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09 漢代為什麼會出現「讖緯」思潮?

09 漢代為什麼會出現「讖緯」思潮?

2024-10-02 07:36:56 作者: 豆子

  唐玄宗李隆基推崇道教,聽說有個叫李遐周的道士頗有道行,於是召他進京。但李遐周好像並不願意接近皇權,他申請住在了朱雀大街盡頭的玄都觀。

  開元盛世過後是天寶年間,天寶末年天下大亂,而在此之前,李遐周突然不辭而別。人們遍尋不到,只在他宿舍的牆上發現了幾首歪詩。時人看了,並沒明白是什麼意思,幾年後才恍然大悟——這些全都是預言啊!

  詩歌除了預言安祿山、史思明要造反的事,也預言了玄宗要逃亡蜀地。最末一篇還留下了細節,它是這樣寫的:

  燕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

  若逢山下鬼,環上系羅衣。

  人們在事後分析,所謂「燕市人皆去」,就是燕地的人都出動了。安祿山身在燕地,起兵造反,自稱大燕皇帝。唐朝大將哥舒翰在潼關鎮守,李光弼、郭子儀在河北分析局面,認為由哥舒翰死守潼關,他們領兵直搗安祿山的老巢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楊國忠向皇帝進讒言,逼迫哥舒翰放棄有利地形,主動出擊。哥舒翰大哭著出兵,果然遭遇慘敗被俘,再也沒能回來。「函關馬不歸」,說的就是哥舒翰戰敗被俘的事。而所謂「山下鬼」,則是個「嵬」字!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楊國忠是楊玉環的本家哥哥,玉環在內受寵當了貴妃,楊國忠在外專權當了宰相。皇帝聽了他的讒言,造成那麼大的損失,死了那麼多人。跟著一起逃難到馬嵬驛的士兵發起譁變,殺死了楊國忠,困住皇帝,要求勒死楊玉環。最終楊玉環被高力士用羅巾勒死,可不就是「環上系羅衣」嗎?

  在古時,像這樣能應驗時局的詩,叫作「妖詩」。妖詩通常會預測非常不祥的政變或災荒,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這種詩,也就不能稱作正經詩了。

  妖詩屬於「讖」的一種。讖,就是預言。古時就有人說,「讖學原無驗,妖詩漫共傳」。讖學往往不靈驗,偶爾靈驗的可能是事後編的。妖詩是讖學的一種形式,如同詩歌是文學的一種形式。相似的還有以歌謠形式出現的謠言,通常由兒童傳唱。

  尤其是明清以前,以兒歌形式出現的讖語不計其數。人們相信兒童無知,不經意間唱出來的歌謠,必然是通神的,也就是神明所授。這意味著一旦出現謠言,就預示著有大事發生。

  目前史料中記載的最早讖語,直接預言了西周的結局。當時的人們都在說「檿弧箕箙,實亡周國」,賣桑木弓箭和箕草箭袋的夫妻,會讓周國滅亡。皇宮外有一對夫妻正好就是賣這種樣式的弓箭和劍鞘的,周宣王聽說後,讓人去抓,結果被他倆逃脫。

  其實這兩個人並不是什麼壞人,相反非常善良。逃難路上,他們撿到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嬰。這個女嬰,就是後來的褒姒。本來他們都逃跑到了褒國,和周王扯不上什麼關係。但是,到周幽王時,褒國人做了錯事,得罪了周王,為了請罪,居然把美女褒姒獻給了周幽王。周幽王正是西周的亡國之君。

  儘管人們嚴密防範,可後來的發展卻又應驗了預言,正符合人們的「天數」觀。最可怕的是,這種事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給人們留下了相當恐怖的印象。

  前秦時,長安市中有小孩傳唱:「東海大魚化為龍,男便為王女為公。問在何所?洛門東!」這首歌謠嚇壞了前秦皇帝苻生,他先前就夢見過一條大魚在吃草。這大魚當然不會是什麼好東西,吃的是「草(艹)」,而「苻」的字頭就是「艹」,說明是魚要吃了他。這時候又出現了謠言,不免讓他心生厭惡。苻生這個人很殘暴,懷疑這個,懷疑那個。最後,他認定「大魚」就是太師魚遵。

  魚遵是前秦開國功臣,德高望重,雖然有謀反的能力,但人家確實沒謀反。苻生不管這些,把魚遵全家都給殺了,連小孩都沒放過。結果後來卻是苻堅造反,人們猛然回首,發現依然是應讖了。

  苻堅是苻生的堂弟,初任龍驤將軍,後封東海王。東海王當了皇帝,可不就是「東海大魚化為龍」嗎?可見這個謠言的重點,根本就不在「大魚」,而在「東海」。儘管苻生進行了斬草除根式的預防,結果還是割錯了草坪,關注錯了重點,錯殺了好人。

  依據對象的不同,不管是歌謠,還是妖詩,都分凶讖與吉讖。如「劉秀當為天子」,對劉秀個人來說,這當然是個好消息,可對新朝皇帝王莽來說,就是典型的凶讖了。

  漢代,讖緯之學大為流行,與光武帝劉秀大有關係。此時讖緯學大熱,他本身就信這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們編造出無數預言,「劉秀當為天子」果然應驗,在當上皇帝後,劉秀有事就讖緯,無事也讖緯。靠讖緯學來判斷局面,實行政策。讖緯的地位,被他拔得無限高了。

  讖是預言,那麼,所謂的「緯」又是什麼呢?

  「緯」是相對「經」而言的。古人認為,織布不可能織了經線沒有緯線。在劉秀的支持下,一群人在「經書」之外,衍造出了「緯書」。

  緯書主要給人們講述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的道理,與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的精神相悖。雖說是儒學的一種,卻處處都在說神,搞出來許多古怪。這意味著,當時的儒學已經開始神秘化,幾乎要形成一門宗教,與其說是儒學,不如說是儒教。

  緯學得到東漢官方重視,凡是學者,必然精通讖緯。因其幽秘的特性,緯書也被稱為「秘經」,被樹為權威書籍,深深地影響了後世。

  顯然劉秀沒意識到讖緯之學帶來的麻煩。緯立典,讖造謠,既不有益於民間的生產,使宿命論者潦倒度日,也讓有點野心的大臣蠢蠢欲動,讓後世的皇帝們十分頭疼。就連劉秀本人也深受其害,當時蜀中還是割據政權,公孫述據守對抗,和劉秀為敵。你劉秀說自己的權力是神給的,人家公孫述就另作解釋,說漢代已經經歷了12朝皇帝,正好夠一年的了,不能再受天命了。

  緯書的內容太多,總有應驗的。如「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廢昌帝,立公孫」就被拿來做文章——你看看,書上都明說了皇帝應該是他公孫述來當,你劉秀算老幾?

  後世登基的皇帝,意識到這玩意兒看起來很有趣,其實很危險。已經當上皇帝的,哪還用得著讖緯之說?只有圖謀不軌的人才喜歡造謠生事。於是,從魏晉開始,官方屢禁讖緯,隋唐時更是明令禁止。

  但讖緯之學流傳太廣了,它迎合了宿命論、神秘論,一直在民間暗中流傳。最為有名的,就是據傳由唐代術士李淳風編寫的《推背圖》。

  《推背圖》有讖語,也有畫,兩相配合,預言大事,其中不乏應驗的內容,否則它也不會這麼有名。然而,唐以後市面上流行的版本,許多內容都是後人增補的。也就是說,有不少「預言」都是事發前後不久,由好事者給添上的。

  譬如第四十象「無端惱了三公桂,一旦乾坤屬大清」。這句話大約在清初開始流傳,清代以前是沒有的。它當然不會是清初江南名士金聖歎提筆修改的,而是清兵進入北京後,發動輿論戰的一個舉動,篡改民間最經典的謠言,對廣為流傳的《推背圖》進行了增補,對圖畫也進行了修改,好使清朝入主中原得到「天應」,讓老百姓認為一切都是老天定好的,減少民眾的反抗情緒。

  那麼,此類預言,究竟是老天定好的,還是別有用心的人搞出來的呢?

  一般都是臨時搞出來的。

  元朝末期,河南、河北有童謠「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後來人們確實從河裡挖出了一個只有一隻眼睛的石人,這實際上是白蓮教領袖韓山童讓人提前埋下的。

  清朝的時候,有個名叫戴潮春的鄉勇教練,經常造讖。他把話刻在石頭上,做舊,連夜偷偷埋在八卦城樓下。不久後,他就找一個會看風水的先生,指著這地方說:「有東西,挖!」挖開以後,果然發現了石頭上的讖語。說戴潮春要滅了孔昭慈,當萬民敬仰的大元帥。後來,戴潮春果然起兵把孔昭慈給殺了,自立為大元帥。

  「大楚興,陳勝王」,也是這個道理。

  一直以來,有人要造反,都會「造圖寫讖」。朝廷對造圖、造謠的行為深惡痛絕,凡這麼幹的,就與謀反同論,處罰非常嚴厲。

  當然,我們所知道的那些神準的讖語,不少是有識之士綜合天下局勢給出的精確判斷。但也有不少只是僥倖言中的,經歷了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的過程得以留存,因為每當局勢動盪,讖語就會多如牛毛。毫不誇張地說,有時候好事者一天能造出一百個謠來。事發之後,那些沒有應驗的讖語會被人們自動忘記,只有很準的才會被時常提起。

  讖言更多是一種巧合,有時候模糊得很,時至今日的讖語也是如此的。人們期待著某種神秘事件,預設了某種結局,事後,即便是不太相干的事,也能強行對應預言。

  事實上,現下流行的許多小遊戲,也是讖緯的一種:隨便翻一本書,看到某頁上的第七個字,預示著你今年的運勢。

  比如,我順手拿起《名醫類案》,翻到了第304頁,是「宿」字,宿,住所也。這意味著我最近打算買房,但買不起,難道不是我的宿命嗎?我不甘心,又拿起了《明末農民戰爭史》,翻到了第30頁,「亂」字,噫,真是精準到家了!同樣地,讖也可以預測國運,就拿這段話的第十個字「類」來講:米為大。

  糧食安全很重要——不也是個精準的「預言」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