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06 墨家的「兼愛」為什麼推行不下去?

06 墨家的「兼愛」為什麼推行不下去?

2024-10-02 07:37:38 作者: 豆子

  先秦時期,有這麼一個非常奇特的群體:他們從小就要接受嚴格的技能培訓,掌握當時各行各業最尖端的科學技術。本來可以依靠精湛的技藝過著相當富裕的生活,卻無一例外地放棄享受。如同苦行僧一般,從事著極為艱難的事業。

  與其說是事業,不如說是苦役。他們為「有利於天下」的理想而奮鬥,凡是對天下人有好處的,他們都去做。凡是對天下人有害的,他們都堅決反對。辛苦的勞動和長久的暴曬,使成員們面目黧黑,手腳磨出老繭,身上衣服破爛,與底層工人、農民的外貌一樣,完全沒有一點知識分子的樣子。

  他們懂得最實用的技術,最崇高的藝術,卻對金錢沒有什麼欲望;對外做工,收費低廉;所到之處,都會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

  成員間有能力就相互救濟,有感悟就互相分享。他們有強有力的組織,有統一的領導,接受的是「巨子」的指揮,要遵守組織上嚴苛的紀律,行為準則就如同繩墨一樣,一切都有畫好的準線。成員不得越軌,不得犯法,一旦違背規矩,哪怕是巨子的兒子也會遭到毫不留情的處置。

  

  成員們完全脫離低級趣味,從不問自己有什麼欲望,只希望能夠實現共同的理想,成就美好的天下。為了這個理想,他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他們主張人與人無差別的愛,愛陌生人如同愛自身。他們還認為相互有愛的體現,就是人與人彼此的尊重,故而人不應該有相互攻擊的行為。

  他們身體力行,當弱諸侯國遭到侵略的時候,成員便成百上千地組織起來,幫助弱諸侯國進行抵抗。成員聽從巨子的安排,以俠義之精神,履行入會時的承諾。而巨子則派成員中學識優良者到各國入仕,不停地遊說君王,擴大組織的影響力。

  這個神奇的組織,就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的「墨家」。墨家的初代巨子,就是墨家的創始人墨子。

  墨子是個神奇的人。他是宋國貴族的後裔,不過家庭早已沒落。他早先學過儒家思想,卻並不認可儒家的許多觀點,於是效仿大禹,穿著草鞋丈量天下。他擅長學習,通曉了當時最尖端的黑科技。他在訪查民間疾苦時大有感悟,便以極其鮮明的個性和強大的執行力將墨家學說推廣開來,使墨家成為當時與儒家並列的兩大顯學。《韓非子·顯學篇》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在當時,天下的學者,如果不是儒家的,那麼多半就是墨家的,可見墨家聲名之盛。

  只是,眾所周知,這樣一個神奇的學派,居然很快就沒落了,以至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墨家也是有傳承的,墨家的每一代巨子,臨終前都會指定下一代巨子,就如同君主指定繼承人一樣。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墨子死後,當然要有巨子接任。只是,巨子必須非常智慧,被絕大多數人崇拜才行。但社會上不可能一直有這樣的人,於是,才過了幾十年,墨家就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分裂成了三個不同的門派:相里氏、相夫氏、鄧陵氏。

  墨家的分裂,就如同基督教的分裂。由於羅馬帝國的分裂,基督教由原先的一個教派分裂成了東、西兩派。東、西兩邊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統,對方是異端。

  為了爭奪基督教的最高權力,教派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從而勢不兩立。西派標榜親民,名為「天主」。東派標榜正統,名曰「東正」。後來,天主教內部嚴重腐敗,人們奮起反抗,又形成了一個脫離於天主教的新教派,名為「新教」。

  墨家分裂成三個宗派後,也經歷了相互詆毀、攻訐的階段。

  墨子的學說太過龐雜,執行上有很大的困難,不便於人人遵守。因此,他們都做了不同的理解與取捨,挑選了對自身發展有利的內容去實行,摒棄了對自身發展不利的部分。

  本來這樣的取捨有助于思想的傳播,但也導致了所謂的正邪之爭。三派都將自己定性為「本墨」,把其他門派稱作「別墨」。認為別人的都是假的,只有自己這邊的才是真的[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為真(墨)]。

  好在分裂也不影響傳承。墨子死後指定的巨子,可能就是孟勝。孟勝與陽城君交好,受陽城君的委託,答應守護陽城。陽城危急的時候,他親自率領180名弟子赴難。

  弟子徐弱勸他說,陽城君已經跑掉了,陽城怕是保不住的。我們這些人前去幫忙有什麼用呢?連事主都跑了,我們還能幫誰呢?這樣做對陽城君沒有任何好處,對我們也沒有好處,搞不好會讓墨家遭受滅頂之災。

  可墨家崇尚俠義,十分重視承諾,又兼愛百姓,既然已經答應了守衛陽城,那就一定會這麼做。於是,孟勝毅然決然地赴難了。同時派出三個弟子傳信,聲明把巨子之位傳給賢德的田襄子。

  田襄子成為巨子後,以巨子之名,命令三個送信的不要再去送死。但三人已經答應了孟勝,所以非要折返。最終,他們與孟勝在陽城一同赴死。

  這180名墨家弟子中,相當一部分是受過墨子親傳的門生。如同孔子有3000學生,賢者72人。墨子門徒也非常多,180名弟子裡,不少是得到真傳的。可是,最精英的一批墨者已經赴難,給墨家帶來的打擊就是致命的。

  墨家後來產生分裂,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過,不管分裂成什麼樣,墨家還是那樣,執著地守衛和平,加入守城陣營。可現實是,守城一方往往非常虛弱,很快會被破城,城破後往往有屠城,屠城就會被殺。幫忙守城的墨家弟子也不能倖免,一批又一批地被殺死。

  墨家就是這樣艱難地傳承著,靠墨者強大的感召力,一代又一代的新墨者出現又消失。同時,和初代巨子墨子面臨的情況一樣,後代墨者的思想,始終不能被多數國君所接受。

  蔡元培認為,戰國時的君王宰相正努力經營著諸侯國,想要富國強兵,不受欺辱。當時諸侯已經陷入了叢林法則,像儒、墨、道、農等家,講究仁德、兼愛,都是「迂闊不切事情」的。故而他們被國君友好地接待後就被無情拋棄。而一種折中各派的學說,以道學為體,儒學為用的學術,正中了君王的下懷,這正是嚴苛之法家。

  諸侯爭霸了幾百年,最終是走法家路線的秦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混戰。然而秦朝建立以後,用法嚴苛,各級執法又不可能不變形,導致百姓苦不堪言,開始激烈反抗。

  到漢初,飽受摧殘的人們普遍反感法家對人細緻入微的鉗制,十分厭惡法家的官吏。秦末兵亂,死傷慘重,人幾乎都被殺光了。活著的人們崇尚起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無為而治,正是嚴苛之後的放鬆,酷虐之後的反彈。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干,而是對於許多事,官府能不插手的就不插手,能不與民奪利的就不與民奪利。這為百姓提供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只用一代的時間,社會就重新繁榮起來。

  不過,國家的統治不可能一直都這樣。管理稀鬆,就會出現大量鑽空子的人。最終少部分豪強坐大,大多數百姓積攢的利益逐漸被侵占。此時,強大的匈奴外患,也不允許漢朝繼續維持散漫稀鬆的狀態。統治者必須選擇另外的學說來改變這一局面。就這樣,儒家便被推到了台前。

  這時候,墨家已經失勢。

  墨家條律嚴苛,能夠維持本旨的學者寥寥無幾,還總是遭受滅頂之災。墨家儉省的禁欲主義,又與貴族所崇尚的享樂主義格格不入。它提倡「兼愛」「尚同」,但組織中卻必須遵從巨子的領導,巨子等領導者生殺予奪,大權在握,系統本身就充滿了矛盾。

  當初,墨子最得意的弟子禽滑釐捨棄家庭,全心全意服侍墨子,形同奴婢。墨子卻對他最差。

  後世的墨者也都要接受這樣的現狀,他們對上級和同級有分享自己財產的義務,要把工資交上去扶助集體事業,卻往往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後來組織中磨洋工、投機取巧的越來越多,追隨墨家本真的越來越少。隨著始皇帝焚書坑儒,墨家的多數著作也被燒毀,墨家便身死魂飛,徹底消亡了。

  不過,天下還是有一些懂得墨家思想的人。

  漢高祖劉邦以反對暴秦之法起兵。反對法家,正是劉氏皇權的根基。儒家講究上下尊卑的秩序,有利於統治的穩固。儒家還提倡「以孝治天下」,便能拔高尊長君父的地位、權力,順便使老有所養,是很好取用的學說,於是被漢武帝採納。

  然而,皇權的集中並不是只靠一個學說就可以的,也要靠強有力的手腕。故而統治者往往「外儒內法」,他們外表上提倡儒家,實際採用法家的手段,其中不乏各類詭計。

  大名鼎鼎的「推恩令」,就是漢武帝利用手腕削除諸侯國勢力的重大舉措。

  本來諸侯是有相當大的勢力的,他們的土地會傳給下一代國君,而其他王子沒有分地的資格。漢武帝卻頒布了新規定,改成諸國國君死後,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土地卻由幾個兒子平均分掉。就這樣,諸侯內部開始亂套了。王子之間爭權奪勢,還要瓜分本來就不是很多的土地,漸漸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小小的弱國。小國之間矛盾重重,根本不可能團結起來,稀碎的個人,原子化的個體,無力對抗強大的中央,最終很容易就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局面。

  墨家是不懂這些的。墨家關心的是科學技術,同情的是勞苦大眾,提倡的是兼愛,實行的是禁欲主義,給窮苦百姓極大的好感,但得不到統治者的支持,而且它本身的延續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但墨家的思想畢竟還是有用的,統治者便擷取其中有利的部分加以利用。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他依然與道、雜、縱橫、陽明、刑名等學者、官員共同治理天下。而墨家的一些學問也被傳承利用,譬如攻城器械、百匠技藝就有墨學的傳承。

  墨家也就和諸子百家一樣,匯流長江,東奔大海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