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人的平均壽命真的只有30多歲嗎?
2024-10-02 07:37:50
作者: 豆子
漢哀帝建平四年(前3)正月,關東,數不清的百姓光著腳丫、披頭散髮,在路上瘋跑。
他們搬開路障,翻越牆頭,如殭屍一樣朝著同一個方向奔去。所有人的手裡都拿著一根秸稈,統共途經26個郡,他們見到沿路的百姓,就把秸稈發下去,說些奇奇怪怪的話。那些拿到秸稈的人,也陷入了恐慌之中,加入瘋跑的行列。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瘋跑的隊伍越來越長,場面異常可怕。最終,數以十萬計的人加入了瘋跑,從初春一直跑到了夏天。半年的時間裡,所有瘋跑者都抵達了長安,隨即開始在長安的大街小巷中祭祀「西王母」,招攬信徒。
他們紛紛傳書說:「西王母通告百姓:佩此書者不死。不信我的話,且看自家的門樞下,有白色的頭髮!」(《漢書·五行志》:「母告百姓,佩此書者不死。不信我言,視門樞下,當有白髮!」)
而他們手裡的秸稈,被叫作「行詔籌」,意思是在行走奔跑中下達西王母詔書的算籌,送出去一份,就有一份的功勞。凡手持秸稈者,皆是西王母的信徒。在長安,他們下達的則是西王母預言書。這種預言書和人的壽命有關,凡隨身帶著這種預言書的人,都會長生不死。不信西王母的,家門口就會出現白色的頭髮。白髮是年老的象徵,家門口出現白髮,意味著這家人很快就會死。
這是一種詛咒。
當時天災人禍不斷,大批百姓死亡,人們非常恐慌。「傳行西王母籌」的活動,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愈演愈烈的。
整個夏天,西王母的信徒都在長安歌舞、博弈、講演。所有人都相信這樣就可以長命百歲,直至秋天他們方才散去。
但是,這是一個騙局。那些白髮,其實是死忠信徒為了報復不信奉西王母的人,夜裡擱在人家門口的。信徒們也並沒有長生不死,和普通人一樣,照樣會生病,照樣會老去。但是,我們應當能從中看出人們對「不死」的渴望,以及對於戰爭和瘟疫的恐懼。
西王母,原是道教中一頭白髮的女神,後來演變為年輕貌美的攝生之神。女神精通養生之術,能讓人長生不死,故而在有著驚人死亡率的西漢末年、東漢初年,被推到了非常崇高的地位。許多皇帝痴迷於追求長生不死,讓道士煉製仙藥,反而常常因此早死。普通百姓是吃不起仙丹的,食能果腹就很不錯了。
面對無常的生活,脆弱的生命,人們當然想到了拜神。西王母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長生之神。
根據民國許仕廉《人口論綱要》以及1936年民國實業部公布的分年齡死亡率統計,古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0歲,這一數據是比較可信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數是很會撒謊的,會令人們產生很大的誤解。
許多人讀古籍讀得滿腹狐疑,因為在無數的典籍、筆記以及世情小說中,人們會看見,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出場的普通人,多數古人都活到了六七十歲,可是為什麼民國時期的統計結果顯示古人的平均壽命才30多歲呢?
這個數據其實是被古代驚人的夭折率給拉低的。因為統計必須全面,所以既要統計年老的人,也要統計意外死亡的人,連夭折的人也要算上。超高的夭折率,自然會將平均壽命拉到很低的水平。
以清代皇室為例,因為痘疹等疫流行太猛,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大概率活不到成年。這也是古代民間的普遍情況,民間醫療衛生條件更差,缺醫少藥,以至於嬰孩都有個百日大關。只有嬰孩活過了百日,家人才敢大張旗鼓地慶祝。
災害與戰爭頻發的年代,人民流離失所,同樣出現了大量非正常死亡的情況。戰爭時期,最先死亡的,往往是被拉上戰場的青壯年。仗打到最後,還要拉著十來歲的小孩上戰場,死亡率就會更高。
研究古人的平均壽命,一般會從歷史戶籍檔案和族譜入手。確切的數字,應當從那些連「早殤」都統計進去的資料里找。
有人將敦煌出土的戶籍中記載的古人的壽命進行了統計,結論是古人平均壽命在27~35歲,好一點的地方能達到40歲。
《梅縣石塘李氏族譜》中,沒有記載1歲內早夭的人口,卻有1~3歲早夭的人口的記錄。在第十五世(清嘉慶、道光年間),該族有65位男丁,52位男丁配偶(女性),都是很普通的村民。統計出來的平均壽命就比較高,男性為41.6歲,女性為57.4歲(村民的妻子並不可能是早夭人口)。
如果統計時再把男性早夭的人口也剔除,古人的平均壽命就更高了。《梅縣程江大亨村葉氏族譜》詳盡記載了每個村民的死亡年齡,排除所有早殤者,男性的平均壽命能到60.1歲,女性則能到65.5歲。
在129個男性中,死亡年齡在40歲以下的只有13個,活到50歲到70歲的有63個,70歲以上80歲以下的有21個,80歲以上的有15個,沒有能活到90歲以上的。女性壽命一般比男性長,103人中,有一半都活過了70歲,其中80歲以上的有18人,有1人活過了90歲。
此類統計還有很多。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環境較好的古代村莊,如果不遭受兵火之災,不發生死亡率極高的瘟疫,居民衣食較為充足,只要不早夭,多數人都可以活到50歲以上,有一些甚至能活到80歲。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平均數統計得不對。
平均數的數值依然是對的,可給人的感覺卻是有問題的。畢竟多數活著的人,真的不會那麼早就死。
如果三分之一的人在1歲內夭折,剩下的人都活到50歲,那麼平均年齡則為33.5歲。如果三分之一的人在1歲內夭折,三分之一的人因作戰死在了20歲,三分之一的人活到了70歲,那麼平均年齡則為30歲。
我們絕不能因為「古人平均年齡30歲」是對的,就到處說「古代人都活不過30歲」這樣的錯話。
遇上災荒、戰亂,人的平均壽命就低得可憐。傳行西王母籌事件發生時,各省已經乾旱多年,當年春又大旱,糧食早就絕收,餓死了不少人。此番行動,看起來是百姓迷信西王母,想要長生不死,實際上是流民沿路號召流民,一同奔向長安要飯,強行向權貴索要本該屬於他們的資源和糧食。但此番行動形式上卻利用傳籌、宣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果算上早夭人口,當時人的平均壽命很可能連20歲都不到。不過,顯然瘋跑的人中,超過30歲的比比皆是,白髮老者也有不少。
儘管古時50歲的人不少見,但「人生七十古來稀」,能活過70歲的人並不算很多,對那些長命百歲的人,人們也非常崇拜。
出於對壽星的崇拜,古人給家裡的壽星過生日的時候,往往會張貼老人本人的畫像。這起初是上層士人的行為,畢竟底層人是請不起畫師專門畫像的。但是,為壽星掛像的行為是可以模仿的。由於印刷行業的大發展,從宋代開始市面上有了低成本效仿士人為壽星掛畫像的途徑,市面上出現了非常統一的壽星形象,模樣極為怪異。這些畫像里的壽星身高三尺有餘,腦袋和身體差不多各占一半,有美髯,耳垂非常大。
這種畫像一般都會註上「壽星」的由來,說這是一個奇人,能夠延長別人的壽命。宋真宗還召見過他,賜他酒喝,他一口氣喝了一石。後來這個怪人的形象就越發怪了。他的身材依然不高,耳垂和腦袋依然很大,但額頭變得非常高。
這種奇異的長相,實則和現實中人們對奇異人士的想像有關。既然他很奇異,那麼長相也一定很奇怪。一如明代中期以來,人們對朱元璋形象的想像一樣——其實朱元璋並不是人們想像中那樣古怪的豬腰子臉。
在古蜀國,人們知道有一種眼睛能向外伸出去很遠的怪人。如果不是蟹一樣的眼睛,就是在額頭中間豎著另外一隻眼(如二郎神)。總之,有這兩種奇怪眼睛的人,都是縱目人,也就是蠶叢。縱目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不聽話、不信西王母的人揪出來,吸收掉他的陽壽。傳行西王母籌的活動中,人們認定「縱目人」就是西王母的使者,於是一邊奔跑,一邊大喊:「縱目人要來啦!」
古代絕大多數人的壽命都比現在要短,當一個人年齡超過100歲的時候,就被稱為「人瑞」,會受到普遍的尊敬。
到了清代,康熙、乾隆都辦過千叟宴。康熙60歲大壽時,邀請了1900多名老人。乾隆50歲的時候,邀請了3900名老人。乾隆過86歲生日,邀請了60歲以上的老人5900餘名,但百歲老人卻只有十幾個。
在我幼時,村裡的老人常常會在五六十歲的時候死去,能活過70歲就算高壽了。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70歲不再像以前那樣難以達到了,80歲開始變得常見,90歲的老者,幾乎每個胡同里都有,100歲也不算稀奇。
正是時代的進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為人們的未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