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12 古代人的心態在大饑荒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12 古代人的心態在大饑荒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2024-10-02 07:37:56 作者: 豆子

  歷史上,每十年裡面大體就有兩到五個荒年,其中又有一年特別嚴重。而且災荒總是扎堆出現,分布並不均勻,讓老百姓很難有儲備糧食的時間。

  之前網上曾掀起幾次大討論,網友們困惑古時鬧災的時候,人為什麼不吃河裡的魚。許多回答都說那是人們對魚類的禁忌和當地風俗導致的,其實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古時絕大多數的災荒都是大旱導致的,而旱災出現三個月,就會使河道見底,沒有水也就沒有魚。

  明朝末年,從萬曆末年開始,黃河中上游就開始持續乾旱,黃河水干見底,莊稼絕收。但百姓總有點存糧,類似於現在有人囤積物資。可是兩年以後,情況依然不見好轉,人們才紛紛挖草根、啃樹皮。

  崇禎年間,五省大旱,陝北顆粒無收。不僅黃河幹了,其他河也全乾了。山西的汾河、澮河、漳河宣告枯竭,河北的白洋淀見底。河南洛水還好點,但最深的地方也不過一尺。

  

  2022年春,山東出現了三個月的亢旱。農民種的糧食因為水利完善而沒有什麼損失,但草木可就不這樣了。初春長出來的荒草幾乎全部萎黃,泥土化為齏粉,蚊蟲也沒有滋生的條件。麥收過後,雨水紛至沓來,蚊蟲有了滋生的條件,卻還是很少。三個月的乾旱尚且如此,就不要說持續三年的乾旱了。幾個月的乾旱,對古人來說也是小災,是大饑荒溫和的前奏。

  清朝末年的丁戊奇荒,是以旱災最為嚴重的丁丑年(1877)和戊寅年(1878)的天干組成的,實屬二百年未有的奇災,波及了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直隸、蘇北、皖北、隴東、川北等地區,造成了1000多萬人死亡,2000多萬人逃難。

  說是1877年才開始,其實在頭一年就有了端倪。那時的災荒還沒有如此嚴重,可是地也已經干透了。糧食歉收,吃光了儲備的人們開始揭樹皮、挖草根,有的開始吃土。這些東西很多其實都不能吃,如觀音土的功能與現在的蒙脫石類似,會造成嚴重的排便困難,吃久了就在肚子裡形成石塊,人會被活活脹死。可是,對當時的人來說,能有得吃就不錯了。

  到了光緒三年(1877),還是滴雨未下,有人開始組織逃難。但所謂逃難,基本等於妻離子散,等於放棄家庭中弱小的生命。凡是落單者,幾乎無一倖免。因為許多結伴而行的流民,專門等在破廟裡宰殺落單客。

  外出逃荒的路上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沒有族群集體行動作為保障,幾乎等於白白送死。有哪個人掉隊了,等待他的,就是成為別人的刀下鬼。歷來所謂的「人相食」,就是這個樣子的。

  中國古代是熟人社會,村子中的住戶多少都沾親帶故。大饑荒的時候就有兩種情形。一是近親、好友在路上相遇,相互之間根本不搭理。「道路之間,知交遇知交,過而不答」,親友相遇,快步走過,誰也別和誰說話,是為了避免發生打殺,其實已經是最理性的做法了。二是「遇不相識者」,那麼一定會開始爭鬥。史料記載,凡生人相遇,「皆戰,而弱者遭毒手」。總之要打架鬥狠,打不過別人的,就會成為食物。

  這時候,即便是相鄰很近的兩個村莊,人們也不敢隨意前往。晚上獨身出村更是天大的禁忌,「朝時夕時單身疇敢出門,人齧其肉」。但凡敢一個人外出,結果必然是被外村人吃掉。

  可知,饑荒時,人們首先把所有能吃的食物都吃了,隨後才開始吃草木,再開始吃陌生人,最後是家人。到1877年的冬天,沒有逃跑的人們全然沒了平日裡的道德約束。法律也是沒用的,因為極端情況下沒有人會執行。

  死人一多,隨之而來的是瘟疫,這種瘟疫死亡率極高。各地因為瘟疫而死的人與餓死的人數相等,「餓死者半,病死者半,十去九而僅存一」。丁戊奇荒後,蒿峪大廟統計活脫之人,東南十存其一,西北十存其二,城關十存其半。全村700餘人,只活下來37人。其他各村各地,皆是如此。如白桑鄉1800多人,只活下了120餘人。

  現代人相信有「人吃人」的現象,但不敢相信這種情況會如此普遍,也常說自己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絕不會這樣做。

  事實上古人也不願意這樣做,但是,沒有遭遇這樣的危機,就無法驗證屆時到底會怎麼做。如此惡劣的條件下,人都只是依靠本能活著。有良心的統治者自然會儘量補救,以拯救黎民為己任的賢達,也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明永樂年間的植物學家朱橚(朱元璋第五子)主持編纂了《救荒本草》,用於災荒初期。人們可以依此辨識可食用的本草植物,太平時節,縣令都要將這一類的知識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謠,讓人傳唱。法律層面,朝廷必須出台救荒的措施,免去受災地區的錢糧,命令官員鼓勵鄉紳開棚施粥。

  不過,政策是由人實施的。各地官員有謊報災情的時候,皇帝也就未必相信此時必然有災,一旦懷疑,就不加以撫恤。加上官僚系統總是周轉失靈,本就不多的賑災錢糧,十有八九都被層層貪墨,糧倉里到底還有沒有本該有的存糧都說不準。面對特大災荒,那點下撥的粥米,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我們生活在科技發達、糧食充足的時代,似乎沒有大饑荒的可能。有些人甚至認為沒有必要設置耕地紅線,因為糧食完全可以通過國際自由貿易來獲取。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果真「自由」嗎?

  八面玲瓏,小國寡民者,當然可以如此操作。可對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這麼幹就是在玩火自焚。

  二十一世紀的頭20年,人們普遍樂觀,很瞧不起非要在床底下放著幾罐糧食的老人,覺得他們迂腐可笑,沒有必要。為民的政策,高效廉潔的系統,不可變動的耕地紅線,通暢的物流,才是十幾億人的托底。我們必須銘記歷史,從歷史中吸取足夠的教訓,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