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後期民族神話的發展
2024-10-02 07:36:02
作者: 田兆元
18.1 後期民族神話的主要走向
隋唐以後,中華民族的發展進入了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傳統意義上的漢族在中華民族的後期發展過程中已不占主導地位。五代有三代的開國皇帝是沙陀人,東北地區的契丹族與西北地區的党項族都建立有自己的政權,壓得北宋抬不起頭來。至於南宋則更是偏安一隅,在歷史舞台上唱主角的漸漸轉為北方民族。先是女真族建立的金雄起,相繼滅遼、北宋,成為北方的主要統治者,並對南宋虎視眈眈,南宋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蒙古於北方迅速強大起來,蒙古軍隊的鐵騎橫穿歐亞,以不可阻遏的氣勢登上了中國統治的舞台。在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統治後,元朝滅於風起雲湧的農民戰爭風暴之中。繼起的明朝是一個漢族的政權,其統治期從1368年到1644年,不足三百年。滿族人建立的清政府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統治時期最長的一個非漢族政權。如果我們從907年李存勖建立後唐開始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權,其間一千年,漢民族的直接統治不足三百年,五代與宋,漢族與其他民族分治三百餘年,元統治九十八年,清以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大清始至清亡也近三百年!多元民族是隋唐以後中國歷史發展無可爭議的統治主流,忽視這一重要現象就不能真正理解後期的中國文化。因此,神話研究若不從民族發展的相互間的巨大影響中去考察,就不可能把握住中國神話發展的真正脈絡。
各民族的交融使這一時期的神話發展呈現多元的局面,與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時的北方民族不一樣,中國後期的少數民族的獨立性相對較強。由於歷史較長,這些民族有了較深的文化積澱,且大多擁有自己的文字,如西夏文,所謂的「蕃書」,遼的契丹文字、金的女真文、元的蒙古文、清的滿文,這些文字的創製和採用,對於各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通過它們記錄下來的民族發展歷程,是我們研究古代文化的寶貴資料。許多神話就是賴這些文字的記載得以保存的。由於他們有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各族同胞並不像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族一樣,急於向漢族求血緣正宗正位。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北朝時的各族將五帝神話作為文化歸宗的心態在這些朝代和民族中不明顯,血緣種族色彩的神話已退居第二位,而在整個民族精神生活中占統治地位的民族宗教——儒、道、佛三教的神話已無可爭議地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這一轉變期發生在唐代。李氏唐朝是一個融合了各族文化的新漢族政權,它的出現,是南北朝漫長時期里的民族文化交流的總結。貞觀四年(630年),「諸蕃君長詣闕,請太宗為天可汗」(《唐會要》卷一百)。唐代的建立使中華民族真正出現了一個「胡漢一家」的局面。由於李氏明顯的鮮卑與原漢族的雜交血統,他們很難跟五帝系統直接發生關聯。他們已經統一了神州,無論是何種血統,他們已是政權的主人。中國文化的主流已由獨尊儒術演變為儒、道、佛三教鼎立,沒有一個朝代完全拋棄儒教,對於道教、佛教或兼崇不偏,或有所選擇。總之,將其視為社會的精神統治思想的大趨勢不變。李氏統治者選擇老子為其祖,這是中國神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巨變。而武則天將佛祖供進明堂,則使傳統的神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它標誌著佛、道之神已從在野的異端步入了正統的行列。這一過程始自漢,完成於隋唐。自成系統的三教神話已經形成,成為隋唐以後文化統一的藍本。
儒、道、佛三教文化並不能視為純漢文化的代表,它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發展的結晶。佛教發展以北方民族的貢獻尤大,而道教離開了北魏統治集團的扶持則很難步入主流社會。正是因為三教文化為不同民族共同創造發展,因而也能為不同民族所接受。三教文化成為適宜於中國文化生態的主流文化。
當三教自成體系的神話系統一形成,一股強大的摧毀原始神話的力量便發生作用了,就像繁榮的希臘羅馬神話一遇到基督教的神話便土崩瓦解一樣。三教神話使得原來較為原始的各少數民族神話受到影響。體系性宗教神話形成的力量是任何神話都難以比擬的,它不像政治神話那樣靠強制宣傳,而是水浸氣流般滲透到民眾的心靈,造成一種心靈的皈依。散漫無主的原始宗教與神話面對體系宗教就顯得無能為力。當然,他們在接受三教神話時會作一些改動,但這種改動不會影響宗教神話的基本構架,這就是為什麼唐以後那麼多的民族,在接受三教神話之前,其傳統神話豐富多彩,而一旦跟三教神話接觸,便漸失自家本色的原因。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隋唐以後的民族神話發展過程是一個原始神話向三教神話皈依的過程,這種皈依,除部分地保留了一些少數民族神話的元素外,各族統治者和人民以他們對新神話的認同加入了民族共同體。三教神話成了新一輪民族大融合的精神紐帶。
下面我們將對隋唐以後諸主要少數民族神話的發展進行分析,以見各族原始神話的基本形態以及它們在三教神話後的瓦解過程。北方民族宗教在民間的殘留,主要是北方薩滿教。它在三教神話衝擊下頑強地生存下來是一大奇蹟,因而也在後期民族神話中甚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