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讀?史
2024-10-03 19:38:45
作者: 胡為雄著
一九六四年春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詩賦人生
毛澤東酷愛中國歷史學是盡人皆知的事。1952年,他添置了一部乾隆武英殿本的二十四史,這部史典共850冊,2249卷,約4千萬字。添置以後,毛澤東在繁忙的政務活動之餘,抓緊時間研讀閱覽,晚年弱體臥榻之時也未曾停止。毛澤東幾乎通讀了這部卷帙浩繁的典籍,有些卷冊篇目,他一讀再讀,還在書頁上圈圈點點,留下了不少讀書批註。「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歌未竟,東方白。」毛澤東詞中的這些慷慨吟賦正是他神遊中國史海的心靈寫照。自幼時起,毛澤東就酷愛歷史小說,他沉湎於歷史傳奇故事,敬仰歷史英雄人物,獲取了許多文史知識。而到1950年代以後,已是耳順之年的毛澤東,由於自己的歷史意識和歷史觀已完全達到成熟的程度,當他再次潛游於中國文史海洋之中時,確能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地。
在中國的史書里,歷代農民起義運動及其領袖人物,大都被當作「賊」、「匪」、「盜」、「寇」看待,毛澤東則給他們很高的評價,對於陳勝、吳廣、張角、張魯、王仙芝、黃巢、李自成等這些農民起義領袖,毛澤東給予他們應有的歷史地位。他認為,在中國封建社會裡,只有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二十四史》主要記載「帝王將相」的歷史。毛澤東認為《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謂野史也大半是假的。但是這並不影響他讀史的興趣。他說:「可是你不能因為它假的多,就自己來搞一套歷史,不讀了,就是形上學,是傻子。所以,還必須要扎紮實實地把《二十四史》學好。不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讀。」「不讀《二十四史》,怎麼知道帝王將相是壞的呢?」
1964年是毛澤東讀史興味正濃的一年,也是國際國內鬥爭尖銳複雜的一年。這年春季的一段時間裡,毛澤東辦公之餘,全是看《史記》和范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簡編》,並叫在身邊工作的護士長吳旭君也讀歷史書。
有一天,毛澤東在游泳池休息室辦公後,回到豐澤園。他一進門,就坐到辦公桌前揮筆寫起來,一邊寫,一邊吟。寫完又修改,改完又抄了一遍,抄了以後又修改。如此這般反覆,一篇詠史名篇《賀新郎·讀史》展示在他的筆下。
這首詞初稿完成後,毛澤東對它又作了不少修改。原作「灑遍了,郊原血」中的「灑」字圈改為「流」,「一遍讀罷頭飛雪」中的「遍」字圈改為「篇」,「但憶得斑斑點點」中的「憶」字圈改為「記」,「歌未盡,東方白」中的「盡」字圈改為「竟」。此外,「騙了無涯過客」句中的「涯」字曾圈改為「窮」,旋又改回。不過,據毛澤東身邊負責詩詞手稿保管的工作人員回憶,至1973年冬為止,毛澤東對全部詩稿中的一些詩詞作過多次修改,但對《讀史》這首詞再也一字未改。當問到「為問何時猜得」句的「為」字是「為」還是「如」時,毛澤東說是「如」不是「為」。但當請毛澤東在手稿上改動時,毛澤東卻說「不要改了,隨它去」,因為毛澤東此時已不願著筆了。毛澤東還叫工作人員在「盜跖莊蹻流譽後」句的盜字上加引號,即成「盜」,但自己卻不願在手稿上改動,說「不要麻煩了,就這樣。」詞中「不過幾千寒熱」句,據詩人趙朴初說,照詞律,這是七
字句,可能寫漏一個字,當作「不過是幾千寒熱。」這首詞直至毛澤東逝世兩年後,1978年9月9日才在《人民日報》上發表。
注釋
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謂石器時代是人類的童年,石頭磨過,指磨製石器。
銅鐵爐中翻火焰?指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青銅器和鐵器都要用爐火冶煉和翻鑄。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謂人類過去的歷史充滿了苦難和戰爭。人世難逢開口笑,唐代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中有句:「塵世難逢開口笑。」彎弓月,張弓如滿月。北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有句:「會挽雕弓如滿月。」古代戰爭中,弓箭是較遠距離的殺傷武器,需要把弓拉滿才能使箭射向目標。
五帝三皇?三皇五帝,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帝王。三皇,有六種說法:(一)天皇、地皇、泰皇;(二)天皇、地皇、人皇;(三)伏羲、女媧、神農;(四)伏羲、神農、祝融;(五)伏羲、神農、共工;(六)燧人、伏羲、神農。五帝,有三種說法:(一)黃帝、顓頊、帝嚳(酷)、唐堯、虞舜;(二)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三)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據近人研究,五帝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
盜跖莊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盜跖(直),跖被古代統治者污衊為「盜」,古書中襲稱為盜跖,春秋時人。莊蹻(決),戰國時人。近人多認為他們是當時被壓迫階級的起義領袖。流譽,流傳名譽。《荀子·不苟》稱盜跖「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說「莊蹻起,楚分而為三四」。陳王,陳勝(公元?-前208年)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涉,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人。他與吳廣在大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發動同行戍卒起義,後在陳縣(今河南睢陽)建立張楚政權,被推為王,最後兵敗被叛徒殺害。黃鉞(越)飾以黃金的大斧。《史記·周本紀第四》:武王「左杖黃鉞」,武王「以黃鉞斬紂頭,懸大白之旗。」《集解》孔安國曰:「鉞,以黃金飾斧。」本句用來概括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壓迫人民起義和武裝鬥爭的合理性、正義性。「流譽」,「奮起揮黃鉞」等詞語,表達了作者對歷史上反抗壓迫的起義領袖及其事業的高度讚揚。
意會
歷史列車為每個人安排的旅途都一樣短暫,歷史舞台給每個主演者的演出時間都大致公平。作為中國近現代最宏偉壯麗的歷史劇的主演者,毛澤東比任何其他人更諳熟歷史。已逾古稀之年,卻還在破譯歷史密碼。一部歷史寫的便是四字:階級鬥爭。從人猿揖別之日起,人類社會依次演進的各個歷史時代,充滿了你死我活的殘酷戰爭。歷史長河流淌的是人類自身的鮮血。數千年來總是說,壓迫剝削有理,造反無理,是帝王將相、是英雄創造歷史,但卻「騙了無涯過客」。誰人能與盜跖、莊蹻、陳勝、吳廣等等農奴造反者的心息息相通?誰人才識他們是歷史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