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09 明朝士子為什麼選擇「躺平」?

09 明朝士子為什麼選擇「躺平」?

2024-10-02 07:37:47 作者: 豆子

  秀才,意思是才德俊秀之士,又叫生員。在古時,考取了生員,就意味著步入了「士農工商」中「士」這一階層。

  在明清小說里,秀才的形象總是寒酸的。他們有個外號叫「窮措大」,也叫「窮醋大」,是說他們窮、酸,且高傲。

  《儒林外史》中的吝嗇鬼基本都屬於士人階層。譬如有個胡三公子去買饅頭,店家要賣他三文錢一個,他不願意,非要給人家兩文錢。店家不願意,他「就同那饅頭店裡吵起來」。

  古代的秀才真有那麼寒酸嗎?

  多數是的,但也要相對而論。拿縣裡普通的秀才和省城、京城的達官貴人比,當然顯得普通秀才極為寒酸。可要和絕大多數的鄉村農民和城市貧民比,秀才的身份、地位,可以說是非常高了,經濟條件也往往處於當時社會中等偏上。

  海瑞年少時,在鄉下曾看見一桌子父老吃席,正肆意談笑,突然來了一個秀才,於是「斂容息口」,所有人一臉嚴肅,都不敢說話。秀才坐下,所有人都恭敬得如同見了縣官。秀才說什麼,都要洗耳恭聽。秀才動筷子,大家才敢動筷子。「惟秀才容止是觀,惟秀才之言語是聽」,時間久了,有人憋不住,想開個低俗玩笑,也不敢大聲說,只敢竊竊私語。

  古時鄉間,秀才就是有這樣的地位。而「士」與「農」的區別就在這裡,秀才的地位高一級,就有高一級的待遇。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士人的權利不是空口白牙說出來的,而是實打實給出來的。因為是士人,所以不用干農活,擺脫了繁重的勞動,形象上就比莊戶人家好很多。士人沒有徭役的煩惱,還不用受糧長和衙役的盤剝。且如果是廩生(名列前茅的秀才),還能從公家領吃領喝。他們走在路上,都是挺胸抬頭的。路邊的人望見他們,都會滿含景仰地對人介紹:「這就是某齋長。」

  范進中了秀才後,胡屠戶囑咐:「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證明秀才同種田的打招呼,就是丟了身份。後來范進又中了舉,就更了不得了。

  讀書人大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負,但親鄰期盼的卻總是富貴榮華。理想的光輝下,是人們趨利避害的本性。大家都想要逃避苦役,坐享利益。所以每個有能力攢錢送孩子讀書的家長,無不把鄉里的秀才當作後輩學習的榜樣,鼓勵孩子們一定要成為那樣的人。

  識字班的兒童背負著這樣的期盼,便開始了日復一日緊張刻苦的學習。朝代早期,人丁稀少,貧民子弟能比較容易地考上秀才。可是,隨著嬰兒潮的到來,越來越多被期待著成為人上人的孩子加入角逐,考秀才的難度開始飆升。

  明朝朝廷鼓勵全民學習,熱衷於興建學校。人們的求學熱情也空前高漲,所有人都相信讀書就能改變命運。童生們擁擠在同一條路上,都有同樣一個小目標——考上秀才,接下來考舉人,甚至考進士,這導致了人才的「通貨膨脹」。

  歷來鄉間的教育資源都是很匱乏的,考上秀才的人不多,在所有能讀得起書的人中也屬於百里挑一的人物。所以在鄉下,秀才依然能得到尊重。可在京、廣、蘇、杭等大城市裡,秀才的地位卻一落千丈。由於秀才越來越多,他們從原先衣冠楚楚的玉衣秀士,變成了人人都可調笑的窮酸人士。

  科舉是朝廷收攏讀書人人心的一種手段,光考試而不給結果是不行的。由於社會上太多人想受人尊敬,但考試錄取的名額完全不能滿足這些人的要求,朝廷就將名額一加再加。即便公家不給發任何補貼,人們也都願意擠進去當秀才。

  城市的生員非常多,而農村的生員非常少;城市的生活好,而農村的生活差;城市資源多而農村資源少。於是許多鄉下的生員,就沒有留在鄉里授課,而是選擇去城市打拼,與城市本來就有的「秀士」們聚在一起,造就了「極卷」的秀才生活。

  想要不受人白眼,當然應該繼續考試。由秀才考取舉人的鄉試,就是一種全省範圍內的選拔性考試,也是從秀才裡面百里挑一的考試。一開始,舉人地位崇高,可以做官,甚至能當上知縣。但隨著舉人數量增多,後來的多數舉人,就只能徘徊在州縣佐貳官的級別里混不出頭,很難找到升遷的機會,想要做大官,只能繼續參加會試,去考進士。

  鄉試拔尖的學生,實在找不著出路,也有一套「如何考上理想大學」的創收方法。優等生們本身沒有什麼好出路,考上學以後,便開始教別人如何考學,出些應試心得與真題。有一類名叫「程墨」的教輔書,正是科考贏家親自挑選的符合程式的考卷,送到書坊加以刊發,由考生購買。如「處州馬純上先生精選《三科程墨持運》」,和現在的《5年高考3年模擬》是一樣的。

  多數秀才的仕途都不順利,加上有了家庭,只能另謀出路,很多都投身到了「網絡文學事業」。之所以說那是「網絡文學」,是因為假設不以傳播途徑來論,那些存在於古代的、稀奇古怪的小說,性質確實就和網文一樣。

  在明代的圖書市場上,有海量的口水小說,基本全是落魄的秀才寫出來的。這一行業的發展一直持續到了清代。到清代末年,更是出現了日更萬字的快手作家,如陸士諤。他寫的《新中國》,講了古人穿越到現代參觀「萬國博覽會」的故事,可以說是穿越小說的經典之作。

  古代網文也經歷了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起初,賣得好的單行本多多少少都「誨淫」(涉黃),官府多有禁止。等這股風氣被整頓後,又誕生了一批半黃不黃,但爽感十足的意淫文。其內容大都是什麼美女愛上窮書生,狐狸精愛上窮書生,窮書生修身後位列仙班,等等。

  與此同時,市面上也出現了大量改編自知名作品的同人文,多是人物設定不變,自編另外一套情節。如《西遊記》之後有《新西遊記》《續西遊記》《後西遊記》《西遊記補》,《紅樓夢》之後有《紅樓圓夢》《紅樓春夢》《紅樓幻夢》《後紅樓夢》《續紅樓夢》《復紅樓夢》,等等。

  如此海量小說中,劣質作品固然很多,但在市場競爭過程中,讀者的口味也會發生變化。許多人不再滿足於那些質量較差的作品,市場上就湧現出許多相當優秀的作品。那些銷量高的優秀作品,讀者看後還會不斷催更。

  如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完稿後,火爆程度遠遠超出他的想像。因為受不了天天有人追問,加上自己又是出版商,既然能賺錢,他就立即著手寫《二刻拍案驚奇》,這便是「三言二拍」中「二拍」的出書過程。不過,絕大多數作者沒有凌濛初那樣的財力,只好靠寫書維持個溫飽,過著「清苦低賤」的生活罷了。

  擁擠的小說市場已經人仰馬翻,生員們必須另謀出路。起初,他們還顧及面子,不願意去做「下等人」做的事。可後來,各行各業也都有了先生們的身影。

  一些秀才投靠官府、鄉紳、商賈做事,形成了龐大的師爺群體。這些師爺也是有傳承的,以紹興為最,老師爺在紹興老家開班授課,培養下一代師爺。這些師爺中,很多都老老實實做事。但畢竟人的秉性是不同的,有的師爺卻很無賴,攬訟滋事,魚肉鄉民。

  公家的位置畢竟有限,沒有投靠、依附他人的機會的生員,也就因為沒有編制,找不到工作,生活上沒多大進步,又不想淪為「下賤」的工人、商人,甚至成為太監(但確實有窮到頂的秀才自宮當太監的),還是想享福,就產生了嚴重的「躺平」的思想。

  生員躺平,有真有假。譬如,有的人總要在小說的開篇放幾首看破紅塵的詩文,有的更是一口氣放十幾首。這些詩文都是平日裡他們自己寫出來卻發不出去的,只好堆在文章前頭,號召大家不要去爭,不要去搶,不要為五斗米折腰。可一轉眼,真到了缺油少鹽,吃不上飯的時候,這些人又不得不去爭,不得不去搶。

  尤其是人數眾多的附學生員,相較於從國初就有定額的廩生,他們不能從公家領錢,又不願意做「屈才」的工作,導致「俯仰不足,婚喪無藉」。有的窮得就剩個大褲衩子,天天喝稀飯,清明節跑去偷墳墓前的供品者有之,覥著老臉下鄉蹭席吃者亦有之。

  他們沒錢買米,沒錢結婚,生不起,死不起,於是越想越氣,便「集公門告歉稱匱」。到這時候,數不勝數的寒酸秀才便會堵在官府前面索要待遇。遇上好心的縣官,可能會擠出點錢來補貼一下他們,買「城東豐腴田一百二十餘畝令佃」,用這點地租給秀才們發點糧食。但遇上沒那麼好心的普通縣官,這點補貼也是沒有的。

  想想也是,農民出苦力,種糧食,一年到頭,好賴都能自食其力。秀才又不幹活,干也掙不出吃的來,再不發東西接濟,他們的日子會很難過。

  在「士農工商」的界限如此清晰的古代,讓士人去從事「鄙業」就算是一種侮辱了。雖然也有秀才被迫下海從商,但他們骨子裡還是很瞧不起商人的,有商人穿戴生員的服裝,還會被較真的生員抓住一頓羞辱。

  范進儘管考上了秀才,還是很窮困,因為他的經濟地位配不上社會地位,他的岳父胡屠戶便瞧不起他,言語之間極盡刻薄。直至聽說老女婿范進中了舉,有了足以改變生活的資本,胡屠戶才話鋒一轉,態度一變,說他的這個女婿乃是「文曲星下凡」,打也打不得,動也動不得。

  古代士子「躺平」是不得已的,是本就不多的優質資源被人搶光後,導致了行為上的「不進取」。實際上他們一直渴望改變命運,無法改變命運時,便想要擺脫別人踩過的陷阱,繞道旁人經歷過的旋渦。這與現代社會迷茫的人們是很像的,人們倒想無爭,但實際上還真不能躺著,因為人們所得的太少,卻背負的太多。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