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喪禮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繁文縟節?
2024-10-02 07:38:16
作者: 豆子
中國的舊式喪禮,有非常多的繁文縟節,從老人瀕死,一直到入土為安,都有既定的規則。親人哭天抹淚,披麻戴孝,各自穿著符合遠近親屬法則的服飾,在司儀的指揮下,有序地執行每一項既定的條例。
喪禮歷經數代的簡化,到20世紀末,依然很煩瑣。而古時的喪禮更是煩瑣到無以復加,在司馬光撰寫的《書儀》中,詳細描述了從家人去世到事後料理的所有流程。後世之人,又對這些流程進行了註解,成為宋代以來喪葬流程標準「說明書」,單是這樣的「說明」,就有將近35 000字。
《書儀》中提到,人剛去世時叫「初終」,其中就有許多匪夷所思的規矩。它規定人不能在臥室中過世,要將瀕臨死亡的人移居到正寢(堂屋)。《書儀》還規定了逝者周圍的男男女女具體該怎麼站,要保持怎樣的氛圍。老人剛咽氣的時候,至親先哭,隨後兄弟姐妹才能哭,關係稍遠的親友最後哭。
又有「復」,即民間所說的招魂儀式。它要求親人拿著死者生前經常穿的衣服,面向某個方向招搖,並且大喊:「某某某,回來吧!」對「某某某」的稱呼,也有講究。它或是名字,或是小名,或是姓氏加職位,或字,或號。總之必須是死者最為習慣的日常稱呼,三呼之後,才能執行下一項程序,「死事」。
接下來,依然有數不清的煩瑣程序。如換衣(易服),發訃聞(訃告),沐浴、飯含、襲,銘旌,魂帛,小斂,大斂殯,親戚朋友聞喪,奔喪,飲食,喪次,著裝,祭奠,葬事,刻碑,明器,等等。
在現代人看來,這樣煩瑣的規矩是沒有必要的,不僅浪費了人力、物力,也滋生了諸多社會問題,如攀比奢侈。
喪主摔盆,親人哭跪,全聽著司儀的號令,親人就像提線木偶一樣,完成某些不必要的舉動,哭給里三層外三層的圍觀群眾看,接受人們的評頭論足。如此一番折騰,勞累不堪,最終才讓死者入土為安。
然而,古時喪葬禮儀的形成,是有其內在邏輯的。
拿所謂「復」來講,它是人剛剛死去時進行的「招魂」儀式。要求招魂者必須大喊三次,是因為古時並沒有所謂新陳代謝終止才算死亡的說法,有的只是脈搏,以寸口脈或人迎脈為準,還有鼻孔呼吸的判斷,有的甚至要摸趺陽脈,即腳掌上面的脈搏。只有這個脈搏不跳了,才能真正宣布該人死亡。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摸脈,因此,人們利用鵝毛探氣,且必須要「招魂」,這確實有一定概率把人叫回來。
招魂儀式也有失敗的情況,如南朝梁時的衡陽王蕭元簡,死後下葬,棺材裡突然傳來咚咚咚的聲音。他的夫人卻說:「晉文公時已經有過先例,不聞開棺,無益亡者之生,徒增生者之痛。」晉文公下葬時,棺材裡曾出現過牛一樣的叫聲,人們聽見後沒給打開。此時衡陽王剛剛去世,棺材裡竟有動靜,有人認為應當打開看看,孰料他的妻子堅決反對,人們只好把棺材給埋了。
這就是典型的錯誤理解「復」的行為,「復」本身並不只是一個機械的動作,它的目的是希望人能活過來,且確實有被判定已死之人又活過來的先例。結果被一幫居心叵測的人強行解釋為喊完人名就算完了的「死事」,到下棺的時候即便人們聽見動靜也不再去開棺。
「復」是因有靈魂一說。親人拿著死者生前常穿的衣服招搖,希望死者剛剛要飄走的魂靈被自己的衣物吸引過來,也是請其復生的意思,當然算是一種心理安慰,卻也拖延了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剛斷氣的人可能會聽見有人喊自己的名字,真有可能甦醒過來。
同樣地,「初終」的舉措,也有一定的道理。它要求把將死之人遷居到正堂,是因為正堂寬敞通透;要求人們必須「安靜以俟氣絕」,平靜地等待老人去世,而不是大喊大叫、捶床拍地,或者嘰嘰歪歪地開始哭,甚至安靜地哭也不行,因為這樣會讓將死之人傷心。人在廳堂過世,稱作「壽終正寢」。
後來喪葬禮儀有諸多變化,有些完全不符合《書儀》中的規範。
按照正常程序來講,人們必須在「復」三次後,確定親人真的去世了,才能進入換衣程序。但在一些地方,人們沒等老人死去就著急給他換上壽衣。這可能是老人自己要求的。一切喪禮物品,都提前備下,老人自己也會攢錢買棺材。
煩瑣的葬禮也有很大的壞處,有些人熱衷於追求儀仗的風光,攀比浪費。辦喪禮又能收到遠近親朋的帛金,於是有些人更會想著大操大辦。隨著時代發展,中國人的喪葬過程已經極大程度地簡化了,人們不必守喪三年,也不必操勞過度,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然而,因為絕大部分儀式缺失,甚至追思的過程也被省略,人們就難以釋放自己的情懷。
喪禮過程講究「哀盡」,指哭泣時必須盡情釋放。要哭一起哭,哭夠了戛然而止,等待下一次的釋放,直至「卒哭」,釋放完所有情緒。這樣的過程是對活人的關懷,也是對死者莫大的安慰。
老人行將就木時,其實特別依戀、懷念這個精彩紛呈的世界,正如喻中教授所言:「這個總會繼續向前的生活世界拋棄了他們——就像一列熱熱鬧鬧的火車上的某個旅客,被無情地拋下了車。他只能站在荒野之中,無可奈何地望著風風火火、沸騰的列車奔馳而去。」即將逝去的老人往往心有不甘,在孤獨與恐懼中重複地告知自己的親人我命不久矣,有的主動請求親人為他舉辦一場熱鬧的喪禮。喪禮的參與者很多,整個喪葬的過程,老人都是最最重要的人,可以吸引一切目光,是絕大多數普通人人生中最最高光的時刻。
喪禮肯定會很熱鬧,有人哭,也有人笑,這讓彌留之際的老人相信如此煙火氣,會在另一個世界延續,可以幫助他的亡靈平安順遂地進入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他會牽掛這個世界的人,而在這個世界,也有牽掛他的人。他便不再孤獨,也不再害怕。
如今,婚喪嫁娶提倡節儉,這是對的。人們應該厲行節儉,簡化繁文縟節,淨化社會風氣。按照設想,人們省去了煩瑣的儀式,應當把省下的錢財用於老人未亡之時。可事實上,人們也並沒有省下多少錢,因為時下的喪葬過程其實並不節省,過程也是極為粗暴,極為扭曲的。
歷來死者為大,人們在斂棺、下葬的環節足以盡哀,但如今卻被強迫著掏出等同於古時治喪的錢財,忍受殯儀館、喪葬所肆意的勒索。樹新風的法規被完美地利用了,造成了普通人死不起,親朋無法致哀的局面。
在這樣的時刻,人的心情是抑鬱的。他們不再是悲憫的至親,而是待宰的羔羊,死者就是被綁架的肉票。
人們生活在一個無聲的世界,新生時如此,老去時亦如此。人們的生活大部分與自然無關,也與旁人無涉。但說起來,人們還是要有一些儀式感的。儀式感並不是要我們真的去恢復什麼古舊的禮制,它應該適應新的時代,對人們有應有的人文關懷。
「禮,所以節止生民之侈偽」,禮本身就拒絕攀比鋪張,貪婪虛偽,也是為了防止人被異化。舉辦喪禮,不應把死者作為人質,將生者視為羔羊;應當恰如其分地釋放人的感情,使人虔誠致哀,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