直可以表演老師的「模仿秀」。這樣的事他還真幹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孔子死了以後,弟子們很懷念他,因為有若長相酷似孔子,就共同推舉他扮演老師的「真人秀」,接受眾弟子朝拜。弟子們也像孔子在時那樣向他提問題,一連提了兩個問題他都答不上來,「默然無以應。」於是讓弟子們趕了下來。還有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在學業上成就很大,是漢代經學的鼻祖。言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歲,以文學稱。曾參,字子輿,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後被推崇為道統的代表人物。顓孫師,字子張,比孔子小四十八歲,曾從孔子游於陳、蔡。司馬耕,字子牛,他是宋國的貴族,他的哥哥司馬桓魋曾差點把孔子殺了。

  孔子的學生中,除了司馬耕、南宮敬叔、孟懿子這幾個人是貴族子弟,大多數都是貧賤人家的子弟。這些人經過孔子的教育,大都成為有用的人才。他們有的出仕從政,在社會上擔任重要職務。比如冉有、季路。有的成為博學之士,比如子游、子夏。有的成為新的儒派的代表人物,還有的成為文獻家、教育家。

  打開一部《論語》,字裡行間活跳著他們的影子。

  孔子怎麼當老師?他收多少學費?

  《論語。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脩」是干肉,「束脩」就是一束干肉,每一束是十條。這是孔子那個時代饋贈的薄禮,孔子就以此為標準。如果按現在的計量標準每條干肉兩斤的話,十條干肉也不過二十斤。現在豬肉在漲價,鮮肉每斤14元,二十斤的話是280元。也就是說現代的農民子弟花上相當於280元的實物學費就可以成為私學的學生。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一般百姓吃上肉不容易,所以孟子嚮往的理想社會是讓老年人能吃上肉。雖然這樣,一般的貧寒之家十條干肉還是應該拿得出的。初次報名拿十條干肉作為見面禮和學費,這個學生就算收下了,絕對是低標準收費。所以後世就用「束脩」這個詞來代指學生敬老師的禮物或酬金,再後來就代指老師的薪俸了。雖然收費標準低得不能再低,然遇上家庭實在困難的,十條干肉也拿不出的貧困生,就把這也免了。比如那位住在破舊的胡同里,用竹筒吃飯,用瓢飲水的顏回,我們無法知道他是不是免了學雜費,但孔子盡心盡意地教誨他,愛他超過自己的兒子,並沒有因為他貧寒而稍有怠慢。

  孔子辦的這所私學,沒有固定的教室,他會根據學生的多少、氣候的變化,隨時變動上課的地點。有時在自家的庭院裡,有時在院外的一片小樹林裡,那地方有幾棵杏樹,所以後來就被稱為「杏壇」了。現在我們去瞻仰孔廟,在大成殿前有一個高台,上邊建著一座樸拙的亭子,亭子上懸著金代文學家党懷英手書「杏壇」二字,就是當年孔子講學的地方。直到現在「杏壇」依然是教育的代名詞。

  炎熱的夏天,有時候他的課堂乾脆就搬到河邊上,大家在河裡洗個澡,上了岸,一邊曬身子,一邊討論學問。

  如果上射箭之類的技能課,郊外的菜園就是教練場。孔子帶著弟子們來上課,往往引來里三層外三層的圍觀群眾。

  孔子如何教育他的學生呢?

  他可不是一天到晚板著面孔的冬烘先生,相反,他與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平等、友善、坦白的師生關係,自由自在、各抒己見地探討學問,成為杏壇上一道特別的風景。他們討論的內容,或關乎政治、或關乎哲學、或涉及人生理想,或僅是生活情趣,或縱論天下大事,或拉扯雞毛蒜皮,大家或雄辯滔滔、面紅耳赤,或和風細雨、沐如清風,或縱橫捭闔、上下古今,或抽繭剝筍、如琢如磨。在這種教學相長的氣氛中,大家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才幹,也增進了友情。

  《論語。先進》中曾記錄下一次師生關於人生理想的討論:

  某日,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四個弟子陪老師閒坐,孔子說:我年紀比你們虛長了幾歲,希望你們不要覺得拘謹。你們平日裡總是抱怨:「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並請你們去做官,你們怎麼做呢?

  性急的子路搶先發言: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處在幾個大國之間,外面有軍隊入侵,國內又有災荒,如果這樣一個國家交給我來治理,只須三年,就可以讓這個國家的人民個個都變成勇士,並且明白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又問冉求:求你怎麼樣?

  冉求說:只要有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一個地方,如果交給我來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讓百姓富足,安居樂業。至於禮樂教化,則要靠高明的君子來做了。

  孔子點頭,再問公西華:赤(公西赤,字子華),你怎麼樣?

  公西華說:我不敢說自己很有本事了,只是想要這樣學習:宗廟祭祀或國際盟會,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擔任一個小小的司儀。

  孔子又問曾晳:點(曾點,字子晳)你怎麼樣?

  曾晳正在悠閒地鼓瑟,聽到老師問他,把瑟音稀了,手指在弦上輕輕一撥,發出鏗然之聲,他把瑟推開,站起來回答:我只是想,暮春三月,厚重的冬衣開始換了輕盈的春裝,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娃娃,一起到沂水岸邊曬曬太陽,再登上高高的舞雩台,吹吹和煦的暖風,然後一路唱著歌回家。

  孔子聽了讚嘆說:「吾與點也!」意思是:我就希望和你一樣啊!

  這就是率真的孔子。

  有時,他們的討論也直接涉及生存的根本問題。

  比如,孔子的學生中,有一個叫子張的,他出身低微,曾做過馬市的經紀人,他向老師「問干祿」,也就是如何去謀一份工作,孔子回答:「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多聽各方面的言論,有疑惑的放在一邊,然後謹慎地說出自己有信心的,這樣就會減少別人的責難;多觀察別人怎麼做的,有不妥的放在一邊,然後謹慎地去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這樣就能減少自己的後悔。說出話來很少被別人責難,做起事來很少讓自己懊悔,你的飯碗就不成問題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教給學生文化知識和謀職技能,但更重視培養君子的人格與素養。

  孔子教學的內容包括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文、行、忠、信」(《論語。述而》),文,是歷代流傳的文獻典籍;行,即德行、品藻;忠,對別人真誠,對事業執著;信,守信。

  其次,是道、德、仁、藝。按照《論語。述而》說法,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一個人的心志要在對至道的追尋上,根據於德,依託於仁,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這樣才可以無所偏廢,協調發展。

  孔子採取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他倡導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因人施教、循循善誘、舉一反三的方法,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自己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孔子曾提出學習的四個境界:「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是說:可以在一起學習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間正道;可以一起走上人間正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處世;可以一起立身處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權衡是非。「共學、」「適道、」「立、」「權」代表學習的四個階段。共學學什麼?學做人處事的道理。適道適何道?適人間之正道。必須扎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如何謂之立身?立身即是守道。如何謂之權衡?權衡就是用道。這四種境界,貫穿於他整個們教育體系中。

  孔子的教學,更突出的一點是堅持個性化教育。孔子的學生中,不但年齡檔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脾氣性格不同,而且智力程度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賢愚各異、良莠不齊。孔子總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這樣的例子我們在《論語》中隨時可以找到。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可以說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是一個重大突破。什麼叫「性相近?」孔子認為,不論高低貴賤,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什麼叫「習相遠?」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主要是後天培養的習慣不同。性是「源」而習是「流。」源相近而流相遠。《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就是從這裡來的。孔子實行個性化教育,實際上就是強調對人性的培養。我們應該注意到,同樣是向老師問禮、問仁、問孝,孔子對不同的學生回答是不一樣的。

  作有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人民教師,他所創造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直到現在仍然有著迪啟意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