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毛澤東詩傳> 西江月?秋收起義

西江月?秋收起義

2024-10-03 19:35:23 作者: 胡為雄著

  一九二七年秋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詩賦人生

  

  大革命的勝利成果被蔣介石篡奪後,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毛澤東參加了這次會議,並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議結束了陳獨秀投降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並把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當時黨的最主要任務。會後,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到湖南,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

  毛澤東一到長沙,即制定暴動計劃。8月30日,他在湖南省委常委會議上被任命為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9月初,毛澤東來到安源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將參加起義的部隊和工農民眾統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設立前敵委員會。起義軍由毛澤東任黨代表,盧德銘為總指揮,計劃配合各地工農武裝分三路攻打長沙。第一路(二團)以安源工人為主力,進攻萍鄉一帶;第二路(一團)以盧德銘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為骨幹,從修水向平江進攻;第三路(三團)以瀏陽農軍為主力,亦由銅鼓向瀏陽進發。9月9日,毛、盧所組織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這支工農革命軍的大旗揮動時,「暴動,打倒國民政府!」「暴動,農民奪取土地!」「暴動,組織革命委員會!」這暴動的口號響徹山谷。

  1927年9月11日清晨,毛澤東親自率領工農革命軍第三團一千多名戰士,兵分三路,自銅鼓出發,向瀏陽、銅鼓兩縣交界的重要村鎮白沙鎮進擊。經過一場激戰,僅用一個小時就大獲全勝,於當晚攻占白沙鎮。毛澤東十分高興,說:「白沙之戰是旗開得勝。」第二天,毛澤東率第三團又繼續向東門市進發。一路上,看到自己的部隊在迎風招展的軍旗指引下,雄赳赳地向前挺進,毛澤東不禁詩興大發,當即填詞一首。《西江月·秋收暴動》這首革命暴動的讚美詩,寫成後很快在起義部隊中傳開,極大地鼓舞了戰士們的戰鬥意志。暴動受挫後,革命軍在文家市集結。10月,經三灣改編後,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餘部到達井岡山區,開創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使中國革命進入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時代。

  毛澤東這首記述秋收起義的詞,用韻有些特別,它未按詞律每二、三、四句成韻,而是每闋二、三句同韻,上、下闋末句依湖南方言用「進」、「動」隔闋押韻。這也許是作者任其自然,不願因韻傷意的緣故。這首詞,最初在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學生》雜誌上刊載的謝覺哉《關於紅軍的幾首詞和歌》一文中披露,題目為「秋收暴動」,其「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句,原為「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接著,1957年7月號《解放軍文藝》刊登的鄧敘萍《讀毛主席詩詞的一點感受》一文再次披露了這首詞。1986年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毛澤東詩詞選》正式發表,題為《秋收起義》。這表明作者後來對此詞作了修改。從總體上看,詞的題目改得好,但將詞中的「修銅」改為「匡廬」,將「平瀏」改為「瀟湘」,這種修改反而有工繡氣,有失原詞本色。

  注釋

  旗號鐮刀斧頭?1927年9月9日暴動之前,何長工和師參謀兼一團團長鍾文璋等三人奉命設計軍旗。他們設計的樣式並制好的軍旗是:旗底為紅色,象徵著革命;旗中央有一五角星,內有鐮刀斧頭圖案,分別代表中國共產黨和工農;旗面左側靠旗杆的一條白色函管上,豎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字樣。整個軍旗的含義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

  匡廬?即廬山。匡廬一帶指贛西北一帶,即江西西北部修水、銅鼓等縣。

  瀟湘?兩河流名。瀟水為湘水上游支流,發源於藍山縣野豬山南,全長354公里,至零陵縣苹島流入湘江。詩家慣常將瀟湘二字聯用,用來指稱湘江或湘江流域。如元稹《奉和竇容州》:「明公莫訝容州遠,一路瀟湘景氣新。」詩中瀟湘用指湘江地區,猶指湘東北平江、瀏陽一帶。

  同仇?受地主階級重重壓迫的農民有共同的階級仇恨。

  意會

  失敗和教訓是通向成功之路。於是,馬列主義暴力革命思想與中國傳統革命意識緊緊結合到一起。到農村去,發動農民起義,以革命暴力對抗反革命暴力,這便是《秋收起義》的潛在意旨。這種農民暴動、起義的社會和階級基礎如舊——地主重重壓迫,但形式更新——農民們舉起的革命軍旗上有斧頭鐮刀的圖案。一個愁字,點明遍布鄉村受壓迫剝削的廣大農民已不甘心照舊生活,而要揭竿而起。暮雲堆天,霹靂震地,那開天劈地的時節就此到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