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唐朝為什麼包容?清代為什麼排外?
2024-10-02 07:38:31
作者: 豆子
初唐至盛唐,於史有載在朝為官的外國人,占到了全體官員的十分之一以上。不僅朝堂上有大量的外國人,民間也是這樣。
唐朝的大城市裡,隨處可見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異國人。這種現象在當時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許多官員認為,防人之心不可無,應當警惕異族。然而,在太宗的支持下,唐朝繼續實施兼容並包的政策。外籍官吏及普通士民得以在長安及長安周遭定居。這樣的政策,也吸引了大量外國人口歸附。
不管是來自東瀛的留學生,還是到長安投附的異國王子,抑或是粟特、大食、波斯、新羅、百濟、呂宋等國的商人,甚至膚色漆黑的崑崙奴,都是唐朝國際化的體現。人民的氣度也變得寬廣,詩人的詩風也很豪邁。
但事實上,並不是唐人寬廣的心胸帶來了局面改變,而是大局改變了國人心態。這種心態寬廣局面,是一系列特殊條件達成後才形成的。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隋朝開始,統治者以武力進取,國際形勢有了重大改變。到了唐初,進取更多,引起了對外政策的變化。
一如唐太宗所說:「靺鞨遠來,蓋突厥已服之故也。」靺鞨是東北的古民族,他們遠來示好,並不是覺得唐朝好,而是眼睜睜看見橫亘北疆萬里之廣的突厥被唐朝制服,所以選擇了臣服。
李世民在年少時,便有著卓爾不凡的眼光。他久經戰陣,見過很大的世面,在中國古代帝王中,他的能力數一數二。正是通過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全方面的征服,唐朝達成了「萬國來朝」的成就,為中國的民族融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然而,在李世民的父親,也就是唐高祖李淵時代,唐朝可不是這樣子的。當時的突厥還很強大,包括王世充、劉黑闥在內的多方勢力,都想盡辦法與突厥聯盟。後來唐朝建國,突厥的頡利可汗持續南下騷擾,唐人苦不堪言,又沒有特別好的解決辦法,一度動了遷都的念頭。
好在李世民等將領用兵如神,最終取得了與頡利簽訂「友好協約」的機會。可強大的突厥並不把這樣沒什麼效力的條約放在眼裡,等李世民即位後,依然不斷南下。李世民派李靖等人出擊,將頡利擊潰並活捉,對突厥造成嚴重打擊,此時已是貞觀四年(630)。
貞觀元年(627)的時候,唐與突厥尚處於巔峰對決的時刻,形勢非常嚴峻。兩國間的間諜多如牛毛,他們混雜在商人、教師、旅行者間,竊取信息和發動輿論的辦法無所不用其極。於是唐朝規定,士民不能隨意越界過關。而此時,住在長安大覺寺的玄奘法師,已和許多僧人一樣,提交了出國申請,但國際形勢如此,他的申請並沒有得到批准。玄奘知道這種情況下自己硬要出國屬於嚴重的違法行為,而他的求經之心不死,於是冒險偷渡。
本來是一直沒有機會的,可當時長安附近鬧了災荒,餓死了人。如果再不許百姓外出,情況只能更糟。時逢李世民登基第一年,他也顧不了那麼多了,下令開放長安城門,允許百姓外出就食。洶湧的人潮一擁而出,其中就有玄奘。他趁著這個機會矇混出關,而和旁人不同的是,別人要麼往南去蜀地,要麼往東去洛陽,只有他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因為是違規越界,沒有過所(通行證),但好在他是社會知名人士,一路上總算有驚無險,又得到了小吏的照顧,終於抵達西方。此去十八年之久,行走十萬多里,他於貞觀十九年(645)回歸長安,受到了李世民的熱烈歡迎。
唐朝對玄奘的態度,就是國力強盛的證據。它並非僅取決於玄奘取經的成功與不成功,而是前後兩個時間,國家的局面和國際的形勢有了本質的區別。
此時的唐朝,已經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國際制霸。李世民早已俘虜了頡利,消滅了東突厥,又擊潰了吐谷渾,攻克了高昌國,設置了安西都護府。文成公主赴吐蕃,與松贊干布和親。又過了幾個月,九姓鐵勒也將率眾投降。兩年後,葉尼塞河上游的黠嘎斯,東北的契丹、奚紛紛前來歸附。使者王玄策出使天竺被搶劫後,率領泥婆羅與吐蕃軍橫掃北印度,俘虜了摩揭陀國王(古印度四大國之一)阿羅那順,回到了長安。
唐朝包容開放的局面,與貞觀到天寶年間國家實力異常雄厚高度相關,當然也與皇帝本身的硬實力有關。失去任何一個條件,國家自然而然地就走向封閉。
唐朝的大好局面持續了一百多年,至天寶十四載(755)末,身兼三鎮節度使的粟特族人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兵變,屬下唐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十五萬軍人造反,長達八年的大亂象,使唐朝實力腰斬。
從那以後,我們就很難看見唐朝的官吏中有外國名字出現了。雖然後來唐朝一度出現了中興局面,甚至在德宗時期耗死了反目成仇的回紇與吐蕃,卻終究難以複製當年的盛況。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衰弱,陸上絲綢之路被回紇和吐蕃卡死,東西貿易一度中斷。可與此同時,令人始料未及的機遇再度出現了。
要知道,商人總是無孔不入的。他們另闢蹊徑,選擇走並沒有各方勢力干涉的海路。於是我們驚奇地發現,自打安史之亂後,陸路貿易衰落,海上貿易卻蓬勃發展起來。尤其是中國東南諸多港口,如廣州、泉州、明州、揚州等大港,吸引了來自印度、波斯、大食及南洋諸國的大批商人前來。到唐末,黃巢攻打到廣州,殺死了近十二萬異國商人,側面證明廣州當時外商之多以及對外商貿的盛況。
宋時,陸上局面依然複雜,這使得海上絲綢之路越發完善。朝廷在沿海設立了許多通商口岸,「南商越賈,高帆巨艫,群行旅集……自泗而東,與潮通而還於海。」到南宋,東南沿海地區的商貿更是前所未有的發達,為偏安的南宋朝廷提供了海量資源。
然而這種繁華的景象,在明朝初年有了改變。這種改變,也是由於國際形勢的突變造成的。
明初,朱元璋實施海面封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海禁」,這是迫不得已的。元末天下大亂的同時,日本也處於相當混亂的時期,內部紛爭不斷。氣候的異常,更是加重了民間經濟的崩潰,出現了大量亡命的流寇。他們有的嘯聚山林,有的則漂洋過海,侵擾鄰近的朝鮮半島及中國東部沿海城市。首先被侵擾的,就是山東和遼東沿海,隨著倭寇實力的增強,禍亂往南又蔓延到浙江等地。
元朝海岸防範很鬆,不行海禁。雖說禁止民間船隻往來,卻歡迎官方的商船往來。然而浩瀚的大洋里,人的行為是沒辦法約束的。日本官船前來,往往攜帶所謂的防身武器。說是防身,實則殺人。倘使遇見中國的船隻,必然要搶掠一番。他們發現搶劫才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等到中國天下大亂時,倭寇便越發猖獗。
朱元璋掃清天下,大量戰爭的失敗者並不甘心成為洪武大帝的階下囚,他們有的被梟首、凌遲,有的被充軍、奴役。成功逃亡的軍閥部眾漂洋過海,占據諸島,成為海上的流寇,出現了名震東洋的海賊王。
這些流寇與明朝為敵,卻與日寇勾結,形成強大的海上勢力,壟斷了海上貿易,儼然一個海外朝廷。因此,明初發布休養生息令時,免不了實施海禁。由官方主持部分通商口岸,但這種貿易約束太嚴,沒有活力。
然而倭寇並沒有因為明朝的嚴加防範而消失,他們遭受重創後沉寂了一段時間,在明朝中期又達到了鼎盛。這是因為日本重新步入了異常混亂的時代,本來就擅長渡海的倭寇,重新開始組團到中國搶劫。因為利益巨大,日本的諸侯積極參與,予以資助,更與來自中國的海賊王汪直勾結,形成了實力雄厚的海盜集團。最終,他們在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打擊下被平定了。
接下來由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統治的日本,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搶倒是不搶了,反而直接發動十幾萬軍隊侵略朝鮮,明朝則進行了抗倭援朝鬥爭。
緊接著,日本迎來了江戶時代,國家進入和平期。而中國正經歷明清易代,局面相當不穩定,於是出現了政令倒掛——日本明確要求對周邊各國,尤其是中國提高戒備。明朝滅亡前夕,他們又接連發布了兩次海禁令,嚴禁日本人前往海外,也不許外國人踏入日本。
清朝建立後,南明政權及鄭成功集團都在東南沿海活動,鄭成功便是當時的海上之王。清廷因為馬上得天下,又不懂海戰,只好既不許居民下海,也不許船隻靠岸,並發布了有史以來最喪心病狂的沿海遷界政策。把幾萬裏海岸線的沿海居民全部遣散到內地,將房屋、學校、醫館全部燒毀剷平,防止大陸居民與鄭氏集團進行貿易,想困死鄭成功。但是,中國的海岸線實在是太長了。東南士民又多懷有念舊的心,屢屢為「反賊」提供糧米油鹽以及鐵器、桅船等物,促使清朝發布了更為嚴苛的禁令。
平三藩、收復台灣後,清朝重新考慮了對外的政策。然而當時正是封建社會登峰造極的時代,朝廷對各種事務防範極嚴,不容一針之罅漏。尤其是乾隆以後,皇帝信奉「祖宗之法不可變」,是先前嚴密制度的切實執行者。他們延續了巨大的思維慣性,即便是開放了部分海禁,也給民間造船製造各種麻煩,本意就是希望百姓最好別出海。百姓即便申請下來造船的許可,也只能造些不中用的小船。
倘使外界環境一成不變,倒也相安無事。奈何世事多變,不可能一直「以不變應萬變」。此時,清朝的統治者們依然做著天朝上國的春秋大夢。西方卻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帶著堅船利炮,轟開了清朝的國門,強行踏入中國領土。人們如夢初醒,意識到此時的中國和西方列強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因為國力衰弱,就連曾經遣使來學的日本國也囂張起來。
為了傾銷商品與鴉片,從中國攫取利益,列強紛紛指責清朝落伍是由於其閉關鎖國,所以要求通商。清廷也因戰事失敗,不得已簽訂了各項通商章程。被迫開啟的交流也是交流,但也伴隨著無盡的恥辱。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漢唐氣度,是以國家和人民實力作為保障的,是以國家強大的軍事、經濟、文化為基礎的。這使得諸國不敢爭鋒,才有了所謂的國際視野。
以李世民為例,他在氣度上當然雄偉廣闊,在國家利益上則寸步不讓,顯得十分謹慎。貞觀年間的唐朝統治者可不是天寶末年李隆基治下那樣的傻白甜,雖然允許外籍人士來唐,但並不允許他們太過自由。外國人既要如實地填寫詳單,供述本國情況、人物和風俗。來的路上也不許與唐朝本地人交流,直至官方准許他們入籍後,方可娶妻生子。但娶了漢人婦女為妻妾的,想要回國就難了,政策規定他們「並不得將還蕃內」。這意味著身為外籍人士,你老老實實當唐朝人,為國添丁是可以的,可是想要帶唐朝人走,卻是萬萬不能的。這其實就是唐朝的「搶人大戰」。
清朝則不同,它在內憂外患之際,採取的是極度緊縮的政策,最終被人強制打開國門。
在足球聯賽中,如果一支球隊一騎絕塵,那麼各隊球迷之間是沒有多大仇恨的,頂多說兩句閒話,酸一酸最強的隊伍。此時,最強隊與最弱隊踢一場無關緊要的比賽,如果踢出個7∶0,強隊球迷甚至會為弱隊的精彩配合加油,球進了還會送出掌聲。但是,如果出現兩強爭首的局面,那麼兩隊的球迷一定會相互攻擊。不管此前兩隊的關係有多好,都是如此。
這很好地反映了超級強國對弱國的寬容,以及強國之間緊張對壘的局面。國家關係與國家當時的情況、國際環境,以及官民心態息息相關。究竟是實施開放政策,還是單邊主義,都是出於利益的考量。
盛唐與大清對外的兩個態度,當然是實力使然。但態度也會影響政策,政策的不同會導致實力的不同,兩者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