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08 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相當於今天多少錢(人民幣)?

08 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相當於今天多少錢(人民幣)?

2024-10-02 07:38:46 作者: 豆子

  明清小說里,官人動不動就拿出數兩、數十兩銀錢打發下人,窮人卻只拿三文錢買饅頭,讓人們很疑惑: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折合現在多少錢(人民幣)?民國時期一個大洋等於現在的多少錢呢?

  以往的研究中,要麼將銀兩折合當時的米價,要麼折合日用品價格,有的折合官員工資,換算起來非常麻煩,給人一種雲裡霧裡的感覺。況且這樣換算也是不對的。譬如,對於民國時期的收入研究,許多人列舉校長一月工資多少錢,教育部部長一月多少錢,縣長一月多少錢,教職工一月多少錢。完全忽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此類教職工作的極度稀缺性。

  古時,米價動盪不定,其他物價,因為生產、物流與現今有著本質的不同,也不能得出靠譜的結論。

  我的意見是,在評價古代物價時,絕對不能脫離群眾,只參考民間上層收入,如巡撫、縣令、山長、舉子來做定奪,也不能僅靠物價衡量。

  我在閱讀古書時,會用到一個非常簡單粗暴,但是直接有效的方法,即古時城鎮底層工人、百姓勉強維持溫飽的月入(銀兩、文錢、布帛、銀圓)=現如今城鎮底層工人、百姓勉強維持溫飽的月入(人民幣)。

  依據這一點,我們甚至能算出任意兩個時代、兩個地方的物價,並分析它們給人的感覺上的不同。

  

  譬如動盪年代,一斗米的價格從50文變成了500文,而工人一天的收入和以前一樣,都是30文,則證明當時的物價水平下,是糧食價格飆升,而不是工價太低。

  又如,一名阿富汗員工的工資約為4500阿富汗尼,煤炭的價格卻是一噸14 000阿富汗尼,一袋一百斤的麵粉2400阿富汗尼,一桶14升的食用油1800阿富汗尼。對生活在2020年的中國老百姓來說,感官上,其實就是一噸煤居然要20 000元,一袋麵粉居然要3000多元,一桶油2000多元人民幣。對比之下,中國14升食用油也就200多元,一百斤麵粉500元。阿富汗百姓在戰後之窮困潦倒,連高級職員都買不起取暖用的煤炭,當地物價之高也就可想而知了。

  民國初年,清華外教狄登邁調查了北京普通居民的收入。其中1918年,北京最底層居民的收入是1.66大洋/月。與之相比的是北京段公館中的用人,還有在工地幹活的工人、飯店的夥計,月入約合2個大洋。

  於是,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1918年的2個大洋,約等於2017年的3000元,即1個大洋等於1500元。

  但如果用米價折合,得出來的結論卻是一個大洋等於如今的300元左右,用肉價算,則為800元。顯然這樣換算出來的結果是不對的,得出的結論也很離譜。要知道,民國時期的北京,兩塊大洋能請一桌大席,並不真的意味著只用幾百塊就能請一桌,那一桌大席的價格,實則等於社會底層職員一月的薪水,放現在來講就是幾千塊。

  底層職員的薪水,全國及各地均有統計。我們應選取同級別內較低收入者(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生產製造有關人員中的較低收入者)的收入眾數,而不是按平均數去算。

  20世紀末,中國的農業快速進入了機械化時代,人們所付出的勞動和花銷相較於以前為少,畝產卻數倍於前。古今各種肉禽、肉豬的養殖規模,也同樣不能相提並論。較為恆定的,只有底層勞動者的勞動價值。因此,只要找出當時普遍的工價,與現代的工價一對比,就能得出一個相對靠譜的結論。也能反過來檢驗當時某樣東西的貴賤,以及給人具體的觀感。

  民國初年,800銀圓可以買北京的一套房,合2017年人民幣120餘萬元。魯迅買幾百平的宅院花了3765塊大洋,約合2017年的560萬元人民幣(並非有些人說的45萬元人民幣)。這說明當時北京的房子並不便宜。

  以此類推,貨幣價值未曾劇烈動盪過的1925年前的民國,1塊大洋約等於1930年的8塊大洋,1980年的15元,1990年的50元,2000年的350元,2010年的900元,2017年的1500元。

  有不少人懷念20世紀80年代的物價,說當時的排骨才6毛錢一斤,肉餅5分錢一個。這是典型的以為用現在的金錢就能購買以前的物品的想法。實際上,對當時的普通百姓來說,這些東西真不算便宜。底層工人一月收入才多少錢呢?當時肉餅的價值,其實等於現在的5塊錢,一斤排骨等於現在的60塊。下一次館子,吃頓好的所需要的3塊錢,實際上等於現今的300塊。對工薪階層來說,也還是有點肉疼的。

  同樣地,用底層工人、縣民的月入與現今的比例,可以直接得出一個東西到底貴不貴的結論。

  舉例來說,清代某些時期,某地縣民、小工的月錢大略為一兩四錢,也有才得八錢的。而京城及其他重要城市的僕役、雜工、服務人員,月錢為二兩,《紅樓夢》里的比較熟練的丫鬟也是這個收入。這就是說,古人月入二兩銀,事實上等於1980年的30塊錢,2000年的700塊錢,2017年的3000塊錢。

  康熙年間,一些地方的肉價維持在三分錢左右,即一斤(590克)0.03兩白銀。根據底層月入換算,則等於2017年的38塊錢。說明康熙年間民間豬肉價格較低,可這個價格,即便是對現代城裡的普通居民來說也有點高,近年來豬肉價格最高時也沒太超過這個數。

  一斤豬肉一般在十幾塊,2020年,我在北京生活,由於疫情影響外加生豬存欄量減少等因素,使得豬肉價格變成了33元一斤。此時就聽到北京大媽叫苦不迭,說也就買一丁點,放菜里嘗嘗肉味,並捨不得多買。更不要說如果漲到38元會怎樣了。

  鹽,在古代的製作、運輸,都比現在費勁很多,且是專賣的。清朝末年和中華民國時期,一些內陸地區鹽的價格大略為每斤五分錢,也就是0.05兩,合2018年的75元。生活在現代的你,敢想像一斤鹽要75塊錢嗎?是不是有點離譜呢?

  其實不離譜。

  這種並不算離譜的狀況,從古時一直持續到民國初年。朝廷本身就是用鹽開稅的,鹽本來就是高價物品,加上山區運輸困難,內地用鹽就更加困難了。

  至於北宋底層的百姓,日入100文,月入3000文(3貫)。待遇中等的士兵,平均一天能拿130文。城裡的小吃每份15文,也就是現在的15塊錢左右,這是雞雜湯的價格。而蔬菜造齏每碗10文,也就是現在的10塊錢左右。這說明宋代社會繁榮的時候,民間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確實較好,大家比較能買得起東西。

  明清時,民工的日收入因為行市的不同,最低可以到30文,高的到200文。清朝,民間常用銅錢結算,1000文折合一兩。後來文錢貶值,一兩銀子兌一千七八百文。工人收入看似也在上漲,但卻是真的在上漲嗎?其實只是因為對外賠款太多,且必須用白銀結算,銅錢相較於白銀,漸漸變得不值錢了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對比時我們用的是城鎮工價,沒用農民的收入。這是因為農民作為最為辛勞的群體,收入是很難有保障的。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城鎮工人月入30元,農民年入才60元,合一個月5元錢,也就相當於現在月入500元,且是普遍現象。農民需要干更多活,變賣剩餘糧食,換個幾十塊錢,再去換取相較昂貴的工業產品,此謂之「剪刀差」,實際上是由農村補貼城市。

  古時農民與市民的生活水平差別更大,收入如此之低,消費如此之高,農民生活上的艱難可想而知。對他們來說,所謂豬肉一斤3分錢,在現今城市普通職工看來,就是一斤150塊。豬肉價格對農民來說貴到這種程度,他們一年到頭捨不得吃一回肉,也就可以理解了。

  當今社會與古代社會,普通人日常花銷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工業、科技產品上。以前幾十塊、數百塊的東西,現如今幾塊、十幾塊,曾經昂貴的必需品,如今變得便宜易得。科技使人類的生活質量產生了飛躍,為人們提供了無限可能。社會的穩定,也為人們提供了足夠的保障,使人們免於飢餓和恐懼。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