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六朝人物> 4?敗因種種

4?敗因種種

2024-10-03 19:27:36 作者: 陳書良

  淝水之戰的過程已在前文中敘述,所據材料全部來自《晉書》謝安、謝玄列傳和苻堅、苻融、慕容垂等的載記,應該說是可信的。本文對苻堅發動戰爭的動機及該次戰爭的性質已有敘述。從以上兩個前提出發,自信當可窺見不同俗論的敗因。

  前人多認為淝水之戰失敗的主因是苻堅沒有處理好北方諸民族的關係,沒有強大的統一的政治力量。產生這樣的誤識主要根源有二。一是看到淝水之戰前前燕宗室將軍慕容垂對南進的支持,還有後來慕容垂的立國,羌人的反水,乃至苻堅最後被羌帥所擒殺。此外,苻堅還定有一項常受人指責的措施,即將氐人十五萬戶,使宗親率領,散居方鎮。當時即有歌唱道:「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當語誰。」論者認為此舉分散種人,產生了削弱國力的後果。二是注意到苻堅的亂性。苻堅厚待慕容垂,看重其文武兼材,這是對的,然而同時把慕容的段夫人引做情婦,則又與上述目的背道而馳了。後來反叛的慕容沖剛到前秦時,還是個十二歲的俊俏少年。苻堅把慕容沖的姐姐清河公主納入後宮,對她非常寵愛。而且,苻堅對慕容沖又有龍陽之寵,這當然是惡德。當時姐弟倆專寵,引起朝野上下的紛紛議論。長安城流傳的歌謠唱道:「一雌復一雄,雙飛入深宮。」丞相王猛聽到後急忙勸諫苻堅,苻堅這才讓慕容沖離開長安。其後,慕容沖反叛,自立為西燕皇帝,算是惡德的報應。後來,苻堅的亂性愈演愈烈,甚至荒唐到「使宮人與男子裸交於殿前,引群臣臨而觀之」的地步。

  其實上述兩點都不是淝水之戰的敗因。眾所共知,苻堅統治北方的二十多年(約占十六國時期的五分之一),是十六國時期最好的一個階段。苻堅度量寬宏,採取民族綏撫政策,不濫殺被征服民族人民,還儘量禮遇優容他們的統治階層人物。在此同時,他還抑壓氐族不法豪強,重用漢人士族,崇尚儒學。這些措施,對於穩定前秦統治,統一中國北方,促進氐族社會的進步,組織大規模的南進戰爭,無疑都起著重大的作用。至於將本族人分駐要地,從苻堅的角度看來則是一項加強統治的措施,與後來清代八旗駐防並沒有區別,不能用「成則王侯敗則寇」的眼光看待。亂性當然是惡德,亦是歷代帝王的通病。但綜上兩點,至少從淝水之戰之前、之中考察,前秦的力量是統一而有效的,羌和鮮卑均臣服苻堅。戰鬥中苻堅身中流矢,逃到淮北,身邊只有千餘騎兵。當時,只有慕容垂一軍三萬人沒有潰散。苻堅投到他的營里,慕容垂念苻昔日的恩惠,不聽子侄輩請求趁機殺苻自立的建議,把全軍交還給苻指揮。至於羌和鮮卑的反叛都是淝水之戰以後的事。換言之,因淝水之戰失敗,苻堅一蹶不振,羌和鮮卑才反叛。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還有不少人認為,淝水之戰失敗的主因是苻堅兵力分散,軍事調度失誤。誠然,苻堅南進之軍有前後脫節之弊。苻堅發全國之兵南進,全軍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聲勢極為浩大。九月,苻堅到了項城(今河南沈丘),涼州的兵才到咸陽,幽、冀二州的兵才到彭城,只有陽平公苻融的部隊三十萬人到了潁口,即潁水進入淮河之口,在今安徽潁上縣東南。參加淝水之戰的秦軍,實際上只有苻融軍,約當全軍的三分之一。其餘或在遙遠的後方,或在沒有積極行動的西線。這當然是一個失誤,但是也不是戰爭失利的主因。試想:苻融軍三十萬,而謝石、謝玄軍才八萬,軍事對峙中秦軍仍占絕對優勢。

  那麼,導致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崩潰的主因是什麼呢?我以為是以下兩個看似甚微的因素。就是這些「小因」釀成大禍,「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一是秉寬容之性,偶爾用人不當,以致犯了致命的錯誤。苻堅自幼誦讀儒家經典,嚮慕聖賢,因此他待人寬容。苻堅即前秦王位後,王猛勸他殺掉苻生的五個兄弟,但苻堅不聽,反將他們封為公爵。晉太和二年,諸苻果然一齊造反,苻堅擊斬苻雙、苻武、苻柳,最後擒獲了苻廋,責令其自殺,卻赦免了其子。行事留有餘地,這是他為人寬厚之處。

  太和四年,前燕慕容垂來降,苻堅高興地親自到郊外迎接。王猛說慕容垂是龍虎般人物,不如趁早除之。苻堅哈哈一笑說:「我正招攬各路英雄,準備廓清四海,為什麼要殺他們呢?況且我已經接納了他們,怎能自食其言呢?」

  他沒有採納王猛的意見,反而任命慕容垂為冠軍將軍,對慕容垂的親屬也都給以優厚的待遇。等到滅燕後,對慕容暐和燕的后妃、王公、百官都不斬殺,只令其遷居長安。

  前秦圍攻襄陽,從太元三年(378)四月打到四年二月,達十個月之久,戰鬥十分慘烈。東晉襄陽守將朱序的母親韓氏親自上城巡視,見西北角不很堅固,就率領一百多個婢女及城中婦女在裡面加築新城,後來果然靠新城才守得這樣長久。襄陽人因而都把這座新城叫作夫人城。最後,督護李伯護降秦做內應,秦軍才打破襄陽,擒獲朱序。苻堅最恨不忠之臣,他殺死李伯護,用朱序做度支尚書。苻堅重用被俘之人,而且盲目信任,實在是很不明智的寬宏。後來兩軍對峙時,又讓朱序去晉營勸降,則更是犯了兵家大忌。就是這個朱序,「身在曹營心在漢」,將重要的軍事情報告訴了晉軍,又在臨陣時製造混亂,最後還是回到了東晉的懷抱。朱序在淝水之戰中是一粒重要的棋子,幾乎左右勝利,而這枚棋子不是謝安所投,恰恰是苻堅自己「誤投一子」。

  二是臨陣應變失之大意。前文已分析,即使與後軍脫節,以三十萬之師對付八萬軍隊,應該還是穩操勝券的。但兩軍隔淝水列陣,謝玄要求秦軍略為後移,讓晉軍渡河決戰,而苻堅允許,打算讓晉軍渡到半途,用鐵騎摧擊。此計本來不錯,半渡而擊之,歷史上用這個策略取勝的戰例很多。問題是這是臨時決定,而不是既定方針,「時間差」讓三十萬大軍前後混亂,加上內部有奸細(朱序等)搗亂,中間、後面的隊伍誤信謠傳,狂逃急奔,亂作一團。加上北府兵快速渡河以後,「置之絕地而後生」,如猛虎般撲殺上來,狂追三十里,前秦軍全線潰亂,苻融戰死,苻堅也帶箭而逃歸。阻擊渡河戰役的失敗,結果卻是整個軍事系統的土崩瓦解。這也不是謝安的「神算」,而只能歸咎於苻堅自己的疏於細節。

  此外,對主將苻融的任用也不適當。苻融雖然忠於苻堅,而且文采出眾,但軍事經驗欠缺,沒有指揮過前秦「平燕定蜀,擒代吞涼」幾個大戰役中的任何一役,淝水之戰充分暴露了前秦主將的無能。當然,前面所敘兩點是苻堅的主要敗因。

  淝水之戰後,北方大亂,相繼出現了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加上西燕和前秦,同時並存著六七個小國。太元十年(385)戰敗且受傷的苻堅帶幾百名騎兵與張夫人出奔到五將山(今岐山縣東北),被後秦姚萇所擒。八月,姚萇派人將他縊殺,張夫人自殺。苻堅時年四十八歲,他與東晉謝安死在同一個月里,可謂巧合。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