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06 城破後為什麼會選擇屠城?投降和被俘的百姓結局如何?

06 城破後為什麼會選擇屠城?投降和被俘的百姓結局如何?

2024-10-02 07:38:40 作者: 豆子

  梁襄王(又稱魏襄王)是先秦時期魏國的守成之君,只是模樣給人很猥瑣的感覺,並不像一個君主該有的樣子。他在位時,列強環伺,西有大秦,南有大楚,東有宋、齊,兩翼是韓國,兼有數個小國。

  可就是這樣一個「望之不似人君」的君主,猥瑣經營20餘年,竟使魏國的版圖有增無減,向南擴充了不少。

  梁襄王採取的生存策略,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苟」。當時的魏國,就和近代的義大利一樣,雖然戰力稀鬆,卻因為策略得當使得國運風生水起。強國欺負人,它便跟在強國後面。

  梁襄王本身又是一副傻子的模樣,使周邊列強誤以為他是個完全沒有威脅的人,對他充滿了鄙夷。可實際上他也是有雄心壯志的,譬如他曾當面向孟子請教「天下如何能平定」的問題。冷場很久,卒然問話,把孟子嚇了一跳。

  孟子說:「定於一(要統一)。」

  梁王又問:「誰能統一?」

  孟子回答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顯然,短期內看,孟子的論斷和事實嚴重不符。諸侯國爭霸的最終勝利者,正是以殺人見長的秦。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秦以強大的動員能力和作戰能力橫掃六合。伊闕之戰,斬首24萬;華陽之戰,斬首15萬;長平之戰,坑殺45萬降卒。滅國時的其他殺戮更是不計其數,終於使得「六王畢,四海一」,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這還叫「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嗎?恰恰是反過來的,「嗜好殺人者能一之」。

  然而,「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似乎是指更為宏偉的目標,而不在於數戰、一世的短暫得失。

  秦軍殺人太多,統一天下成功後法令持續嚴苛,執行上層層加碼,對六國遺民也沒有什麼善意,獲得了「暴秦」的稱號,引起各國強烈反感。秦國起兵的名義,是各國或多或少都有對不住它的地方(當然最主要還是秦國對不住各國)。然而楚國卻是相當無辜的,即便秦王設計讓楚懷王赴約吃席。楚懷王明知有詐,也還是去了,最終果然死在了秦國。

  國君無罪而受辱,讓楚國人破釜沉舟,同仇敵愾。

  楚霸王項羽,為人仗義,講究私人情誼,可也非常殘暴,幾乎完全不體恤百姓。招降章邯後,他一舉坑殺了秦國20萬降兵,進軍關中。當時劉邦已經占領了咸陽,他並沒有聽從謀士范增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了這個心腹之患,反而在事後對咸陽百姓進行了屠殺,還殺了秦王子嬰,焚燒了秦國的宮殿。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正是劉邦,這個人平日裡貪財好色,但入關後卻一反常態,「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這意味著什麼呢?在范增看來,「其志不在小」,而在「大」。本應殺人如麻的統帥,不去殺人,反而安民,意味著這個人開始重視民心了,要文治了。證明他已經將關中百姓視作自己的子民了。態度的轉變,其實就是策略的轉變。劉邦的思維是清晰的,他明白自己現在必須要從一個肆意殺戮的軍閥變成有「天子之氣」的仁君,現在樹立威望,是在為未來做打算。

  然而項羽不管那些,依然選擇了血腥屠城。如此幾番,各地官紳士民到底會歡迎誰呢?

  自然是劉邦。

  漢朝是在劉邦實施仁政的基礎上建立的,但後世的許多朝代,卻依然是通過血腥殺戮取得土地,這或許情有可原。只不過,人們很容易忽略「屠城」策略與「立朝」策略的時間節點。

  通常,大混亂時期往往伴隨著血腥殺戮,而統治者一旦站穩腳跟,就必須扭轉策略開始安民,即便是清軍南下時也是如此的。

  戰爭期間,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數以萬計的兵士需要吃飯,需要發餉。已經占領的區域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決策者就只能將攻城略地與及時的獎賞聯繫在一起,以鼓舞士氣。故而攻破一座對方的城池,就任憑士卒燒殺搶掠。

  屠城的軍隊往往要經過數天的血洗才肯收手,騎著高頭大馬的兵卒按部封鎖街道,逐家敲門要錢,給多給少都可以。但是,很快他們就不滿足於這點收益,演變成了抓人要錢。他們只要遇見人,就索要金錢寶貝,讓人獻上令其滿意的金額,否則就會揮刀砍人。

  《揚州十日記》作者王秀楚家是中產階級,他把錢藏在不同地方。可被敲詐了許多次後也沒錢了,所幸他活到了清軍封刀之日。只是他的家人離散在城中,被殺死了一半。

  在嘉定,清兵每遇見一人,都要拿刀逼迫,大喊「蠻子獻寶」,人們將盤纏全拿出,方才滿意。如果所獻不多,「輒砍三刀」。如此幾次,「至物盡則殺」。因此,依然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在為期一周到十天的屠城中活下來。

  屠城,是士兵自我獎賞的一種手段,某種程度上提高了軍隊作戰積極性。因此,如果將帥發兵不是為了安民,只是要完成攻城的戰略目標,屠城就在所難免。即便是所謂的「王師收復故地」,在朝廷也發布了禁止屠殺令的情況下,有時候依然會出現殺掠,這關乎當時軍隊的號令嚴否。

  普通士兵當然也有心善者,不願意濫殺無辜。但這樣的搶掠,能讓人短時間內發家致富,萬倍的利益使人瘋狂,多數士兵開始隨波逐流。事後,官與兵往往都對這段歷史諱莫如深。

  屠城如果是既定策略,那麼城中的居民不管是因恐懼而示好,還是頑抗到底,都不能免於屠戮。

  當時,王秀楚和鄰里們商議組成一支「喜迎王師(清軍)」啦啦隊,表示臣服,但這招並不管用。民間自然也有英勇抗爭者,如秀才高孝纘、王士琇、王纘、王績、王續,武生戴之藩,醫生陳天拔,畫家陸愉義,市民馮應昌,船夫徐某,等等。至於婦女,總不免被逼淫,不少都在混亂中死掉了。

  居民財產被搜刮殆盡,已經沒有可榨取的資源了,新朝的文官就會就任。這時候,清朝已經將揚州納入了統治範圍,便不允許士兵再有那樣殘暴的行徑了。只是,各地官員漠視百姓利益,引起了百姓激烈的反抗,治理地方花銷更大。這使統治者意識到應當緩和與百姓的關係,而不是一味鎮壓,為此頒布了一系列利民的法令。

  戰亂時,許多人機智地躲進了深山裡,在高崗積蓄大量糧食,設置堅固的堡壘,保全了性命。但因為所在地人跡罕至,所以經濟不好,安居者的後代難免生活在貧困中。

  近來國家實施遷居工程,很多人對此感到困惑,為什麼深山裡會有村莊?為什麼這幫人會選擇生活在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他們怎麼不生活在城裡?幾十年的和平,就讓人有這樣的困惑,可見和平是來之不易的,這更提醒我們應當珍惜當下的生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