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拜師學藝
2024-10-02 06:37:03
作者: 蜘蛛
魯打荷是山東臨沂人,他出生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子裡。
他的父親是農村大席菜的廚師,承接喜宴和喪宴,也叫紅白事。以前農村結婚就是在自家院子裡擺酒席,院子狹小的話,就在胡同里、村邊小樹林裡、打麥場裡擺席。
父親比較謙虛低調,覺得自己並不是廚師,頂多算是一個鄉下掌勺的。
父親給孩子起名叫打荷,「打荷」專指飯店廚房打雜的人。打荷是廚房的一種分工,廚房裡的小學徒,負責協助廚師完成烹飪。洗菜、切菜、醃製、蒸烤、擺盤,什麼雜活都干。父親希望孩子繼承衣缽,將來當個廚師,起碼可以混口飯吃。
農村喜宴,比過年時還熱鬧。這不僅是一家人的喜事,還是整個村莊的大事,幾乎全村人都來赴宴。老頭在牆根下曬太陽,光棍調戲小寡婦,小叔子和嫂子打情罵俏,熱鬧喜慶的氣氛之中,魯打荷的父親用大鐵鏟炒大鍋菜,酥肉、醋熘肉絲、燒雞、炒雞、紅燒鯉魚、油潑海魚、炸大蝦、梅菜扣肉、四喜丸子和滷煮肘子必不可少……一共16個或者18個菜。
魯打荷從小給父親幫廚,他還沒學會削鉛筆就已經學會了削土豆,同齡的孩子在和泥巴的時候他已經學會了和面。魯打荷耳濡目染,在廚藝上展現出過人的天賦,他上學時會路過一家飯店,只要用鼻子聞一下,就知道飯店廚師正在炒什麼菜。
他小小年紀,經歷過那麼多次的婚禮和喪禮,在笑聲和哭聲之中,他對人生有著獨特的感悟。生與死,喜與悲,看得多了,使得他養成了堅韌、內向、處變不驚的性格。他的愛情觀很傳統,受父母的影響,一生只愛一個人。
魯打荷的父母非常恩愛,母親常年臥病在床,父親做了什麼好吃的,都會親自餵給母親吃。
父親十年如一日照料母親,這是魯打荷眼中的愛情。
後來,母親因病去世,父親整個人都垮了,整個世界坍塌了,沒幾年,父親也鬱鬱而終。
魯打荷初中畢業,上了藍翔技校,學習廚師專業。
從藍翔技校畢業之後,他應聘到一家小飯館,給廚師當學徒。那家小飯館的老闆娘待人苛刻。夏季燥熱,後廚更熱,廚師和學徒都汗流浹背,老闆娘為了省電,不給廚房裝空調,連個風扇都沒有。魯打荷憤而辭職,臨走之前,他往老闆娘的被窩裡倒了一勺辣椒油。
由此可見,他是一個報復心很強的人。
父親說:「兒啊,我出本錢,你在縣裡開個飯店吧,我去給你打荷。」
魯打荷說:「爸,學校里學到的都是皮毛,都是一些理論基礎。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的廚藝還不行,我想繼續學,我想拜師學藝。」
魯打荷拜的第一個老師,是賣包子的。
臨沂農貿大集上有一家賣水煎包的,老闆是個中年胖子。胖老闆賣的煎包特別好吃,遠近聞名,供不應求,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隊購買。煎包一面焦黃,一面白嫩,肉丸抱團,湯汁豐富,咬一口,吱吱冒油。經人介紹,魯打荷拜胖老闆為師,學習水煎包的製作。
包子鋪的旁邊有一家雜貨店。
雜貨店有個女工叫玲玲,魯打荷當時18歲,玲玲21歲。
魯打荷情竇初開,玲玲是他的初戀。
胖老闆無聊時會和兩人開玩笑,胖老闆說:「女大三,抱金磚。」
魯打荷和玲玲聽懂了這句話,兩人臉都紅了。
他倆從未表白過,也沒有過海誓山盟,他對玲玲,頂多是一種暗戀。
晚上,他住在包子鋪里,玲玲住在雜貨店裡。那是兩個緊鄰的鐵皮小屋,小屋被雨水侵蝕得有些漏風。夜深人靜的時候,這邊咳嗽,那邊就能聽到。他們的床挨在一起,只是隔著兩層鐵皮。有天夜裡,一隻蟋蟀吵得人睡不著覺,他們兩個人就隔牆聊天。
玲玲說:「小打荷,你將來有什麼打算,難不成要當一輩子學徒賣包子啊?」
魯打荷說:「我以後是要做廚師的,現在的我,剛起步,我要學很多拿手菜,你呢?」
魯打荷本來想說自己要當中國最厲害最牛的廚師,只是有點不好意思,沒有說出口。
玲玲說:「以後,我想開個髮廊,就叫玲玲髮廊。」
魯打荷說:「你開發廊,我開飯店,咱倆還當鄰居。」
玲玲說:「好啊好啊,咱倆還做伴。」
魯打荷猶豫了一會兒說:「玲玲,我有個問題……好長時間了……一直想問你。」
玲玲說:「你不用問……我知道是什麼問題。」
魯打荷不知道說什麼了,牆那邊也陷入沉默,氣氛有點尷尬,又有點奇妙。他和玲玲沒有再說話,就這樣睡去。
這是他的第一次戀愛,只是暗戀,就和大多數人的初戀一樣,無疾而終。
一個星期後,玲玲結婚了,嫁給了一個拆遷戶的兒子。玲玲和老公僅僅認識了一星期,為了多要一人的拆遷補償,他們選擇了閃婚。
玲玲結婚那天,魯打荷請假,借了一輛自行車,跟在一隊婚車後面。玲玲穿著白色婚紗,坐在車裡,漂亮得像一個公主。他緊跟著車隊騎行,突然收到一條手機簡訊,玲玲發來的:「別送了,你走吧,對不起。」他停住,看著婚車漸行漸遠,消失不見。
夜裡,下起了大雨,雨水淋著鐵皮房子。
雨水沖刷所有塵埃,眼淚洗盡一切悲哀。
後來,他功成名就。在很多寂寞的日子裡,下雨或下雪的時候,他無比懷念那個農貿市場裡面的鐵皮小屋。屋裡堆放著麵粉、摺疊桌凳,瀰漫著一種油鹽醬醋混合的氣味。他的小床在角落裡,被子舒服,檯燈發出溫暖的光線。他靜靜地躺在被窩裡,聽雨落在鐵皮屋頂的聲音,或者看雪紛紛揚揚地下著,他的內心會有一種孤獨憂傷的感覺。
魯打荷通過拜第二個老師,學會了做神仙魚。
神仙魚是一道頗有傳奇色彩的湘菜。神奇之處在於,不用任何刀工,甚至不用手,取下整條魚的肉,菜里也看不到一根魚刺。這道菜歷史悠久,做法保密,無數廚子前往湖南,想要學會這道菜,但都無功而返。這道菜已經失傳了很多年,直到一個古玩地攤兒上出現了這道菜的菜譜,才重現江湖,一個姓張的廚師成了神仙魚的傳人。
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張大廚並不想把這道菜傳授給任何人。
魯打荷見到張大廚,當著很多人的面,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魯打荷聲稱自己僅想拜師學藝,絕不會成為師傅的競爭對手。張大廚驚訝於魯打荷對廚藝的痴迷,也感受到了誠意,便收他為徒。
做神仙魚的第一步是用散養的老母雞,燉一鍋雞湯。
然後把雞湯倒入砂鍋,砂鍋之上吊著一條新鮮的鯽魚,用牛皮紙燈裹著,封住燈籠的上口。雞湯里放入蟲草、枸杞、山參等補品,文火慢燉三四個小時,鯽魚會被雞湯的蒸汽蒸熟。蒸熟的魚肉會一點一點掉入下面的雞湯中,直到鯽魚完全變成一副空骨架。這道菜湯色乳白,味道鮮美,是不可多得的滋補佳品。
學會了做神仙魚後,魯打荷繼續走南闖北,拜師學藝。
他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逢人便打聽當地有什麼特色菜能夠引得顧客排隊,哪家飯店生意最為火爆。他想方設法拜名廚高人為師,他不要工錢,管口飯吃就行。他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從山東到北京,再到東北三省,又折回到江蘇、上淮。當今三位魯菜泰斗,兩位蘇菜大師,還有北京、上淮等多家五星級飯店的名廚,都是他的老師。他拜師並不僅僅追求對方的名氣,瀋陽有個下崗工人,烤制的雞架乃當地一絕,他照樣磕頭拜師;南京一個小巷子裡,有個離異少婦,賣的鹽水鴨引得顧客排百米長隊,他如同朝聖一般,跪在隊伍附近,只為了學藝。
廚師這一行,徒弟拜師,都要磕頭。
除了廚師,京劇、武術、中醫、相聲,磕頭拜師至今仍是一種傳統儀式。
魯打荷從18歲到28歲,整整學藝十年,先後拜百人為師。
他的最後一個老師,名叫孔令興,山東曲阜人,孔府宴第七十九代傳人,已是花甲之年。
魯打荷慕名而來,投遞拜師帖,孔令興老人婉言拒絕,閉門不見。
孔老人在公園打太極拳的時候,他就在一邊跪著,引得很多人圍觀,孔老人憤而離去。
孔老人逛花鳥市場的時候,他就在後面跟著,像個精神病人似的一有機會就跪下磕頭拜師。孔老人煩不勝煩,只好回家,閉門不出。
有路人指點說:「你想要拜師,不如換個地方跪著,孔老人肯定收你為徒。」
魯打荷說:「什麼地方?」
路人說:「三孔啊,孔府、孔廟、孔林。」
魯打荷說:「去哪裡最合適?」
路人說:「孔林吧,你就去孔子墓前跪著,就不信孔老人不收你。」
孔林,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占地近二百萬平方米。孔子墓位於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漢代設祠壇建神門,宋代刻制石儀,元代立碑,明代重建享殿墓門,添建洙水橋坊和萬古長春坊。孔子,萬世師表,下馬碑前,古時所有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必須下馬下轎,以示尊敬,就連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輦步行而進。
魯打荷在孔子墓前長跪不起,立刻轟動全城,街頭巷尾都有人談論此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孔老人迫於壓力,同時也被魯打荷的誠意所打動,破例收他為徒。
孔老人說:「授徒之道,首重在德,其次在忠,最後在勤,這是廚門祖訓。我既收你為徒,就會傾我所學,傳你技藝,希望你能不斷進取,傳承廚藝,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魯打荷磕頭說:「我三生有幸,拜在師傅門下,今後一定聆聽師傅教誨,刻苦勤學,光大師門。」
孔老人說:「孔府,聖人之家,天下第一家;孔府宴,聖人之宴,天下第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