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樂章 我對教育的思考
2024-10-03 20:07:27
作者: 劉明瓊
My reflections on education
藝術與語言教學(獲獎論文)
藝術是人類表達情感的最佳方式。從原始先民開始,人類就萌發了藝術的種子。原始藝術是一種表達清晰的姿態符號。在共同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原始人用越來越多的藝術形態寄託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藝術日益走向繁盛,於是有了音樂、美術、戲劇、曲藝、電影等種種藝術形式。但無論何種藝術,一旦人們進入它的範疇也就進入了審美,便感受到藝術的觸動。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藝術作為美的最高形式,它的任務是感動心靈。美的功能就是「感動心靈」。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由此可見藝術舉足輕重的地位。任何一門專門學科的教育,語言教育也不例外,其最終目的是深入人的心靈。正是由於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深入,使受教育者的整體素質逐步得到提高。而藝術恰恰是深入人的心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作為既屬於科學範疇、又屬於藝術範疇的語言教學,自然與藝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
1、藝術與人本主義學習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一個心理學重要派別,即以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W.Allport)、心理治療家和教育改革家羅傑斯(C.R.Rogers)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它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潛能及發揮潛能的內在傾向。該學派充分重視人的意識、動機、人格的主觀性和主動性,研究人的創造性,發揮人的潛力,促進人的自我實現。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依據的學習觀與教學方法強調「學生中心」,主張「有意義的學習」,重視價值、態度、情感等因素的作用。他們指出「有意義的學習」包含了「價值」和「情緒的色彩」,它涉及到整個人,而不單單是「認知」成分的參與。教師應該深入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洞察學習者的情感及其變化,調動他們的學習動力,發揮他們的潛能以實現其自我。在語言教學中滲入藝術的成分可以極大地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與熱情,開啟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性。藝術的旋律隨著語言教學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使他們在更好地掌握語言技能、知識的同時也受到美的薰陶。
保加利亞著名的心理學家及語言教育家羅扎洛夫曾發明與推廣過眾所皆知的「暗示教學法」。這一教學方法的科學依據在於科學實驗表明:人的右半腦具有巨大的潛能,而音樂是開發右腦,激發其潛能的有效途徑。而藝術、感情及直覺均屬於右腦範疇。羅扎洛夫在語言教學中用音樂作為教學的襯托,這樣,音樂無形地便將學習者的情緒「激盪」起來。情感的調動能有效地使學習者進入學習「入定」狀態。音樂既是一貼情緒的調動與按摩劑,又是使記憶發揮更佳作用的「發動機」。而且,恰當的音樂還能使學習者更好地進入語言所表達的文化背景與語義範疇,更深入地理解語言所表達的人文意義。例如:筆者曾用柴可夫斯基的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為背景音樂來配誦高中教材William Tell一課。音樂悲壯緊張的旋律與William Tell拉開弓弦,不得不將箭射向兒子頭上的蘋果時的緊張心情交相呼應;而幾段拉長的旋律又讓人聯想到箭在空中嗖嗖飛向可愛的小兒子時的情景。筆者也曾用西貝柳斯明朗、抒情、優美的提琴曲來配The Last Lesson一課中的描寫小弗朗茲逃課去森林玩耍,小鳥啁啾,麗日高照的情境,及在「憤怒的日子」用哈恰圖良的第二交響曲中體現出的沉重、悲憤的音樂氣氛來襯托德軍入侵,法語將在學校取消,而這一天小弗朗茲遲到的一課恰恰是他的法語的最後一課時老師無比傷心、悲憤及全體學生為之動容的感人場面……音樂激活了學生的想像,課文、句子都與特定的音樂旋律緊緊地連結起來,而且在腦海里出現一張張畫面。音樂幫助學生將語言嵌入大腦之中,其結果是,當我們放一段特定的背景音樂時,學生極容易敘述出與此相連結的一段課文。
語言教學應儘量調動所有感官參與教學過程,視覺的參與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美術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教學手段與設施的現代化,多媒體的使用很自然地引入美術的功能。但在沒有多媒體設備的條件下,教師用購買或自製的幻燈片甚至簡筆畫也能達到相應的效果。圖畫與音樂一樣,也能極大地調動學生語言表達的欲望,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實現對語言的記憶。筆者曾採用圖片、幻燈片、簡筆畫等諸多方式在幼兒、初、高中、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探索,均取得很好效果。音樂美術使外語教學色彩斑斕,它們與語言糅合在一塊兒深入學生的內心之中,讓學習者對語言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願意踏入這塊引人入勝的境地,自覺自愿地進行有意義的探索。因此,藝術滲入語言教學是與人本主義的學習觀相一致的,而當前我們強調的素質教育也涉及到這種人本主義的學習觀和方法論。因此,藝術與語言教學的結合也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2、藝術與功能教學法
語言心理學中有兩大學派,它們各持不同的側重點。語言心理學的認知學派——轉換生成語言學派十分重視語義形式化研究。它一方面有效地運用數理邏輯的理論工具,另一方面更緊密地依靠認知心理的實驗手段,使人們在這兩方面不斷加深對思維本質的理解。而布拉格音位學派的直接繼承者,以英國的哈利迪(Michael A.K.Holliday)和法國的馬丁內特(Andre Martinet)為代表的功能學派則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交際、交流思想是語言的基本功能。因此,研究語言不僅要重視它的結構意義,而且更需要重視情景意義。哈利迪有幾個突出的觀點,其中之一是重視語言和社會環境的關係。他指出,語言既有句詞的上下文,又有情景的上下文。功能法強調注意詞語和社會文化的情景意義,這種觀點對外語教學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功能學派和社會語言學派提出的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的交際能力的觀點已經被世界所接受。「功能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正日趨成熟。當前,以功能學派為理論依據而編著的各種教材紛呈湧現。而我們現行的高中及大學教材,由於語言全方位訓練的需要,不可能在編著上做到教材的全部口語化、交際化和情景化。但是其內涵和精神是可以通過教學構思及師生的交互作用,用語言交際和情景體現的方式來進行外化的。而藝術則在這種外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筆者以《大學英語》中的課文為例來談談表演,有時甚至是小小的戲劇在其中的作用。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大學英語》第二冊Unit Seven「The Sampler」講述的是一位青年本想憐憫在聖誕節到店鋪品嘗布丁的老人,自己掏錢為他買了一塊布丁,但卻極大地損傷了老人的自尊心,好心沒辦好事的故事。這篇課文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內涵,筆者構思用小戲劇表演的方式來演繹這篇課文。這樣不但能達到以上目的,而且還能使課文交際化與情景化。筆者讓學生分別扮演課文中的「我」(即青年)、女店員和老人。這樣可促使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將課文進行台詞化處理。通過提示和親身表演,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到老人的個性特徵及悲涼處境,並且也更深刻地體會到西方國家老人貧窮、悲涼的晚境。對課文戲劇化處理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涵又能讓學生在情景化與交際功能的演繹中得到愉悅的實際訓練。筆者還時常讓學生用小小的表演來體現一些詞彙、短語、表達法及其中的差別:如cry、weep、sob,go downstairs、race downstairs等等。由於篇幅有限,僅能略舉,以此說明藝術與功能教學法的密切關係及藝術對教學的輔助作用。
3、藝術促進教學的個性化
大千世界,五彩紛呈。正是由於事物的多樣性與個性化才促使了事物的整體提升。個性是大至一個國家,小至每一個人必須具有的內核。有了這個內核,就會源源不斷地發出能量。舍此,社會便會因生命力蓑退而瀕於枯萎。在教育界,素質教育已經深入人心。與此同時,一些教育界人士正在進一步探討個性化教育。因為人的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均是個性發展的主體素質。它們既是個性發展的基礎,也是個性發展的結果。我們的英語教學同樣也面臨「個性化」問題,「個性化」的語言教學是為了更好地為受教育的「個體對象」服務。同時也促進學習者在學習上的「個性化」,即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學習途徑。藝術可以極大地促進教學的個性化,因為凡是經過藝術處理的教學必然是具有某種鮮明特點的教學。正如「泰坦尼克」輪船的沉沒事件通過電影《鐵達尼號》表現出來,其個性鮮明的表現手法與高超的表現藝術使這一事件打動了千萬觀眾的心一樣,而經過藝術處理的《迪士尼英語》等電視教學片則以它十分獨具一格的個性化教學及濃厚的藝術氛圍使學習者受益匪淺。藝術開啟教師的思維,使其能博採眾家之長,融語言教育的科學規律與自身素質、修養、品味以及在藝術方面的薰陶於一體,盡力去探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因為藝術本身就是「創造」的產物,它又反過來激發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藝術也促進學生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個性化的學習。因此,藝術能極大地推動教和學的個性化,而個性化教育則是21世紀的前瞻性教育。
4、嘗試與探索
本人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努力將藝術與語言教學相結合,三十年來曾在這一領域做過如下嘗試與探索:
(1)曾將初中一、二年級的全部課文自畫自製成一百多幅教學掛圖,讓學生看圖說話,敘述課文,這在20世紀80年代初是一種採用功能法教學的努力嘗試。
(2)曾將高中一、二年級的大部分課文用自己精心挑選的古典音樂進行配樂朗讀(自配自讀)。並在特定的音樂背景下讓學生背誦或敘述特定的課文,取得良好的效果。
(3)曾將高中課本中的許多課文自行繪製成幾十幅幻燈片,讓學生看著幻燈片對課文進行敘述。這些幻燈片使課文的人文意義得到很好體現,對教學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4)將音樂教學與英語教學相結合。通過唱英語歌曲讓小學生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並學到不少初、高中、甚至大學生才能掌握的英語詞句及表達法。
(5)在一項教育合作科研項目中,為主修英語教育的研究生及大學生開音樂、美術系列講座,對他們進行藝術與語言教學的實踐性培訓,開啟學生教學法的思路。
(6)在大學生中進行用表演及戲劇方式體現課文,將課文進行台詞化、口語化、交際化、情景化處理的嘗試。
以上是筆者在藝術與語言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方面進行的一些探索。令人十分高興的是,如今,這些初淺簡陋的探索已經被五彩繽紛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所替代。將音樂、美術、戲劇等藝術手段與語言教學相結合已經是不言而喻的教學方式與發展方向。正如藝術之殿堂無比宏麗壯觀,藝術與語言教學的途徑也無比寬廣宏大。教育應該是一門藝術,因為藝術的形式是人們最能接受,最感人至深的形式。藝術加入了人的情感,而加入情感的教育是最能觸動人的內心深處的教育。我們將藝術與語言教學相結合不僅讓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受到美的薰陶及心靈的淨化與提升,同時我們還展示了這樣一種教學理念:即語言教育不僅是一門科學,它更是一門宏大的藝術。
註:這是寫於2002年的一篇獲獎論文,它是我幾十年來在英語教育教學中所做的,藝術與語言教學相結合之探索的一次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