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命運的遷徙> 第六章 又見棕櫚樹

第六章 又見棕櫚樹

2024-10-03 19:48:23 作者: 黃濟人

  這裡也有灘涂風光,但不是沖積平原。幾座山峰綿延起伏在茫茫大海上,形成一個三面環江的島嶼。這就是位於東海之濱閩江入海口的琅岐島了。汽車剛剛駛過琅岐大橋,福建省政府移民開發局專項處處長雷雄對我說,這座長達一公里的跨江特大橋是新近才建成的,琅岐從此結束了孤島的歷史,成為距離福州四十公里開車僅需二十分鐘的半島。「這裡的對面就是台灣,距離馬祖只有七八海里。」雷雄打開車窗,指了指他的右手方,「過去不少人偷渡到海外,就是從這裡出去的。現在出國的渠道多了,出國的人員也多了,全島只有七萬多人,在外國的就有七千多人,還有六千多人是從國外回來的華僑。」他用半開玩笑半當真的口吻對我說,這一切都是福建的簡稱「閩」字惹的禍:關在門裡面的都是蟲,走出去的才是龍。在這種民情風俗的影響下,一家人倘若沒有一個人在國外,全家人都覺得抬不起頭來。雷雄說他有個朋友在國內的一家遠洋輪船公司當船長,月薪是兩千美金左右,而在國外幹這份差事,每月只能掙到一千五美金,可是朋友的老婆為了臉面,寧肯減少收入也要老公出國打工,而且最好是在國外定居下來。「當然,對於從這裡到外國生活的七千多人來說,他們大都是主動移民。」雷雄話鋒一轉,「不像從你們重慶庫區到這裡來的兩百多移民,他們的外遷完全是被動的。每想到這一點,我就覺得他們更值得尊重,我們更有責任去幫助他們。為了克服被動移民必然產生的消極因素和牴觸情緒,根據福建的具體情況,我們採取了集中安置的模式。這種模式對他們固有的社會關係和結構破壞較小,社會整合的預期效果也就比較好。比如說落戶在琅岐島上的這幾十戶移民,我們都把他們安置在海嶼村……」海嶼村是琅岐經濟區所轄的二十六個行政村之一,全村有七千多人,絕大多數姓翁,當然,翁氏家族也是以前遷居島上的。據這裡的史料記載,琅岐開闢於唐代,劉姓人家最早遷居島上,所以這裡又稱「劉岐」。海嶼村就在琅岐鎮附近,這個村人口稠密,緊靠著島上最大的馬祖廟天后宮的,還有一條長長的商業街,商業街背後,就是我們要去的移民集中安置點。「你已經看到了,這個安置點就像城市裡的生活小區,從行政區劃來說,它是海嶼村所轄的一個村民小組。」雷雄給我介紹說,「移民中有六個共產黨員,所以村民小組有一個黨支部,支部書記由海嶼村黨委書記兼任,村民小組的正副組長則根據港人治港的原則,通過民主選舉,在兩百多位移民中產生。首任組長叫黃正林,副組長叫王剛,都是高中文化程度,都是共產黨員,他們上任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集全體村民會議,舉手表決村民小組的村名。」村名是黃正林提出來的,由於兩百多位老鄉都來自奉節縣康樂鎮,所以他為新家取了一個名字叫做康樂新村。表決結果,有少數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這個村名容易使人想起老家,心裡酸酸的。多數人表示贊成,贊成的理由是在老家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在新家也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康樂新村的村名總算通過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