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04 武將關羽怎麼會成了財神?

04 武將關羽怎麼會成了財神?

2024-10-02 07:38:34 作者: 豆子

  隋唐時,關羽還不像後來那樣受到人們的普遍崇拜,只是荊州附近地區性的小神。直至北宋,他才發展為整個江淮地區的神祇。

  北宋末年,隨著大量文學作品與道教、佛教經典對關公故事的再創作,這位生前勇猛仗義、威武不屈的將軍,逐漸成了代表精忠義勇的大神。到了明代,經歷代皇帝的加封及民間小說的重新創作,尤其是《三國演義》的描寫,武將關羽終於演化為了婦孺皆知的關二爺。

  他強大的武力,以及忠勇仁義的性格,讓人們欽佩不已。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凡中華文明影響到的地方,「有井水處皆廟祀之」。他威名赫赫,「載之史傳,誦之童叟,真與天地同悠久,日月共昭揭」,成了中華大地上數一數二確有其人的偶像。

  人們不禁疑惑,關羽明明是武聖,為何後來又變成財神了呢?

  關羽起初確實與財神沒有關係,宋代的時候,他還是人們的守護神,在香火最盛的明代,也只是道教中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是降伏作祟的魔鬼妖孽的天尊。

  然而有趣的是,正在此時,影響中國數百年的商人團體——晉商——崛起了。

  「晉」是山西的簡稱,晉商的崛起,得益於明代以來山西特殊的政治環境與地理條件。隆慶開關以前,海禁嚴格,陸地上為了保障邊境安全,在北疆修築長城。但人們畢竟有貿易的需要,駐紮在邊疆的大量軍人也需要糧草、商品供應。於是,山西便以其獨到的地理優勢,擔任了貿易窗口的角色。它三面環山,向南直通關中平原,東口對接京城,東南直往中原,西面有殺虎口(西口),東面是張家口,既是為衛所軍人輸送大量糧餉的通道,也是與蒙古交流的最佳地點。

  由於從山東往邊關運送糧草耗資太大,朝廷實行了「開中」政策。這個政策很有趣,讓商人到處收購糧食,只需要將糧食交到大同倉或者太原倉,就給商人相應的鹽引。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中國古時實行鹽鐵專賣制度,拿到鹽引的商人,就是朝廷許可的經銷商。別看現在鹽價挺便宜的,在古時可不算便宜。一些少鹽的地方,一斤食鹽大略相當於中等收入者一天的工錢。但人們日常生活中又離不開這東西,所以賣鹽是有利可圖的。只是,這要求晉商們要到江淮地區去取鹽,然後再到分好的片區銷售。如此,商人得利的同時,也替朝廷解決了把鹽從產鹽區疏散到各地的大麻煩。

  晉商享受了這樣的便利,自然財運亨通。

  而那些白手起家的小商販,是更值得人們敬佩的。他們有著吃苦耐勞、艱苦樸素、說一不二的精神。為了更好的生活,他們有的連獨輪車都沒有,卻通過手拿、肩挑的方式,硬是走通了數千里的遠路販貨謀利,闖出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到了清代,國內的商品依然要通過山西商人之手運到俄羅斯等地。在塞外強盛了三百年的大商號大盛魁,買賣做到縱橫九千里,創始人也只不過是小小的丹門沁(小貨郎)。

  晉商的生意做到了極致,成了明清時期極為富庶的群體。

  做生意,光憑嘴說是不行的,必須要有信譽保障。晉商就設立了良好的信譽保障體系,打響了聲譽,在群體內部,他們非常重視以義取利的生財之道。

  商人合夥做生意,合伙人叫「夥計」。一個人出本錢,其他人幫忙一起把事情做成。夥計不應有私藏錢貨的行為,如果他們的祖父母或父母做生意虧本欠了錢,被欠錢的人以為人都沒了,不去討要,做子孫的砸鍋賣鐵也要把錢給還上。同為「夥計」,便生死不忘,絕對不會虧待成員的每一分付出。如此,晉商聚集起了更多的「同夥」。團體內,有本錢,沒本錢,「鹹得以為生」。

  這種義氣為先、忠信為本的理念,便以關公崇拜為形式體現出來。

  和其他地方一樣,山西當時的關公崇拜也很興盛,且比其他地方更為熱切。這是因為關羽的老家正是山西鹽湖解州。宋朝時,關羽就被請來守護當地的鹽池。山西老鄉對關羽非常認可,對其所代表的精神也深表贊同。

  晉商崛起後,把買賣做到各地,凡有山西會館的地方,必然有關公的神祇,且要把關公供在最顯要的位置,有時商人還會直接將關帝廟當會館使用。換句話說,山西會館就是關帝廟。

  晉商富庶的名聲,數百年來響徹中國。人們皆以為給晉商帶來財富的正是關二爺,因此,外地人也就將關公視作財神。晉商散布之地,生意人都喜歡拜關公,取意生財有道,不義之財,分文不取。

  關公本就是軍旅出身,明朝衛所制度中的軍戶也都把他當作偶像崇拜。那些義字當先的會道門組織,最講究的也是義氣,想要效仿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故而也把關羽視為偶像。

  就是這樣,原本被視作守護神的三國武將,成了義氣當先、招引財富、大忠大勇的神祇,受到人們的普遍膜拜。

  先秦到漢朝受崇拜的名將那麼多,而關羽崇拜發端於隋朝,距離蜀漢300多年,怎麼就突然有人去崇拜他呢?

  事實上,隋朝以前,關羽也是有人祭拜的。只不過最開始的時候,這樣的祭拜只存在於荊州附近,也不是什么正當崇拜,而是和蔣王一樣的淫祀。《三國演義》中說關羽死後陰魂不散,飄到荊門當陽去索要人頭,被高僧點化,放下了執念。許多讀者認為這個故事很突兀,實際上它反而是最接近真相的。

  關羽畢竟是武將,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荊州又是兵家必爭之地,關羽率兵往來攻略荊州,民眾死傷無算。傳說他死後,化作含恨的冤魂找人索命。大戰之後,瘟疫橫行,死亡率很高,人們相當恐慌,這才開始祭祀關羽。

  魏晉以後,佛教興盛,到了隋朝之前的陳朝,關羽索命的傳說還在荊州附近流傳,且越傳越邪乎,於是被佛教引用,才有了高僧點化關羽的故事。也就在這時候,關羽成了佛教中的伽藍神、守護神,後來更成了佛教和道教共同的神明。

  人們的信念是會訴諸偶像崇拜的,關公從民間淫祀,很快變成了守護神,又從守護神變成財神,被官方所認可。正是歷朝歷代的人們對於誠樸勇毅的人文環境,富足無憂的經濟條件的渴望,擬成了這樣的偶像。因為有這樣的信念,人們一改往日的恐懼,重新審視關羽其人,解讀出了不一樣的精神。

  人們希望成為關羽那樣的人,希望周邊的人也和他一樣永遠值得信賴,希望財運亨通,希望冥冥之中受到他的保護。渴望當然很難成為現實,但人們不約而同地相信,只要曾經有過這樣一個人,那樣的精神便是可以實現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