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心是肉做的
2024-10-03 19:49:41
作者: 黃濟人
江西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按照一種安置模式的理論,如果遷出地與遷入地的差異較小,那麼集中安置模式就比較可取。但是,恰恰相反,與重慶差異較小的江西,偏偏採用了分散安置的模式,每個移民點多則十來戶,少則七八戶,而且分布在為數眾多的鄉鎮。這個信息,我是從江西省移民辦主任余鼎革那裡得到的。到達南昌的當晚,在我下榻的賓館裡,他和我有過一次長談。談話是從遷入地開始的。「我省接收的外遷移民來自雲陽,雲陽移民外遷的另外兩個地方是上海和江蘇。比起這兩個遷入地來,我們的經濟欠發達,安置條件、優惠政策也相對要差一些。」余鼎革實話實說,「記得兩年前,雲陽的移民代表來我省的靖安進行對接考察的時候,一看大環境不怎麼樣,他們簡直不想下車,勉強下了車,也是這裡不好那裡不好,靖安再好也沒有家鄉好。對土地左挑右選,不按安置容量對接,並且存在很強的家族觀念,幾十戶要麼就在一地落戶,要麼就全部走,十幾個安置點居然一個也看不中。我們半年多來的精心準備眼見就要泡湯啦……」余鼎革告訴我說,在隨後五天之中,靖安和雲陽兩縣的幹部度過了五個不眠之夜。由於計劃打亂,靖安方面需要調整方案,白天召集會議,晚上擬定文件。雲陽的帶隊幹部則不分晝夜地做思想工作,做通幾個送走幾個。靖安縣政府招待所門口有車等候,到了鄉鎮更有對接土地、簽訂協議、發放證件的一條龍服務。「在此期間,我覺得我們鄉鎮村組的幹部群眾體現了難能可貴的覺悟。」余鼎革有些動情地道,「為了讓移民滿意,水汾村提出了任移民自挑田地,或者全村群眾同移民一起抓鬮重分田地的辦法;金田村的安置容量有限,為了滿足移民親朋好友落戶在一起的要求,動員了兩戶農民遷移到另外的組去;移民在白露村看中了一片椪柑樹林,想在那裡修建房子,這個要求也得到了滿足,該村不惜將十幾畝已經掛果的林子全部剷除乾淨。砍樹的時候,有的農民哭了,含著眼淚勸說自己的親人:只要移民高興,我們有什麼值得傷心的呢……」余鼎革說不下去了,我也聽得百感交集。記得臨行前重慶市移民局局長劉福銀對我說過,抗洪時產生過抗洪精神,移民時也會產生移民精神。我在此間倒是有了一些感悟,那就是移民精神的產生,是由遷出地和遷入地的幹部群眾共同完成的。這樣想時,我對余鼎革說:「江西有井岡山,有瑞金,難怪有這麼好的老百姓。當年紅軍來了,他們拿出了紅米飯和南瓜湯,現在移民來了,他們竟然捨得拿出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這就是我們的軟體。硬體比不過經濟發達地區,軟體必須要跟上去呵。」余鼎革語意懇切地道,「對於移民安置,省政府提出了『三不一確保』和『兩個擇優,三個必須』,那就是不怕困難,不怕麻煩,不拖後腿,確保完成中央下達的接收安置任務;擇優選擇幹部得力和民風淳樸的鄉鎮安置移民;必須選擇經濟較好、設施較全、土地較寬的地方安置移民。我省分給移民的水田、旱土以及山林每人平均將近兩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