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被古代厲害人物推崇的為人處世經典有哪些?
2024-10-02 07:38:28
作者: 豆子
萬曆四十八年(1620),浮沉官場數十年的官員洪應明決定隱退。
在縱情山水的日子裡,他將一生所學及居官時思考、採擷的人生感悟編成了一本名叫《菜根譚》的書。
此書看似是明朝人的心靈雞湯,實則遠不止如此。它融會貫通了儒、釋、道三家學說,沉穩而不失瀟灑,真誠而又豁達,令人內心寧靜,對浮躁的社會、焦慮的人,有著莫大的幫助。
明朝的出版業相當發達,《菜根譚》剛出來的時候,還是很有影響力的。只是當時明朝已經走向了滅亡,戰火焚毀了大量的書籍,也使這樣一本奇作被人遺忘在了角落。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直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藏書甚多的遂初堂主人路過一座古剎,想從中尋找到一些值得再版的古書。在殘經敗卷中,他猛然看到了已經散亂的《菜根譚》。書的序可能是以前的書商寫的,文辭粗糙。可翻閱書本的內容後,他驚喜萬分,認定這就是他要找的「身心性命之學」,是一部足以改變許多人命運的作品!
於是他趕忙把殘卷帶回書坊,重新校對,繕寫成帙,使《菜根譚》重返人間。《菜根譚》一時洛陽紙貴,不久後更成了人們極為推崇的處世經典。
又過了幾十年的時間,《菜根譚》漂洋過海傳到了日本,被日本書商大量複印。明治維新時期,它成了日本商界人士最為追捧的必讀書。稻盛和夫曾說:「一本《菜根譚》,就足以大大改善個人與企業的命運。」《環球》雜誌則稱:「企業管理有關的書籍千千萬,可從根本上講,都抵不過一本《菜根譚》。」
《菜根譚》乃是入世之人出世後寫下的著作,恬淡而不失熱烈,灑脫但絕不虛空,得到企業家們的追捧也是必然的。
洪應明不過是明末南京一普通官員,卻有如此心得。以中國歷史之浩瀚程度,何以只出現了這樣一部經典呢?
在中國歷史上,類似的經典還有很多。但是典籍往往百不存一,加上那些從一開始就名不見經傳的圖書,可能會千不存一、萬不存一,就連一度十分流行的圖書也是如此。
《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本身只留了一個名字,人們能知道他的一些情況,是因為當年與他有過密切交往的老師、朋友,在作品中偶爾提過他。其中就有個叫袁黃的,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過洪應明的另一本著作《仙佛奇蹤》,並給予了盛讚。
袁黃也是明末官員,農業、水利、兵法、醫學、術數、曆法、儒學、道法、佛法,無所不通,各有相關著作。他也有賑災救人與抗倭援朝的事功,中年的時候,取號了凡,人稱了凡道人,所作《了凡四訓》,被稱作中國勸善第一書。
明清的處世經典,擅長「發明內心」,探索「良知」的學問,給人不少益處。與《菜根譚》同類型的,還有明末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清朝王永彬的《圍爐夜話》。
宋朝以來,引導常人居家處世的書籍也有不少。袁采的《袁氏世范》,對人們如何治理家庭,如何處理自身的問題做出了詳盡的指導。其中有個《處己》篇,教人立身、處世、言行、交遊,以及在無常的世事中,人到底應當如何應對。《治家》篇則涉及與人交易、借人錢財的準則與手段。
明代亦有《溫氏母訓》,是學者溫璜記錄母親教子的語錄。除卻一些具有時代局限性的話,如男女大防、女人不能多識字外,尚有許多非常經典的告誡,如「愚人勿說乖話,薄福人勿說滿話,職業人勿說閒話」「兒子是天生的,不是打成的」等。
而最為經典的家訓書,當數《朱子家訓》與《顏氏家訓》了。
《朱子家訓》的作者並非朱熹,而是朱柏廬,他生活於明末清初,其家訓的多數段落,成了廣為人知的處世格言。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等等。
唯有經歷歲月的洗禮,才能知道其中精妙。
《顏氏家訓》成書於南北朝時期,是著名教育家顏之推的著作,乃是家訓之祖,也是隋唐至宋元時期最著名的處世圖書。它的體例很是特別,用一個個故事或課本上的語錄引發,來講述或淺或深的道理,至今還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顏之推是顏回的後裔,他家教有方,子孫個個都成了才。顏思魯、顏師古、顏勤禮等,皆是鴻儒。五世孫則有顏真卿、顏杲卿等歷史名臣,家訓的傳承必然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漢代以來的大家,多數是讀《大學》來悟道的。不管是各類家訓還是達人所著,根源都在這裡。《大學》乃是《禮記》中的一個篇章,因為十分經典,故而被人擇出來單獨流傳。雖然字數不多,但足以成為古人啟迪心靈的根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是從中而來的。它認為做事情要從「誠意」開始。
所謂誠意,首先是絕對不能自欺欺人。好好色,惡惡臭,都是誠意。這種誠意不是說要讓喜怒形於顏色,而是要做到認知與行動高度統一。一個人不可能極端厭惡惡臭還挨近惡臭,除非他是個逐臭之夫。當一個人的處世哲學與行為出現矛盾,那麼就證明他並不真的有所信仰。
先秦百家中,也有許多經典的處世著作。商鞅與韓非子等法家作品洞察人心,又給出了治理的手段。老子的《道德經》飄逸灑脫清靜無為,孔子的《論語》則講究入世。更早以前,人們的行為與舉止多由《易》來指導。《易》為大道之源,不過言辭太過簡約,讀起來比較費力,需要與長久的實踐相結合。
如今,人們遇到的問題一點也不比古人少,雖有相應的禮節與準則,卻依然缺乏有效的指引。人們經歷一番痛苦,有所感悟,有了幾條人生經驗,殊不知這樣的感悟古人早寫過,也給出了處理的方法。
書中所得的處世方法,當然不如切身體驗教訓深刻。但人的一生其實是很寶貴的,應當把寶貴的時間用來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有些不必要去走的彎路,是沒必要去走的。因此,花一點工夫,閱讀經典的處世作品,就很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