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
2024-10-03 19:49:45
作者: 黃濟人
每人平均將近兩畝,四口之家就差不多分得八畝。劉玖祿落戶靖安雙溪鎮馬尾山村的時候,幾乎不敢相信自己會突然擁有這麼多土地。老家在雲陽養鹿鄉桐林村,那裡的土地實在是太少了,還不到這裡的五分之一。因為如此,他的心思從來不在種地上。高中畢業後,雖然回鄉務農,而且入了黨,但靠著自己會修理鐘錶和電器的手藝,長期在鎮上擺攤設鋪。以後這門手藝不再吃香了,他又去學了泥工和石匠。這門手藝儘管和他瘦削文弱的體質不相匹配,然而比起家中那巴掌大的幾塊田土來,在外幹活似乎才是他的英雄用武之地。就這樣,劉玖祿從二十幾歲干到三十幾歲,一直干到他外遷來江西的前夕。如果可能,他來到江西還會繼續幹下去,所以在搬家的時候,他沒有帶來一把鋤頭,卻帶來一背簍泥工和石匠的行頭。「存在決定意識。」劉玖祿在他的家裡對我說,「有了這麼多土地,我覺得心裡一下子踏實了。農民不考慮升官發財,只考慮怎麼過日子,當我看到當地老鄉(哦,江西把老鄉稱作老表)依靠土地日子還過得下去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該做工還是務農了。」劉玖祿不知道的,是這裡與老家迥然有別的天氣,老家時只曉得中國有重慶、武漢、南京三大火爐,到了這裡,才曉得距離靖安不過百把公里的南昌是第四個火爐,而且比起重慶似乎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劉玖祿繼續道:「真是沒有想到,土質和老家相差不多,氣候卻相差得太大,並且夏天有好熱,冬天就有好冷。我老婆帶了一些佛手來栽,這種藥材在老家好種得很,可是到了這邊,過冬之前就用穀草遮了,結果還是霜凍死了。不過到了夏季,天熱也有天熱的好處,老家種一季稻,這邊種雙季稻。老實說,這種稻穀的種子我原來都沒有看見過。」「移民的稻種是省委、省政府贈送的。」靖安縣副縣長餘光雲告訴我說,「品種是最新的最優良的金優四零二,為了指導移民浸種、育秧、拋秧和田間管理,縣移民局和農業局請來良種場技術員,對各個安置點移民舉行了四期農業科技培訓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去年我縣氣溫特別炎熱,六月初至七月底,將近兩個月不下雨,是靖安有史以來乾旱最嚴重的一年。全縣各級幹部到村到組指導抗旱,組織群眾開挖河道、清渠清堰,在移民禾田與村民禾田同時缺水的情況下,優先確保移民先用水,所以移民第一次種早稻,就打了一個漂亮仗!」
我問劉玖祿:「你早稻畝產達到多少?」「我有1000斤左右。」他回答說,「不算低,也不算高,在我們移民組,最低的在700斤左右,最高的達到1200斤哩!」「這個產量就超過我們老表了!」餘光雲用讚嘆的語氣對我道,「重慶移民能吃苦,比當地的老表還勤勞,他們天不見亮就出工挖地,七十多歲的老太婆還背著背簍上山撿柴,讓當地的老表驚奇不已。特別是鋤頭,不管是老家帶來的還是在這邊定做的,長度和重量都比當地人高出一倍呢!」「鋤頭已經不頂用了。」劉玖祿朝餘光雲笑笑,扭頭對我道,「江西這邊對移民出台了一個優惠政策,就是允許移民開荒種地。我在分得的土地上種了兩畝水稻,五畝包穀,不到一畝地的西瓜,覺得還是種少了,於是在屋後的山坡上開荒。開荒靠鋤頭是不行的,我請來了推土機。這樣又種了兩畝地的馬鈴薯,準備再開發幾畝地出來種椪柑,也想把西瓜擴種一下。」我問:「別的移民也開荒麼?」他說:「也開荒,有的比我的面積還要大。不過……」「不過什麼?」見他欲言又止的神情,我忍不住又問。回答我的是副縣長餘光雲:「我們鼓勵移民開荒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能破壞植被。劉玖祿這方面做得不錯,可是我們有些移民不按照規定的地點開荒,有個別移民不但破壞植被,而且亂砍濫伐。」這件事我已經聽說了,移民遷入後,大家都要建附屬房,個別移民不經過批准隨意上山砍伐,有兩個移民一次竟偷砍了幾個立方米木頭。按照《森林法》規定,這兩個移民是要被處罰的,不僅要重罰,而且要追究刑事責任。但當地政府考慮到他們是移民,剛剛來到靖安,情況不熟悉,於是除了收繳非法砍伐的木材而外,對這兩個移民也僅僅作了罰款兩百元的處理。這件事情本應到此就結束了,可是被收繳了木材的個別移民跑到鄉政府,圍攻當地幹部。適逢劉玖祿在鄉里辦事,他對大吵大鬧的老鄉道:「我們雲陽山上也有樹木,但是你們敢隨便砍嗎?在老家不敢做的事情偏偏敢在這邊做,這就不是人家欺負我們而是我們欺負人家了!」幾個老鄉不再說話,他們聽從了劉玖祿的勸告,也接受了鄉政府的處罰。只有一個老鄉在走出鄉政府大門的時候對劉玖祿說:「你是黨員,該你掙表現!」是的,劉玖祿是黨員,而且去年被評為宜春市無職優秀黨員,但是贏得這個稱號的依據,卻是他在勤勞致富中的表現。「我在老家的時候經濟並不富裕,所以過來買的是舊房。」劉玖祿繼續對我道,「過來以后庄稼種得多,也有少量的經濟作物,所以從過日子的角度講,溫飽問題早就解決了。農閒的時候我就在鄉上的建築隊當泥水匠,前年修活性炭廠,我掙了八千多塊錢哩。老婆一直在附近的砂輪廠打工,每天有二十元的收入。這樣剛剛過來一年,我就把舊房拆了,修了你現在看到的一樓一底。這裡土地也不要錢,人工不要錢,我只花了兩萬塊錢,新房子就漂漂亮亮地起來了。」余副縣長告訴我說:「去年縣裡投資一個旅遊項目,要新建一條公路,因為資金不足號召群眾集資。在家庭經濟不算富裕的情況下,劉玖祿慷慨解囊,自願捐贈了兩百元錢,錢不算多,精神可貴呀!」劉玖祿搖搖頭,不好意思地道:「這個錢是為我自己出的。這條公路要從我屋門口過,我又買了摩托車,每天要接送在鄉里上學前班的小女兒。真正無私支援公路建設,出錢不受益的,是我們馬尾山村移民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