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賣炭翁伐薪燒炭,收入微薄,為什麼不開店賣東西呢?
2024-10-02 07:38:49
作者: 豆子
萬曆三十四年(1606)的夏天,一個自稱有精神病的農民,手持一根木棍,徑直闖入了東宮。
皇宮乃禁城,守備森嚴,可一路上竟無人阻攔。他拿著木棍,走過護城河,進入東華門,抵達東宮門口,才被兩個老太監攔住。
老太監問他是幹什麼的,他不說話,竟直接將太監打翻,闊步踏上台階,闖了進去。宮裡頭的管事太監見來了個歹徒,驚呼之下,才有七八個聞訊趕來的老太監把人給控制住了。
宮人經過審訊得知,此人是京城附近薊州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名叫張差。他之所以闖宮,是受人唆使,要殺死住在東宮裡的太子。指派他殺太子的是誰,據說查無實證。實際正是鄭貴妃手底下的太監龐保、劉成。鄭貴妃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儲君,而殺死現在的儲君,她的兒子就能上位了。鄭貴妃深受皇帝寵愛,財力雄厚,出手闊綽,不知道給龐保、劉成撥了多少經費,然而到了最後,兩名公公許給張差的,卻只有三十多畝地和一頓飯。
事情最終以張差、龐保、劉成被殺而結束,主謀鄭貴妃卻因為皇帝保護毫髮無損。然而,這件事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思考。
歷代的君主為了穩固統治,都會極力地防止土地兼併。然而帝王是與大地主、士紳合作治理國家的,只要風頭一過,兼併照舊進行。財富往極少數人身上集中,百姓就只能喝西北風,張差就是個喝西北風的。
對帝國晚期的百姓來說,種地的辛苦姑且不論,最悽慘的是混到最後居然沒有地。因此,有地可種已經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了。
張差就是典型的失地農民,因為沒了地,只好上山砍柴拉到京城賣。有一天,他挑著柴火,被太監李自強、李萬倉攔住,逼著他以低價出售柴火。他不樂意,兩太監也「豪爽」,索性不要了,直接放了一把火把柴給燒了。
張差殺太子無果,被抓後謊稱投訴無門,才到東宮鬧事。但實際上,他是不得已忍下了這口惡氣,柴沒了,還是要繼續賣力賺錢,最終跑到皇家的鐵瓦殿工程出力。他力氣大,因此被龐老公(龐保)認識。還被龐老公的一頓飯騙去,相信只要完成殺太子的任務,就能拿到屬於自己的幾十畝地。
土地兼併,就是這樣讓一個愣頭愣腦的失地農民「喪心病狂」,竟膽敢闖宮殺太子。
本書首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土地兼併所引發的災難不止這些。
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皇宮的守衛已經很虛弱了,尤其是不受待見的東宮,之所以農民張差闖宮時連個像樣的守衛都沒有,原因也在這裡。
經濟持續低迷的時候,國家給工資的工作,就是最像樣的差事。人人爭著去做,成為編內人員,哪怕是太監也行。有的靠實力通過考核,有的則通過各種途徑,歷經層層篩選獲得職務,不過多數人還是走後門進去的。太監入職的門檻極低,內部競爭非常激烈。努力當了主事太監的人,實際上也並不願意多做事。拼命擠上來,是為了更好地「躺平」。
因此,整個社會都出現了奇怪的現象——不僅各級各地的官吏希望領錢而不做事,各軍屯衛所的大小官兵,都想吃空餉,連太監也是這麼想的。
一些年輕的太監,占著主要位置,領著不錯的餉銀,貪墨不少的銀子。其他人只能餓著,這幫占據了位置的太監則能偷懶就偷懶,索性不上班,跑到外面狐假虎威,大肆斂財。只留下一幫尚有帝國強盛時期遺風,且跑不太動的老太監在宮裡老實度日。
抓住張差的老太監就是這樣的,他們的年紀都超過了60歲。
我們都知道白居易的《賣炭翁》,寫唐朝宮市之弊。黃衣使者白衫兒,正是內宮中使,也就是宦官,後來被稱作太監。其實與明代60歲以下的太監差不多,這幫人實際上吃空餉,不上班,卻經常「辦公」。他們遊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肆意敲詐商販和百姓。這名唐朝的賣炭翁,也和明朝的張差一樣,是失了地的農民,只好砍柴燒炭,到城市出賣。
他「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天氣還有點暖和,炭很便宜,心想著再冷一些就好了。結果卻被兩個騎著高頭大馬的太監發現,當場宣讀詔書,說皇帝要買他的炭。
實際上就是太監借著宮市的名義明搶,搶來貨物以後再倒賣或真的充公,充公的貨物按市價計費,錢財中飽私囊。一車炭1000多斤,他們就給了賣炭翁半匹紅紗一丈綾。這相當於有人相中了你的手機,決定收走,給了你5塊錢做補償。
這種近乎搶劫的貿易,嚴重地干擾了市場秩序。為了躲他們,商戶「皆匿名深居」。後來他們連賣燒餅的都不放過,強征人家的燒餅。所以,一有人喊「中使來了」,人們便如臨大敵,立即關門歇業。
賣炭翁失去了土地,最基本的固定收入都沒了,賣的炭又被人搶,連這點生意都做不成了,只好開始要飯。久而久之,賣炭翁就成了流蕩在社會上的失業人口,也就是流民,未來起義軍的主力。
我們知道,古時有一半的時間是太平年代,這其中又有一半時間處於太平盛世,商品經濟極為發達。
橋門市井,萬般買賣皆有。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僅六月間,汴梁街上的小吃,就有大小米水飯、炙肉、乾脯、萵苣筍、芥辣瓜兒、義塘甜瓜、衛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鵝梨、金杏、小瑤李子、紅菱、沙角兒、藥木瓜、水木瓜、冰雪、閔水荔枝膏等,通常在街邊販售,擺在床凳上,上有青布傘遮陽。另有沙糖菉豆、水晶皂兒、黃冷糰子、雞頭穰、冰雪、細料餶飿兒、麻飲雞皮、細索涼粉、素簽、成串熟林檎、脂麻糰子、江豆栗兒、羊肉小饅頭、龜兒沙餡之類五花八門的美食,種類絕對不比現在的小吃街上的少。其餘商品,也都擺得琳琅滿目。
為什麼賣炭翁不做這樣的工作呢?
因為他們身處不同的時代。
很多時候,城市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城市中所謂的「小本買賣」,實際上也是有本的,需要付出房租與物料。一月之內,少則數百文,多則數千文甚至幾十千文。做這些買賣的,一般是城鎮裡有些本錢的市民,而非破產農民。而即便是做這些買賣的市民,日子也並不是很好過,時常要擔心「宮市」,或者大兵橫征餉銀。
上級部門的安逸與腐敗,與普通百姓的困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方面,有人占據著位置就是不幹活,山珍海味放到腐臭;另一方面,有人沿街要飯,餓死途中。
普通百姓的手裡是沒有錢的,他們的消費行為就變得十分謹慎。原先百姓會購買五花八門的享樂型商品,現在轉為只購買生活必需品。而炭,就是生活必需品。在所有人的消費都變得謹慎時,享樂型商品很難盈利,漸漸地相關生意就做不動了。可冬季人們還是要取暖的,這就給了賣炭翁補貼家用的機會。
賣炭翁看似腦筋不靈,實則選擇了一條別無他法的正確道路。只是,這正確的路,卻依然有可能被人粗暴地打斷。
幾乎無可阻止的土地兼併與財富集中,使整個明帝國系統幾近癱瘓,只等或內或外的致命一擊,完成財富與地位的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