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夢想與情思> 二十一世紀中國教育發展趨勢探索

二十一世紀中國教育發展趨勢探索

2024-10-03 20:07:30 作者: 劉明瓊

  一、教育應該對人的心靈進行指引

  19世紀著名野獸派畫家高更曾畫過這樣一幅畫,標題是「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這標題充滿哲理,它是對宇宙及人類起源的思考,對人類所處的外部世界的探索,也是對人類自身內部世界——人的心靈的探索。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總是把焦點投射在知識的傳播與積累上面。科舉制度更是將這一趨勢強化並凝固成了中國教育鐵鑄般的模式。作為與人的心靈最為貼近的領域:教育領域,我們思考過、探索過、研究過上述的三個問題嗎?對上述的三個問題的探究則是對人的心靈的探究。21世紀的教育,21世紀中國的教育應該徹底地從千百年固有的模式中解放出來。讓教育成為探索人的心靈的雷達,讓教育對人的心靈進行有效的指引。而且,這種指引應該是終身的。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耳聞目睹過不少優秀人材,作為中國教育的成果在國內以至國際的各個領域作出卓越成績。而與此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程度不同、表現各異、有這種或那種心理負擔及壓力,身體和心理均欠健康的人。不容置疑,通過我們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三到四年的正規教育,我們的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知識與數據,也掌握了某些技能技巧。然而,我們卻普遍地缺乏一種豁然大度的、開放而包容的人生價值觀和態度。由於這一缺乏,使其心靈扭曲。這正是赴美留學生盧剛個人虛榮心及欲望不能滿足而殘忍殺害自己的同胞,留學生山林華及自己的學術卓越的導師們這一悲劇的原因之所在,也是若干中小學生因一些區區小事而行為異常的原因之所在。

  教育應把焦點集中在對人的心靈進行指引上面。各個學科的知識的傳播與學習,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更深入更廣闊地認識外部世界。與此同時,把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逐步地內化,以成為豐富內心世界的養料,從而達到內部世界的深邃與廣闊。於是,我們就具有了無限想像的潛力。知識是有限的,而思維與想像的深度與廣度是無限的。它可以上溯到宇宙初元,也可穿透時空而趨於無限。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這是哲學範疇需要解答的問題,也是教育學範疇需要解答的問題。如果我們把教育的宗旨從知識的傳授與積累轉變到對人自身的關註上來,我們就可以發現上述的三個問題給我們的教育領域提出了廣闊的探索空間,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角色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他們將從知識的傳播與知識的接受這兩個對立的角色合二為一,成為對一個個項目、一個個領域及一個個空間的共同的鑽研與探索。而且,在這些探究中始終不忘對心靈的指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應運而生的國際文憑組織(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在這方面作了很好的開拓性的工作。這個組織的總負責人Roger.M.Peel先生說:我們希望,通過國際文憑項目學習的結果是造就更富有同情心的人。在國際可互相包容的範圍內,充分體現各個民族的紛繁多姿。其理想的目的是在國際文憑項目的體驗與學習之後,學生應該比從前更加了解自己,同時也承認他人與自己不同的合理性。我認為,這即是通過教育對高更那幅畫所提出的三個問題的探索。

  二、教育應進一步關注人類的幸福,通過教育造就有益於人類社會的、幸福的人

  人類所作的一切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說到底,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幸福。那麼,什麼能夠決定人的幸福呢?什麼是與人的幸福至關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呢?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提出以下三個方面是與人的幸福密切相關的。

  1、愛情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不管是對於男人或女人、青年人或老年人、愛與愛情都直接影響著生活的幸福水平。在一項跨國際的調查中顯示,90%以上對自己愛情滿意的人對自己的整個生活也表現出普遍的滿意。

  2、婚姻儘管對婚姻在幸福中所起的作用會引起某些爭議,尤其是在當代人的生活中,婚姻經常出現危機。但是,對於我們生活的幸福和幸福程度而言,婚姻確實為我們的幸福提供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基礎。

  3、工作在心理學有關的調查研究中,對於工作滿意的人,往往對整個的生活也表現出較高程度的幸福感。儘管人的工作性質有很大差異,但只要對自己的工作滿意,那麼就擁有了幸福生活的一個重要基礎。以上三個方面是如此密切地與人類的幸福相關,而我們國家的教育卻在這三個方面幾乎沒有什麼關注,更談不出對受教育者進行正確的引導了。由於營養充分使青少年發育成熟提前,在目前中國的中學甚至小學階段早戀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可是這些孩子並不知道愛情的真諦,而學校在這方面十分缺乏正確有力的教育和引導。因此,往往出現這樣的結果:要麼由於好奇心及幼稚導致不正常的行為,要麼因不明事理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精神遭受到打擊或壓抑。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增設探討愛情這一與幸福相關的課程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應該讓青少年知道愛情是人類幸福花園中開放得最鮮艷美麗的花朵。愛情是聖潔的,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幸福愛情的願望與權利。要培養青少年正確的愛情觀與幸福觀,通過各個途徑的教育、讓他們在這個與自身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的領域得到及時正確的引導。對於婚姻的教育也是如此,在高中階段尤其是大學中應增設與婚姻有關的課程。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的婚姻危機與破裂?缺乏教育,缺乏正確的深入人心的指導是一個極大的原因。不少人以自己半生甚至一生的時光及若干痛苦經歷才明白應該怎樣對待婚姻。如果我們能在青年步入婚姻之前給予他們及時的正確引導,這些痛苦不是都可以減少和避免嗎?職業教育也應該面對大中學生開設。職業的選擇關係到一個人的人生,是人生的一大重事。應該在擇業教育中讓學生對自我有一個充分的了解:了解自己的人格、個性特徵以及與職業的關係,並了解自己的專業特長。在對自我的整體了解的情況下,作出對職業的慎重的選擇。以上方面的教育均關係到社會與民族的昌盛,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更好地在以上領域進行充分的關注,無疑、我們的教育將造就更多的有益於社會的幸福的人。

  

  三、應進一步關注情感教育

  在物質滿足的情況下,人更為注重的是精神與情感的世界。情感世界是人的內心世界中最敏感、最豐富、最富有色彩的世界。豐富的情感能使人生氣勃勃、充滿活力;可刺激人產生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可使人與人的交往愉悅和諧溫馨;可促使人對學習及工作產生熱愛;可增加人的同情心,讓人寬容、慈善、樂於助人。正如Roger.M.Peel先生所說:我們希望通過教育造就更有同情心的人。這是一種十分睿智的教育觀。現在,人們對於情商(EQ)的認識已經越來越深入,心理學開始體現情感對思想的根本影響。《星際大戰》中的史波克(Spock)到第二代變成載塔(Data)正反應了心理學的這一趨勢。載塔驚訝地發現他的冷靜的邏輯無法找出適合人類的解答。而情感卻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主要特徵。因此,載塔努力追求情感。人類心靈的崇高價值:信念、希望、奉獻及愛、均存在於情感領域,而非認知領域。因此,教育應該關注人的情感世界、而且應該十萬分地關注人的情感世界。前面我曾提到過的留美學生盧剛殺害自己的同胞與導師的例子也正反映了我們的教育在這一領域的極大缺失。盧剛可以認為是一個具有心理疾患的、純粹高IQ型的人。高智商的人普遍的表現是:知識上的巨人,生活上的白痴。其性格特徵是具有廣泛的知識上的興趣與能力,有抱負、有效率、呆板而頑固,易為自身的問題困擾。同時也驕傲、好評斷、一絲不苟、自我壓抑、對人疏離、淡漠等等。由於我們的教育一直重視智力的培養,或者應該說是重視知識的掌握與積累,於是這種教育導向了一種十分狹隘的價值取向與追求。我們可能培養出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許多「天才」,而這些「天才」是否具有常人所應該具有的情感,是否具有人類所具有的同情心卻值得打一個問號。同情心可構成青少年的道德信念。盧剛正是我們的教育所產生的畸型兒:他有很高的智商、勤奮的學習精神,但卻缺乏同情心、缺乏應該具有的道德觀念。我們可以斷言,如果他戀愛,那麼這戀愛也不會是幸福的。因為具有同情心才有助於豐富的感情生活。教育造就了有知識的、冷冰冰的人,而沒有造就有益於社會的、幸福的人,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劇嗎?

  四、應進一步加強東西方的文化與教育交流

  當今的世界,地球已經變得越來越小。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之間的交流日益廣泛深入。我們常用「地球村村民」這一詞來形容各國人民之間的密切關係。這種形容是十分貼切的。隨著世界文明的進步,人類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小,最終目標是趨於大同。東方和西方在走過了既同又異的發展道路之後,已經越來越認識到有一些共同的東西使兩邊日益趨進。西方文化有兩大來源,它們是古希臘文化和古希伯來文化。這兩種文化都是宗教氣息很濃的文化,對超人世、超自然、超理性的終極整體的追問和崇揚一直是它們的主體。發源於古希臘文化和古希伯來文化的西方文化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時間中,一直是一種以基督教為主體的宗教文化。文藝復興之後,在科學和世俗精神的衝擊下,宗教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但目前為止,仍是西方文化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人們的社會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方的教育也是與西方的文化相對應的。而作為東方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雖然沒有產生出像西方基督教或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教那樣的一神教,但一直卻用倫理道德和藝術規範人們的行為和思想。先秦文化被稱為「禮樂」文化。秦漢以後則是儒道法三者之互補,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結構以及相對應的教育結構。由此可見,使東西方文化及教育進一步交流及融匯的主要方面,除科技外,那就是一個「德」字。教育的交流應該把重點放在「德育」(我這裡指的是更具寬廣內涵的德育)的交流上面。由於我在本文的開始即提出教育應該關注人的心靈,對人的心靈進行指引,那麼,「德」便是人的心靈的內核。美國的韋明斯等學者在《價值教育的案例研究——價值教育的國際比較》這篇研究報告中,分別對美國、西歐、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的道德教育進行了分析。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可用該國總統的一句話總結:「有文化修養、勤勞、努力、合作」。馬來西亞的教育可總結為(1)身心潔淨(2)同情及移情(3)合作(4)勇氣(5)節制(6)勤奮(7)感激(8)正直(9)誠實(10)謙虛謹慎(11)正義(12)合理性(13)自主自決(14)愛(15)尊重(16)公共精神。中國的德育教育包含內容很多,在此不贅述。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側重在培養愛國精神與公民意識上面。西歐等同亞洲國家一樣,其道德教育也是通過宗教、歷史、社會、文學等方面潛移默化進行的。要求受教育的對象正直、尊重他人、尊重法律等良好品質與習慣的形成。東方與西方均對道德教育有長期的關注與深厚的根基,而且、從人性的角度看,道德教育的確是影響人性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東西方的文化教育交流將焦點放在「德」字上面正是追溯到了人的本質上。「德」不僅棣屬精神範疇,「德」本身便是一種物質。有德的人才有悟性。這也解釋了為何像愛因斯坦、托爾斯泰、老子、孔子等大覺大悟者,其德性都特別高尚的原因所在。

  五、21世紀的教育應是充分發展人的個性與潛能的教育

  中國社會傳播和實現現代化需要現代化的人,而教育在促進人的現代化中起著特殊的作用。21世紀需要的是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能充分顯示個人才幹,從而使社會繁榮興盛、豐富多彩的具有現代意識的人。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於扶持人之本性,發展人之個性。因此,我們應大力提倡個性教育。個性教育則是要發掘出個人先天本性中所獨具的東西加以扶植。通過教育的個性化使教育成為受教育者樂於接受的、能促進其個性發展的教育。受教育者將接受的教育影響轉化為教育者的內部動因,通過「自我運動」而發展積極的個性品質。班華及李天平兩位作者在《個性發展與個性教育》一文中所提出的「個性教育應特別注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獨立性、創造性」這三點是很有見地的。我認為在以上三點中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是最根本的一點。在人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培養與弘揚的前提下,人的獨特性才會得以顯示、人的創造性才會得以發揮。所謂主體性即是能自覺認識、掌握、超越各種現實客體的限制及約束,能在客體中取得支配地位,能按照自主的目的能動地改變客體的一種人的特性。當今,在現代化過程中所暴露的種種危機都在召喚著人的主體性的弘揚。要求人具有控制自然與生產力的力量,具有控制社會的力量從而能夠控制人自身,控制自身的決定與行動。沒有鮮明的個性特徵,沒有自我個性能力,人云亦云、模稜兩可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上述要求的。我們研究歷來中外有成就的人都是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的人。他們敢於向傳統挑戰,不受固有習慣與模式的約束,他們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對自我有清楚的認識。與此同時,他們強烈的主體意識又召喚著他們去打破傳統的框架。21世紀是一個充滿刺激與挑戰的世紀。可以預見,在這新的紀元里會有許多人們以往不敢想、不敢幹的新生事物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能夠勇敢面對這些新生事物,甚至能超越時空、預見並駕馭這些事物的人必定是那些個性與潛能得到充分施展和發揮的人。那麼如何才能有充分的個性發展呢?這是有人曾經問過當代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的一個問題。弗洛伊德果斷地回答:那些能夠「愛」和「工作」的人就能夠得到充分的個性發展。這裡我們無形地又把個性教育與前面的四個問題聯繫起來。我校承擔的「九五遼寧省重點教育科研項目」的題目便是「新世紀青少年個性教育模式研究」。在這個研究項目里我校初步提出了25項具體實施的教育的內容。其中包括:(1)自信心的教育,(2)情感教育,(3)獨立的心理教育,(4)禮儀教育,(5)獨立生活及自理能力的教育,(6)熱愛自己的祖國和自己的歷史文化與尊重他國及其歷史文化的教育,(7)慈善行為教育,(8)兒童哲學教育,(9)社會角色教育等。通過這些教育,旨在對學生的個性培養及潛能的開發作出一些探索。

  六、應把心理教育貫穿於整個教育的始終

  申荷永與高嵐合著的《心理教育》一書中提出:對於我們今天眾多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學科來說,心理學便是其中的「核心學科」。的確,心理學已經在各個領域顯示出它獨具的、不可或缺的意義。既然教育的目的及結果都牽涉到塑造人的心靈,將心理教育貫穿於整個教育的始終則是勢在必行的。人的心理素質可分為智力(智能)素質和非智力個性心理意向如需要、動機、興趣、價值觀、情感、情緒等,還涉及到個性心理特徵,如氣質、性格等。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與智力的發展是互相促進的。將心理教育貫穿於整個教育的始終無疑會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個性心理素質與智能兩個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現在人們已經越來越認識到EQ(情商)在一個人的生活及成功因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克爾曼認為,人的EQ指數,即心理能力的指數比IQ(智商)更為重要。克爾曼將這種心理能力概括為5個要素:認識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目標努力奮鬥的能力,理解別人的能力及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以EQ教育為核心所開展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問題研究正越來越為教育界人士所關注。教育以人為本、而心理教育則深入這一人本的內核。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會遇到種種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困擾著我們,讓我們的心緒煩燥、意氣消沉、憤憤不平……在種種不良心態影響下,我們可能會產生疾病、甚至產生異常的行為。如果我們將心理教育貫穿於教育的始終,無時不忘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的疏導,那麼許多問題都可以在疏導中消散。人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據專家們研究,許多疾病如心臟病、癌症、胃潰瘍等等均與心理壓力及負擔有關。在伯尼·西格爾(Boney Sigal)所著的《愛心、治療、奇蹟》一書中便對這一問題作了詳細的闡述。我們要造就有益於社會的、健康而幸福的人。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將心理教育貫穿於整個教育的始終。有人曾問我:你信奉什麼宗教信仰?我回答:我的信仰是藝術。我也曾對別人談過我對人生經驗的總結是:正經的事情玩耍化;嚴肅的事情幽默化;複雜的事物簡單化;生活的過程藝術化。這也是我對自己進行心理教育所得出的結果。從自身的成功與失敗、幸福與痛苦的經驗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提請充分重視心理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對21世紀中國教育發展的趨勢所作的一些粗淺的探索,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註:1997年8月15至18日,我作為中國教育學者出席了經國家教委批准的在南京東南大學召開的「面向21世紀全球教育合作」國際會議。大會中心發言共有12人,我是其中之一,我的發言在中、美、日、新加坡、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和受到極大好評。在大會上宣讀的是英文文稿,此為我的英文論文的中文文本。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