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賣文章為買書
2024-10-03 19:33:30
作者: 李文儒著
在租賃大陸新村9號的同時,魯迅托內山完造在狄思威路(現溧陽路)另租了一間房子,在搬家之前十多天的3月27日,魯迅先將大部分書籍移往該處。
這間房子所在的整幢樓里,原先住的都是日本人。魯迅租的這間房子在二樓,書箱的製作與北京西三條會客室的書箱相似,每隻書箱內分兩層,外有活門,可加鎖。這樣設計,摞起來是書櫃,分開來又是書箱,搬移極為方便。
三口之家居住大陸新村9號,是比較寬敞的,完全有地方擺放書籍,可魯迅為什麼要為他的書別租一室呢?他在信中對朋友說過:「此地也變化多端,我是連書籍也不放在寓里。」魯迅一生以書為伴,讀書、買書、寫書,除書此外,別無長物;心愛與珍視者,亦唯書而已。在被通緝的白色恐怖與動亂不定的社會環境中,難說什麼時候禍及家室,魯迅生怕他的寶貝書籍慘遭查抄之累,不得不多一手準備。這樣做,得到保護的是書,受累的卻是魯迅。藏書室雖然距住處不遠,但也平添了不少查書找書的奔走之苦。再加無人居住之屋,門窗關閉,光線暗淡,冬春陰冷,在屋裡滯留時間略長,即有礙於身體。1936年3月2日,魯迅往藏書室取書時,不經意間翻書找書的時間長了,著了涼,回家後「驟患氣喘,幾乎卒倒」。就此大病一場,病情一直未見好轉。
魯迅的藏書室
藏書室的滿滿一屋子書,並不是魯迅藏書的全部。1926年離京南下時,大部分書留在北京了。上海所存,除從廣州帶來十多箱外,都是就地收集購買的。其中不少線裝書和日語書寄存到北京西三條舊居。魯迅多次談過打算到北京完成《中國文學史》與《中國字體變遷史》兩部學術專著的寫作,有關這方面的參考書籍,都集中到北京去了。1944年,許廣平從報上看到「魯迅先生在平家屬擬將其藏書出售,且有攜帶目錄向人接洽」之事,當即致函周作人,要求「將魯迅先生遺書停止出售,一切遺物亦應妥為保存」;同時委託律師在報紙上刊登啟事,聲明魯迅遺產在未分割前為全體家屬公同共有物,「不得單獨處分,否則不能生效」。在鄭振鐸、唐弢等友人及地下黨員王冶秋等的支持協助下,魯迅北平藏書得到有效保護。新中國成立後,許廣平將上海藏書移往北京。現在,魯迅全部藏書完整地保存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內。
魯迅並不是為藏書而買書,而是為讀書、為用書而買書的。如在日本時期對國外科學文學書籍的求購,在北京時期對古籍的搜集,在上海時期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藝術類書籍的特殊尋覓等。1936年魯迅致友人信中說:「有關本業的東西,是無論怎樣節衣縮食也應該購買的,試看綠林強盜,怎樣不惜錢財以買盒子炮,就可知道。」購書一項,是魯迅日常生活中一筆不小的開支。他雖不以藏孤本秘籍於秘室為幸,但也常因經濟原因買不起用得著的好書而惋惜。1912年歲末,魯迅整理完到北京幾個月來的書帳,感慨地說:「京師視古籍為古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處世不必讀書,而我輩復無購書之力,尚復月擲二十餘金,收拾破書數冊以自怡說,亦可笑嘆人也。」
魯迅購書是極為認真的,每月均記有書帳。在上海的九年間,購書達五千多冊。魯迅藏書總計約一萬四千餘冊,其中中文書籍近九千冊,以線裝古籍為主,中文期刊近兩千冊,日文、德文、俄文、英文等外文書籍約三千多冊。魯迅以文學為職業,但購書卻不以文學類為主,而是以古書、外國書為主,占了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魯迅藏書種類豐富,涉及中外古今多項門類,大體可以分為自然科學、政治學、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藝術學、文學、語言學、宗教學等幾大系列。從中可以看出從19世紀走向20世紀的魯迅的基本知識結構,可以看出魯迅以人類文化、世界文化的眼光進行了跨世紀的文化選擇,可以感受到百科全書式的魯迅著作及其思想的宏大寬廣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