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陽明的特殊意義
2024-10-02 06:38:41
作者: 何善蒙
很多人會將孔子、王陽明以及曾國藩並列,稱他們為中國歷史上的兩個半聖人,這充分表達了一般人對這三人的尊崇。或許將孔子視為聖人是沒有太大爭議的,而王陽明和曾國藩,事實上也是能和孔子相提並論的人物。在餘姚王陽明故居瑞雲樓前,有一副評價王陽明的對聯。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以對聯的形式來評價一個人,大概也是中國傳統中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也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而曾國藩在死後同樣有一副評價他的對聯。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兩副對聯中都出現了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這一提法最早出現在《左傳》之中。所謂不朽,是相對於肉體必然經歷的死亡來說的,古人認為立德、立功、立言是三樣可以超越時間限制而永恆存在的東西,而這些都是很難達成的,由此,我們也可以視三不朽為聖人的標準。若以此作為評價的標準,在孔子、王陽明和 曾國藩之間,大概只有王陽明最符合標準,這就非常難得了。
如果再仔細思考一下三者所處的時代,我們就更能明白王陽明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國藩生活在封建王朝行將結束的晚清,而王陽明則生活在明朝中葉。春秋時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的開端,作為一個聖人,在歷史開創的時期為萬世建立法度,這件事情理論上是相對容易實現的。晚清為亂世,亂世出英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孔子還是曾國藩,他們作為聖人對中國傳統社會產生的重要影響,多少有一些時勢造英雄的味道。
王陽明生活的明朝中葉,是中國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最為完善的時代,制度的完善意味著提供給每個個體的空間事實上很小,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按部就班的。所以,前文曾說王陽明十二歲去上學,老師回答他人生第一等事就是讀書登科中狀元,從現實上來說並沒有錯誤,因為這就是明朝中葉基本制度設定之下的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在這樣的時代,要突破時代對自我的限制,成為一個聖人,是幾乎不可能的!王陽明之所以可以打破習慣性、制度性的限制,乃是源於他對心所具有的重要能力的認識。前面我們在談論孟子的時候提到過,心是有極其強大的能力的,而王陽明毫無疑問是深刻體會到了心的這種能力。
有一句俗語,叫作「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一直覺得,對理解心學所具有重要意義來說,這句話是極為直觀和貼切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突破自我限制的需求,不過很多時候,因為面對「習慣」毫無辦法,我們並未如此選擇,而這個時候,王陽明的經歷無疑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由此也可以看到,王陽明及其心學所具有的特殊的意義。雖然其產生乃是五百年之前的事情,但他在這近五百年中所產生的影響,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東亞,都是不可小覷的。而就現實來說,他的思想依舊是我們今天可以汲取的一種精神價值。而這恰恰是心學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因為它重視的是人內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精神氣象。王陽明曾說,「嘗以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故無入而不自得」(《與王純甫書》)。也就是說,作為一個人,我們應當力求在任何境況下都能夠坦然面對生活,這樣才能「無入而不自得」,始終保持一種樂觀通達的精神狀態。這樣的狀態,何時都不會過時。