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04 真實的俠客是什麼樣的?為什麼甘願為知己而死?

04 真實的俠客是什麼樣的?為什麼甘願為知己而死?

2024-10-02 07:37:32 作者: 豆子

  歷史上的俠客,與武俠小說里的俠客大有不同。但其甘願為知己赴死的義氣,慷慨激昂的性格,卻是非常相似的。

  他們有的是王孫公子豢養的身懷絕技而又知恩圖報的門客;有的則是在社會上流浪的「亡命之徒」,犯了事後,在逃亡過程中與人傾心結交,受到邀約,孤身犯險,刺殺目標。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俠客多出自「屠狗之輩」,而屠狗之輩,又多是「亡命之徒」。

  春秋時的刺客聶政,在老家殺了人,為了躲避仇家的追殺,帶著全家人躲到了外地,以屠狗為業。荊軻的好友高漸離,原是貴族的公子,精通樂器,因為犯法逃亡,在外地屠狗為生。

  不要以為「仗義每多屠狗輩」的意思,是屠戶大多行俠仗義,事實上《水滸傳》中的鄭屠、《儒林外史》中的胡屠,也是屠戶,形象都不好。他們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這個邏輯關係是反著來的。

  俠客多屠戶的原因,是這些人多是殺過人的亡命之徒,本應領受死罪,匆忙間拖家帶口逃亡外地,只能混跡於底層社會,且選址一定在人員複雜的街區。在底層行業中,屠戶的地位是很低的。他們每天都在殺生。而屠戶中,又以屠狗最為可恥,最受人鄙視。

  古人認可狗是人類忠誠的護衛,卻也並不反對食用狗肉,一如貴族們最愛吃的也是農民最珍愛的牛。但狗屠們所宰的狗,來源是不明的,多半是「雞鳴狗盜之徒」偷竊而來的。有些狗屠本身就參與這種行動,畢竟殺豬、宰羊是需要成本的,賣狗肉卻不需要。因為不需要很多成本,自然成了亡命之徒鍾愛的職業。

  屠狗的輿論壓力很大,普通人不願從事,可亡命之徒不在乎。他們已經殺過人了,別人看他們的眼光已經不一樣了,再殺幾條狗也無所謂。因此,狗屠多是些兇悍絕倫之人,如聶政、高漸離、樊噲,都完美地勾勒出了狗屠的畫像。

  狗屠聶政武藝超群,可以以一敵百。他在韓國殺了人,跑到齊國避難。而當時禮崩樂壞,國與國之間的引渡條例基本作廢,互不管轄,他得以在齊國的鬧市安居。韓國貴族嚴仲子被韓國國相俠累追殺,逃難到齊國,聽說聶政的名聲後,請他為自己復仇。嚴仲子所看重的,正是聶政以一當百的勇力以及光明磊落的脾氣。可是,聶政還有個完全不同於其他刺客的缺陷——有家庭。

  在真實的歷史中,俠客必須具備「光棍」這一特性。他們捨命在外,不能有家,一旦有家,就會變得貪生怕死。雖然不是為自己貪生,為自己怕死,但總歸有礙行動。

  聶政有老母親,還有個關係非常好的姐姐,一家人其樂融融。嚴仲子知道此仇若想得報,非聶政不可,於是帶著禮物,不斷向他示好。聶政每次都拒絕他,不過,嚴仲子還是找到了他的軟肋——孝順母親。

  嚴仲子故意等聶母過壽的時候送上驚喜大禮,雖然最終他們還是沒收,但這讓聶母非常高興,也把聶政感動壞了。從那以後,聶政便將自己的生命許了出去。

  聶母死後,聶政主動找到嚴仲子,要為他報仇。他前往韓國,孤身犯險,沖入重圍,竟在相府將俠累殺死,還殺掉了幾十名趕來抓人的護衛。等他力氣用盡,便將自己的臉皮割了下來,挖掉了自己的眼睛,刺透自己的肚子,將腸胃挑了出來。他就是這樣來保護姐姐使她不受牽連的。

  但聶政的姐姐也是豪邁之人,聽說韓國國相被殺的事後,立即知道是弟弟乾的。於是也跑去韓國,跪在弟弟屍體旁邊哭了許久,最終高呼三聲「天啊」,然後死在了弟弟的身邊。姐弟倆的事跡驚動了天下,引得人們爭相傳頌。

  在現實中,人人期待結識俠客,卻並不願意成為別人的死士。

  先秦時期,俠義會被別人利用,哪怕自己掏心掏肺,一往無前,也往往成為某些人拱向前去的卒子。聶政姐弟的悲情,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東漢洛陽的刺客聯盟「會任之家」,會集了大批流民俠客,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職業殺手」。俠客們平時的任務,是接受會任之家的委派去殺人,每回行動,會得到數額不等的獎金。會任之家,黑白通吃,相當於現在的勞務中介。他們收錢辦事,執行嚴格的保密條例。達官貴人有什麼仇,只要拿著錢找到他們,他們都可以幫忙。他們往往是收取客戶十萬錢,只給刺客幾千,刺客就會搶單去做。刺客,即死士在聯盟下做事,就要遵守相應的章程,拼命殺死上級要求殺死的人物,完不成任務,是拿不到錢的。

  當時洛陽遍地殺手,結果就是一到下午下班的時候,滿大街都是哀哭和慘叫。每回敲鼓的警報響起,受驚亂跑的人就會把情況搞得更糟,以至於「死傷橫道」。刺客們故意挑這個時候下手,就是為了事後好趁天黑隱匿自己。人們就算把鼓敲壞,該抓不到的刺客還是抓不到。

  聯盟一邊向客戶收取高價,一邊儘量地壓縮支出。他們雇用大量未成年人執行殺手任務,這正是市井中那些崇拜俠客而生起模仿之心的「任俠兒」,是刺客中最便宜的一種。

  任俠兒都是些十幾歲的少年,由於沒什麼教養,又崇尚聯盟里素有威名的「大俠」,便心甘情願地成為這些「大俠」的小弟,有時候是小弟的小弟。他們在成年「俠客」的指揮下做事,收錢極少,有的甚至不收錢,只以忠義激勵,他們就能義無反顧地做事。

  任俠兒具體的分工,一般由抽籤決定。因為他們平時喜歡拿彈弓打路人玩樂,所以抽籤就用彈弓的彈丸。抽到紅色彈丸的殺武吏,抽到黑色彈丸的殺文官,抽到白色彈丸的負責辦喪事。一個個願賭服輸,絕無怨言。任俠兒就這樣變成了得利者的替死鬼。

  不過,大家也不必對歷史上的「俠客」大失所望。現實中,還是有不少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

  大俠崇尚道義,根本不會為權貴去殺無辜之人,也不會依據自己的喜好和親疏關係去彈壓、震懾弱小。他們明辨是非,熱衷於靠武力主持正義,保護弱小者不被欺侮,以刀刃相加的手段,去對抗貪贓枉法的惡徒、貪官。他們有時候甚至為了心中的正義對抗朝廷和官府。

  從古至今,俠義精神代代相傳。

  明末清初的大俠裘信甫,為莊氏明史案的受害者申冤奔走,挽救了錢塘陸氏、仁和范氏、海寧查氏三族,使他們倖免於難。

  清末大俠王正誼,也就是聞名天下的大刀王五,原是個走鏢的,卻有滿腔的熱血,曾護送不阿附權貴因言獲罪而被貶張家口的御史安維峻。他又與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以兄弟相稱,為譚嗣同傳授劍術。梁啓超非常佩服他們,說他們「以道義相期許」。戊戌變法後,王正誼盡力護衛譚嗣同的安危。在譚嗣同被捕後,他傾盡全力營救。但譚嗣同已經決心赴義,拒絕了王五的好意,這使王五悲痛欲絕。譚嗣同被殺後,因為牽涉甚大,沒人敢去收屍,「俠客(王五)伏屍大哭,滌其血殮之」。

  正是因為俠客們仗義疏財、不求回報、為國為民的壯烈情懷,引發了人們的敬仰之情。明清以來,市面上出現了大量的俠義小說,如《三俠五義》《小五義》《施公案》等。

  小說中,俠客剷除惡霸,扶助弱小,匡扶正義,保護賢官,抱打不平。「俠義之書一續出,人必爭先快睹」,一時間洛陽紙貴。凡聽書、看書之人,無不生俠義之心。男女老幼,都知道這些感人肺腑的俠義故事,為小說中的情節拍手稱快。於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人們形成了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是非觀。每當國難當頭,英雄兒女前仆後繼,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正是俠義思想的印記。

  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捨身換來了後世的和平歲月。他們不為貴族報私仇,把人民當成知己,將百姓視為至親,以勞苦大眾的痛癢為切身的痛癢,為了人民的幸福殫精竭慮,守護大眾的利益,保護百姓的周全。

  他們是真正的俠之大者。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