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Pt 鉑 小銀

2024-10-02 07:45:28 作者: [英] 凱薩琳·哈卡普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鉑元素都不被重視。它有個名字叫「小銀」,反映出它卑賤的地位。如果淘金者在淘金盆里發現了鉑金塊,就會扔到河的最深處,不讓它繼續添麻煩。在南美洲,當發現鉑污染了礦床時,金礦就被廢棄了。誰能想到,如今情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鉑一開始就誤入歧途,至少對歐洲人來說是這樣。西班牙人在南美洲發現了大量的金礦,但金礦經常被另一種金屬污染。這種金屬看起來像銀,因此西班牙語裡的「plata」就是銀的意思。它很重,很難加工,而且會妨礙更有價值的黃金的開採,所以在「plata」後加上「ina」(意為「小」)。西班牙語中「platina(鉑)」就由此而來。

  鉑給痴迷黃金的西班牙人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它或多或少被當成廢物扔掉了。但一些人的麻煩往往會成為另一些人的機會——鉑的密度與黃金非常相似,因此被用來摻在黃金里製造假金幣。於是西班牙貨幣因假幣泛濫而貶值,西班牙當局非常憤怒,下令將所有假幣沉入海底。這對鉑來說不是一個好的開始,而且口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沒有發生好轉。

  大約在1750年,鉑被當作一種稀奇的物品傳入歐洲,沒人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些堅硬的金屬塊。此時,法國化學家皮埃爾·沙巴諾正在尋找一種具有延展性的金屬材料,他逐漸將鉑從各種自然存在的雜質中分離出來,原來正是這些雜質讓鉑變得難以處理。分離過程非常煎熬,有一次沙巴諾打碎了他所有的實驗設備,怒吼道:「再也別想讓我碰那些該死的金屬了!」三個月後,他展示出一個10厘米(4英寸)高的立方體純鉑,而且具有很好的延展性。純鉑鑄錠被呈現在歐洲貴族面前,他們因鉑與白銀的相似性而對它著迷,並被它難以置信的重量所震驚。

  事實上,鉑比銀更不容易褪色,而且更便宜,這使它立刻成為工藝品貴金屬的替代材料。但鉑在金匠面前卻很頑強,熔化鉑需要超過2000攝氏度的高溫,這已經遠遠超出了炭火的溫度範圍。它還比銀堅硬很多,所以不容易造型或雕刻。

  對於南美洲的土著居民來說,這一切都不會讓他們驚訝,他們在歐洲人到來至少兩千年前就知道鉑了。他們很清楚鉑很難被加工,但用它來做裝飾品是有可能的,他們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找到了處理這種不合作金屬的辦法,並將其製成珠寶。人們認為他們掌握了一種叫作「燒結」的工藝——將小塊的鉑和黃金混在一起加熱,它們慢慢熔化並融合成一塊合金,再將合金反覆錘打和加熱,再去除黃金,就得到了純鉑的製件。歐洲科學家後來獨立摸索出處理鉑的工藝,但這是很艱苦的工作,也沒有什麼實際收益。然而,正是這種強度和硬度最終拯救了鉑。

  19世紀末,路易斯·卡地亞決定,只要有可能,他就使用鉑金代替白銀和黃金來製作自家廣受歡迎的首飾[1]。鑲嵌在首飾上的寶石會被黃金的貴氣搶去風頭;白銀可以更好地展示寶石的顏色,但最終會失去光澤。而且這兩種金屬都比較軟,所以需要用笨重的底座來固定寶石。鉑是一個完美的選擇,這種堅固的金屬可以製成微小但穩固的支架。它白色而柔和的光澤不會減弱,將寶石的光彩襯托得淋漓盡致。

  鉑的期貨價格在整個20世紀都在上漲,主要歸因於它在珠寶首飾中的應用。漸漸地,它和階層、品位聯繫在一起。20世紀30年代,當簡·哈洛[2]把頭髮染成白金色時,它成了流行時尚的一部分。當金卡、金唱片變得司空見慣的時候,人們開始四處尋找一種更能夠代表財富和聲望的元素,他們碰上了鉑。起初不被看好的鉑最終還是逆襲成功!

  本書首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1] 卡地亞(Cartier),法國著名的奢華珠寶、鐘錶製造商,於1847年由路易斯·卡地亞在巴黎創立。

  [2] 簡·哈洛是20世紀早期的一位美國女演員,以飾演「壞女孩」角色而聞名。她曾將自己的頭髮漂白,有「白金金髮女郎」的綽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