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03 李白遊覽名山大川的盤纏是從哪裡來的?

03 李白遊覽名山大川的盤纏是從哪裡來的?

2024-10-02 07:37:29 作者: 豆子

  李白18歲出門遠行,到過巴蜀、荊楚、吳越。30歲京漂,尋找工作機會。一年後開始全國流浪。43歲奉詔入京,一年後被賜金放還,繼續漂泊。62歲病逝當塗。

  他的一生,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雲遊。

  錢梅溪在《履園叢話》中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與遠遊,二者不可偏廢。但在人年輕時,總不能得兼,這導致許多人的一生都在自設的囚籠里度過。

  他時常看見一些老書生在故紙堆中浸淫幾十年,可出了門就分不清東西南北,做事也方鑿圓枘,不知所謂。更有許多糊塗的師爺,白髮的長隨,走遍了十八個省,卻對中國的山川形勢,道路遠近,風俗厚薄,物產有何茫然無知。因此,他提倡讀書人除卻人生中需要少壯努力的頭20年,剩下的幾十年中,必須再讀書20年,出遊20年,著書20年。

  李白年少時,信奉過讀書無用論,以為學習沒什麼用處。經過老嫗「鐵杵磨成針」的激勵,他才開始發奮用功。讀書,使他的措辭渾然天成;遠遊,為他的詩歌添了瀟灑豪邁的氣象。

  那麼,他遠遊的路費是怎麼來的呢?

  有人認為李白的盤纏是靠爹給的。他的父親李客買賣做得很大,可以很輕鬆地資助兒子。這其實只是一種沒有實證的猜測,是根據李白的兩句詩做出的猜想。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李白家裡即便不富,也絕對不窮。因為少年時的李白不僅讀了書,還因為文章好,能與社會上的名流交往,學習了劍術和道法,這是普通家庭支撐不起的。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然而,家庭資助不是一直都存在的。在各地旅行時,李白已經沒了家庭資助,經常陷入身無分文的境地,原因就是他的主業收入相當不穩定。

  李白的詩歌浪漫而偉大,人們只知道他是詩人,很容易就忽略了「作家」這一職業屬性,也忽略了「作家」這個行業悠久的歷史。以為只有現在的小說家、編劇才賺錢,以為古人的版權意識淡薄,寫東西都沒有錢,實際上古代名人的潤筆費數額驚人。

  酸腐秀才當然很難靠寫作發財,他們平日裡給人寫狀子和門聯,明清時期,還頗有些受書商的雇用,粗製濫造一批又一批的口水小說,勉強維持溫飽。但那些名聲在外的詩人,卻是社會名流爭相追捧的對象。如同書畫家有潤格一樣,錢財會主動送上門來。

  李白的情況與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非常相似。

  司馬相如年少時的家境也不錯,小時讀書,少年學劍,20歲為漢景帝當侍衛。他武藝高強,經常與猛獸格鬥。21歲他辭官追隨梁孝王,27歲回老家,因為失去資助陷入了貧困。

  雖然已經窮得要去掃大街了,但他靠著絕佳的文筆與不俗的談吐,成功吸引到富商之女卓文君並與之私奔。靠婚姻訛了老岳父一大筆錢,結果就是被岳父逼著去京城上學。學習多年後,又受到皇帝賞識,自此出了大名,有了十分豐厚的收入。

  司馬相如41歲寫《長門賦》,正是陳皇后為了挽救和漢武帝的感情,花了一百塊金餅請他寫的。一百金是普通人幾輩子都賺不來的錢,卻只是中年司馬相如一篇辭賦的稿費。

  同樣地,著名文人寫墓志銘也可以拿錢。元稹去世的時候,白居易為他寫墓志銘。為了答謝白居易,元家人拿出「臧獲、輿馬、綾帛,洎銀鞍、玉帶之物」,總價值六七十萬錢的禮物作為「謝文之贄」。白居易與元稹情誼真摯,不想收錢。可元家人硬要給,他只好把錢都捐了出去。

  李白也是有這類稿費收入的。重臣、權宦、將領,也經常通過買文的方式製造輿論。李白應當接到過不少這樣的邀約,只是一概拒絕了。

  他厭煩言不由衷,他曾經寫過誇讚帝王、美人的詩文,後來決定再不寫了,只靠著其他收入過日子。其他部分收入也是很高的,只是由於他花錢大手大腳,一擲千金,做了許多人的及時雨,沒顧及自己的開銷。

  在揚州的時候,他曾散盡三十萬錢資助貧寒士子。在交遊過程中,他往往也視金錢如糞土,斗酒十千恣歡謔,完全不在乎接下來該怎麼辦。李白後來的潦倒,和他不擅長理財有一定關係。

  如果說李白的旅行屬於「富游」,那麼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給「窮游」做了最好的註腳。

  徐霞客也是名門之後,祖上有萬畝良田,但到他這輩時家庭已經破落了。他旅行時會隨身帶著一些盤纏,但不多,經常才走半路就給用光了。這時候只能拿身上能換錢的東西找人換,比如他曾拿頭巾找村民換乾糧。

  徐霞客旅行的目的不是享受,卻也是奔赴夢想的享受。他住的地方一般是牛棚、豬圈、洞穴、石板,經常遭遇兇險的情況,幾度差點摔死,但他從不輕易退縮。直至他最終走廢了雙腿,同時完成了一生的夢想,註解了中國的大地。

  家長自然不願意鼓勵孩子像徐霞客那樣進行太過兇險的旅行,也不鼓勵蹭吃蹭喝打秋風式的所謂「窮游」。但是,有志向的人們,依然要心懷遠大,是一定要行萬里路的。

  行萬里路,既可以遊覽風景,也可以探訪人間。它需要人們解決吃、穿、住、行的現實問題,正是了解人間、適應人間的絕佳實踐。行萬里路無關錢財,只關乎人生態度。

  行萬里路一般有以下三大阻礙。一是欲望,許多人會如蜀之鄙的富僧那樣,想買船去南海,想了好多年都沒有行動,實際上還是信念太少,藉口太多。二是時間,青春大好的時光里,人們更喜歡躺著,對一切不是迫不得已的事沒有執行力。三是安全,一個人出門,也確實不安全。

  但這樣的困難其實都是可以解決的,如果總是不能解決,便意味著自己主觀上不想解決。

  現如今,三五成群的旅遊者在足夠安全的情況下,更願意去景區看人山人海,去當地居民從不會光顧的網紅店吃昂貴的快餐,在路邊買統一批發的石頭、絲綢和木板,走馬觀花地拍幾張照。人們行萬里路,卻從不與人接觸,又與糊塗的師爺、白髮的長隨有什麼區別呢?

  「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對於有志者來說,只要下定決心,處處皆食糧。有志者事竟成,至於有沒有盤纏,倒也沒那麼重要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