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內
2024-10-03 19:30:55
作者: 李文儒著
魯迅到北京後,住在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縣館。作為紹興在京城設立的會館,原本是來北京應試的人住的公寓。館內仰蕺堂供奉著漢朝以來越中先賢二百四十人的牌位,大概是為了激勵紹興學子為家鄉爭光的吧。到京的當日,魯迅就得到清李慈銘著《越中先賢祠目》一冊。魯迅先住在藤花館,後因鄰室常聚眾喧鬧擾睡,便移往左右沒有鄰居的獨院補樹書屋。這個院子的前邊就是仰蕺堂,後邊是供奉文昌魁星的希賢閣,相傳院裡的大槐樹上吊死過一個女人。一般人是絕不肯被鬼神包圍的,所以這屋裡多年沒有人居住,僻靜得很,然而這對埋頭讀書寫字的魯迅倒很合適。到北京不久,有來訪者記道:「訪周豫才君於山會邑館,遇之。其人靜穆……斗室中一榻、一案、一椅。書架上列古書數種,尚足自樂者。」
到北京的第二天,魯迅就坐著騾車,經過譚嗣同等灑下熱血的菜市口,進宣武門,赴教育部報到。教育部設在宣武門內原清政府學部,距紹興縣館不遠。教育部初移北京,每天除簽到外基本上無公可辦,枯坐終日,極無聊賴,魯迅便整天看書,很少閒談,同事們都佩服他看書的恆心。不久,魯迅被任命為教育部僉事(職責為「承長官之命分掌總務廳及各司事務」),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分管圖書館、博物館、文藝美術等事項。
這是魯迅在北京最早的居所,也是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歷時七年。紹興縣館,原名叫「山會邑館」,是由紹興府轄的山陰、會稽兩縣在京做官的人出錢建立,如有同鄉舉人到京應試,或有同鄉官員到京候補都暫住在此。清宣統年間,廢除府治,兩縣合併後改名紹興縣館
國子監彝倫堂和京師圖書館
教育部頒發給魯迅的僉事任命狀及證章。33.1cm×44.5cm。魯迅藏。現存北京魯迅博物館
教育部全體人員合影。最後排左起第三人為魯迅。1915年攝。30cm×37.8cm。魯迅藏。現存北京魯迅博物館
教育部魯迅工作過的房子
1913年2月,魯迅在《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發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簡要論述了美育的性質、範圍、作用和傳播方法
魯迅用過的煤油燈
教育部。原清政府學部,位於今宣武門內教育部街
經魯迅等多方努力,京師圖書館得以改建。1917年1月26日,新館在方家胡同開館,這是開館紀念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五人為魯迅。24.5cm×29cm。魯迅藏。現存北京魯迅博物館
明代青花壽字大瓷碗。直徑25.3cm。魯迅藏。1923年魯迅捐獻給中國歷史博物館,195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調撥給北京魯迅博物館
明代「薜晉侯造」湖州銅鏡。直徑42cm。魯迅藏。1923年魯迅捐獻給中國歷史博物館,195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調撥給北京魯迅博物館
1915年9月1日,魯迅被教育部指派為通俗教育研究會小說股主任。這是教育總長令。27.5cm×56.8cm。魯迅藏。現存北京魯迅博物館
雖然政局混亂,教育部總長更換頻頻,社會不穩,人心渙散,但魯迅對自己分管的工作還是盡職盡責的。
魯迅出力較多的是京師圖書館(即今北京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京師圖書館創建於1909年,推翻滿清政府後,1912年由教育部接管,具體工作由社會教育司第一科負責。京師圖書館的一系列工作,如調集清代翰林院和國子監的大批圖書,調集直隸(河北)、奉天(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西、雲南等省的大批官書,接收熱河文津閣藏的《四庫全書》,以及圖書館的改組、館址的遷移、分館的開設等,均由魯迅具體負責,多方奔走接洽。後在當時教育部曾有在端門、午門一帶設置京師圖書館的打算,魯迅為此多次到午門實地察看。
1912年8月,魯迅與同事合擬國徽圖案並執筆撰寫了《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這是錫質國徽圖樣,直徑4.8cm。魯迅藏。現存北京魯迅博物館
魯迅為北京大學設計的校徽圖案
歷史博物館的籌建也是魯迅任科長的第一科的任務。館址選在國子監,籌備處就設立在國子監的「彝倫堂」內,魯迅經常到這裡檢查工作。在國子監,魯迅看到古銅器及石鼓「文多剝落,其一曾剜以為臼」,深為憤慨,後在當天日記寫道:「中國人之於古物,大率爾爾。」國子監內存有約八千麻袋明末以來的歷史檔案材料,被稱作「大內檔案」,魯迅奉命整理過一部分。教育總長、次長們拿去看,等到發還的時候,往往比原先要少一點。魯迅在《談所謂「大內檔案」》一文中說:「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將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將東西偷完。而其實也並不單是對於書籍或古董。」魯迅自己對文物是格外珍愛努力守護的。1913年11月20日,歷史博物館送藏品十三種至教育部,借給德國人往萊比錫展覽會展出,魯迅當天日記記:「以其珍重,當守護,回寓取氈二枚,宿於部中……不眠至曉。」魯迅還將自己收藏的明代銅鏡、青瓷藍花大碗等文物贈送給歷史博物館,以豐富館內藏品。
在主管文學藝術方面,魯迅也做了不少工作。如赴天津考察中國早期現代話劇,看了《江北水災記》後,留下了「勇可嘉而識與技均不足」的意見。如組織籌辦全國兒童藝術展覽會,徵集作品數十萬件,挑選作品,布置展品,歷時一月余,從中挑出一百多件送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魯迅還被指定為通俗教育研究小說股主任,制定審核小說標準和編譯小說標準,制定查禁及改良小說條例,組織人員對新舊小說進行調查、審核、編譯。在從事實際工作的同時,撰寫的文章有《美術略論》《擬播布美術意見書》《異域文談》等,翻譯有《藝術賞玩之教育》《兒童之好奇心》《社會教育與趣味》等。這些文章涉及美育的性質、範圍、特點、作用和傳播方式,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對文學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是很看重的。
此外,魯迅還參與了國歌的選定、國徽的制定,並執筆撰寫了《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他還應蔡元培之邀,親手設計了北京大學校徽圖案。這個圖案設計得古樸、大氣、有力,以人為本,中國最高學府應有的人文精神和教育事業應有的人梯精神盡在其中。
1914年4月間,魯迅參與籌備、舉辦全國兒童藝術展覽會,這是展覽會閉幕時的合影,最後一排右起第三人為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